首页 百科知识 内部形式的内部形式

内部形式的内部形式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形式的变异性和稳固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客观方面的变异是指由于词理据的变异而使内部形式产生变异。语词内部形式的人为变异, 可有正方向变异和反方向变异, 正方向变异最常见的有内部形式的凸显化; 反方向变异最常见的有内部形式的陌生化、零化。这时语词的内部形式反显得特别重要, 派上了很大的用场。从 “民工” 到 “农民工”, 这一变化照例属于内部形显化。
变异现象_汉语内部形式研究

内部形式的变异性和稳固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稳固性是主要的、 绝对的, 是主流; 变异性是相对的、 偶发的, 是支流。

内部形式的变异性表现在客观、 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的变异是指由于词理据的变异而使内部形式产生变异。 例如辽宁省有一岛屿叫做 “觉华岛”, 后因岛中遍地生长菊花, 名称悄然改为 “菊花岛”。 浙江省千岛湖中有一小岛叫做 “鸟岛”, 起初是由于岛形有似一只鸟而得名。 后来为开发旅游资源, 在岛上置多种鸟供游人观赏, 人们便以为此处有鸟, 这一定是岛的得名由来。 河南驻马店本为 “苎麻”, 因当地在古代以种植苎麻为业, 故名 “苎麻村”, 简称 “苎麻”。 明代在此设驿站, “苎麻” 讹为 “驻马”, 遂被称为驻马店。 理据一变, 必然引起词的内部形式的变异。

这里主要谈主观方面的变异。

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 为了特别地取得注意价值 (valueofattention),需要对语词加以人为的改造, 使它的内部形式产生某种变异。

语素和语素 (字和字) 的组合是有严格条件的, 并不是随便把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可以产生联系。 两个字放在一起, 排成线性序列, 有的可以产生联系, 可以成立, 可以形成内部形式; 有的则不能。 例如 “吃茶” 成立,“吃石” 不成立。 内部形式的变异是一门艺术, 既要符合语素的结合规则,又要符合语用的要求。

语词内部形式的人为变异, 可有正方向变异和反方向变异, 正方向变异最常见的有内部形式的凸显化; 反方向变异最常见的有内部形式的陌生化、零化。

1.1 内部形式的凸显化

(1) 聚焦内部形式

语词的内部形式具有潜隐性, 在一般情况下不被人注意。 但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或者出于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 人们把目光一反常态地聚焦于语词的内部形式, 给内部形式来了一个特写镜头, 使之张扬凸现出来,这就是内部形式的显化。 这时语词的内部形式反显得特别重要, 派上了很大的用场。

明清两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 “一甲” 之列的状元侯选人, 因其姓名的内部形式或其谐音的内部形式不妥而被皇帝从名单中勾去, 如: 吴情 (无情)、 王国钧 (亡国君)、 史囚 (死囚)。 相反, 在清代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康熙皇帝在备录的人选中特意圈点刘春霖做状元, 那是因为当时遭遇春旱,希望刘春霖做状元后, 给天下带来 “春霖” “霖雨” (连下几天的大雨)。刘春霖因名取胜的事情虽然是偶然的、 侥幸的, 但是他实实在在是沾了名字的光, 或者说沾了康熙皇帝注重其内部形式的光。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冠名 “家具” 的商店, 主要销售沙发、 组合柜等。 发展到后来, 销售品种除沙发、 组合柜外, 扩大到几乎所有的居室用具, 所以 “家具” 二字利用谐音变成了 “家居”。 这一变, 不但字音保持不变 ( “具” “居” 声调不同, 老百姓不管这么多), 而且内涵为之扩大, 更加名副其实。 真可谓匠心独运。 有一道川味汤叫做 “麻辣汤”, 为了加大刺激, 加强广告效应, 便把它写作 “麻辣烫”。 永定河原名无定河, 清康熙三十七年, 为防水害, 朝廷在卢沟桥以下沿河两岸修筑长堤, 并改名永定河,其用意明显在于希望它 “永远安定”。

近一些年来, “民工” 一词逐渐被 “农民工” 所替代, 从意思上看, 二者没有什么差别, 都指户籍在农村而到城市做工的农民。 从语言学角度看,则是有细微差异的。 从 “民工” 到 “农民工”, 这一变化照例属于内部形显化。 “民” 是 “农民” 的意义支点, 所以 “民工” 是意义支点词, 其内部形式比较隐晦。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 没想到民工一词的全称是 “农民工”。“农民工” 是直接组合, 它比 “民工” 的内部形式直观显豁得多。 “农民工” 的新提法反映了对提高农民的地位、 改善农民的生活的高度重视。

山西大学于二○○六年十一月发出了一个校内通知, 决定把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更名为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通知说更名的目的是 “适应对外交流与合作”。 从语言学角度看, “外语学院” 和 “外国语学院” 可以通用。 如果有什么差异的话, 那就是 “外语学院” 的内部形式比 “外国语学院” 略显模糊, 这是因为 “外语” 中的 “外” 是来自 “外国语” 的意义支点, “外” 和 “语” 是间接组合, 其内部形式欠透明。 而 “外国语” 则是直接组合, 其内部形式要比 “外语” 更加直观, 更加显化。 显化的好处是减少内部形式的释读难度, 以利 “适应对外交流与合作”。 很明显, 这一改虽然只增一字, 却达到了使内部形式显化的作用。

目前在许多高等学校里, 纷纷把 “系” 改为 “学院”, 例如把 “历史系” 改为 “历史学院”, 其潜在的目的是, “系” 是单纯词, 没有内部形式,而 “学院” 的复合词, 它把所展现出来的内部形式刺激于人的眼球。 与此同时有的学校还把 “历史系” 改为 “社会发展系”, 把 “生物系” 改为“生命科学系”, 把 “计算机系” 改为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把 “化学系” 改为 “化学化工学院”, 把 “数学系” 改为 “数学科学学院” ……如此改动的目的除了赶时髦外,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释放和凸显名称的内部形式, 以彰现内涵, 强化形象。 至于把 “成人教育学院” 改为 “继续教育学院”, 是为了使内部形式更加科学化, 因为受继续教育的对象不完全是成人。

为着同样的目的, 有时还把本来没有内部形式的双音或多音的单纯词通过文字游戏使它生出了虚假的内部形式。 例如 “狼跋” “狼贝”, 每两个字都无法取得联系, 后来为了使它们建立联系, 便改写成 “狼狈”, 并杜撰出关于 “狼前二足长, 后二足短, 狼无狈不立, 狈无狼不行” 的故事。 人手拇指和食指相连处曰 “蒦口”, 后写为白字 “虎口”, 以臆此处似老虎口。同类如颇黎→玻璃, 蒲陶→葡萄, 目宿→苜蓿, 空侯→箜篌, 锁纳→唢呐……人们不但设法使联绵词内部形式化, 还设法使外来词内部形式化 (见下), 内部形式化似乎早已成为汉人的一种偏好。

(2) 美义音译词

汉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词。 其中的纯音译词 (写音外来词) 采用了只取其音、 不取其义的翻译方法, 它在汉语中发挥作用的是词的音义关系而非形义关系, 所以原词的内部形式在从原语言到归属语言的翻译过程中丧失殆尽, 成为一种零内部形式的词。 例如 “沙发” “克隆” “欧佩克” “阿司匹林”。

汉人经常习惯以顾名思义的方式去发觉词义, 由于原内部形式随共时系统的转换而消失, 于是就在吸收外来词 (合成词) 的时候, 尽可能地选取那些与原词意义有点瓜葛的字, 有意拼凑从而附会出一种虚拟的内部形式,使译词带上生动的内部形式色彩, 这一做法叫做 “美义音译词”。

然而这一做法要受到汉字字义的很大制约, 因为有许多时候无法找出可以附会的字眼。 例如 “沙发” 以及 “砂法” “莎伐” “杀砝” 等等, 都与“软椅子” 无干。 但是有些时候, 被用来音译的几个汉字之间恰巧能够搭起意义的桥梁, 炒作成一个自足的内部形式, 而且还与原外语单词的词义有所关联,这真可谓循音赋义, 别具匠心。 例如bye-bye——拜拜, 其实译作“白白” 更接近bye-bye的读音, 然而汉人挑选了 “拜拜”, 因为 “拜拜”可使人联想到拜谢。 “蒙古包” 为满语的汉语音译, “包” 意为 “家、 屋”。满族贵族西清 《黑龙江外记》: “穹庐, 国语 (满语) 曰 ‘蒙古博’, 俗读‘博’ 为 ‘包’。” 改 “博” 为 “包”, 为的是对 “穹庐” 产生 “包” 的联想。 白天马路旁边临时停车叫 “泊车”, 它是是英语parking的粤语音译,读若 “趴车”, 但北方人多愿可写为 “泊bó车”, 为的是突出停泊义 (泊:船靠岸)。

同类再如: Benz——奔驰, 取 “奔腾驰骋” 义。 Hacker——黑客, 取在计算机领域从事秘密的非法编程等活动黑人。 Safeguard——舒肤佳, 取使皮肤舒服佳美义。 Cocacola——可口可乐, 取可口美味、 饮而生乐义。 Da⁃cron——的确良 (凉), 取的确优良 (凉快) 义。 TOEFL——托福, 取托福外语考试而交好运义; клуб——俱乐部, 取大家都 (俱) 乐义。 dipterex──敌百虫, 取抵挡百虫义。 Canon──佳能, 取性能佳好义。 miniskirt——迷你裙, 取迷惑人义。 Radar——雷达, 取雷鸣闪电义, 突出了一个快字。Sprite——雪碧, 取如雪寒、 清澈碧蓝义。 Boeing——波音, 取超音波义。Breakdance——霹雳舞, 取舞姿动作有如霹雳之势。 拉丁文librillm——利眠宁, 取种镇静催眠药义。 Deeis——敌杀死, 取敌手杀死义。 Vitamin——维他命, 取维护他的生命义。 Sailorpen——写乐钢笔, 取书写快乐义。 sim⁃mons——席梦思, 取睡于床席上做梦义。

给外来词附会虚假内部形式, 使词增加形象色彩, 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记忆, 但是有时不可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 附会内部形式距离原词词义太远, 以致令人莫名其妙。 例如波斯语Zumurud(绿宝石), 汉语译词作 “祖母绿”, 这使人很难想到这种颜色与祖母 (奶奶) 有什么关系。 第二, 虚拟内部形式的音译词极易以假乱真, 使人误把外来词当作地道的汉语词。 例如“绷带” 是英语bandage的汉语音译, “西瓜” 是女真语xeko的汉语音译,可是依声炒作的虚拟内部形式——绷在伤处带子、 西方的瓜, 使得许多人不相信它们是外来词。

外来词除了纯音译的词外, 还有音译加意译的词 (英语Internet——因特网) 和半音译半意译词 (英语romanticism——浪漫主义), 它们虽然属于残缺不全的内部形式, 但是这些都为汉化外来词而提供审美形象刺激, 对帮助人们借助字面义进行联想和想象起到一定的作用。

1.2 内部形式的陌生化

内部形式的陌生化包括内部形式的模糊化和零化。

(1) 内部形式的模糊化

与内部形式凸显化相反, 内部形式有时还有模糊化现象。 所谓模糊化是指一个本来好端端的名称, 通过 “字变音不变” 的方法, 把其中的某字改为它的同音字 (白字), 造成双关修辞。 这使得内部形式由清晰明白, 却变得模糊不清, 甚至完全消失, 荡然无存。

笔者撰稿期间, 购得几瓶叫 “睛远亮” 的眼药水使用, 这个名称的寓意是显而易见的: 此药可使眼睛看得远变得亮。 使用完再去购得, 却发现它的名字悄然变成了 “晶远亮”。 新名远没有旧名好懂, “晶远亮” 究竟是什么意思? 亮晶晶乎? 眼睛晶体变亮乎? 颇费琢磨, 一时难以明白。

有意把清晰明白的内部形式变得模糊不清, 大约是某种心理在起作用。在某些时候, 不愿意让表达过于直露, 以为这样未免浅显无味甚至不利于保护隐私。 直露和联想是对立的, 越是直露的东西, 其联想余地就极小; 反之, 越是蕴藉的东西, 就越容易激发人的丰富联想, 这叫做蒙胧美。 在语言应用中取精确去模糊, 还是取直露去蕴藉, 全由语言环境和交际目的决定。

有一种牙膏叫做 “洁龈”, 后改成了 “洁银”。 “洁龈” 的内部形式清晰透明——清洁牙龈; 而 “洁银” 的其内部形式则显得模糊, 似乎可以促人产生 “牙龈清洁后变得洁白如银” 的联想。 有一种降糖药最初叫做 “无加号消渴降糖胶囊”, 后改为 “无枷号消渴降糖胶囊”。 前者意思一目了然——服用此消渴降糖胶囊后, 尿液变得无加号 (尿糖消失); 而后者则需要动一番脑筋, 才能悟出其用意大约是: 摆脱糖尿病, 卸掉精神枷锁。

一种止咳药起名叫 “清菲康”, 意在 “清肺康” ——清除疾病, 肺部健康。 一种减肥药起名叫 “克菲”, 意在 “克肥” ——肥胖为之克服。 一种染发剂起名叫 “安基酸营养速染膏”, 意在 “氨基酸营养速染膏” ——补充氨基酸使你发黑人安。 一种肠胃药起名叫 “双奇胶囊”, 意在 “双歧胶囊” ——补充双歧杆菌。 一种补血药起名叫 “朴雪”, 意在 “补血” ——补充血浆。 一种补锌药起名叫 “朴欣”, 意在 “补锌” ——补充锌。 一种补锌补钙药物起名叫 “彼阳新盖口服液”, 意在 “彼阳锌钙口服液” ——补充锌和钙。 一种乳制品起名叫 “乃捷尔” 意在 “奶捷尔” ——此奶可使你(尔) 敏捷。 一种消炎药起名叫 “慢严舒柠” 意在 “慢咽舒宁” ——治疗慢性咽炎, 使人舒服安宁。 一种助眠药起名叫 “乡田” 意在 “香甜” ——睡眠香甜。 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起名叫 “鲁南欣康” 意在 “心康” ——心脏复康。 一种降糖药起名叫 “唐去宁”, 意在 “糖去宁” ——去掉高血糖,身体安宁。 一种治胃病的药起名叫 “谓安胶囊”, 意在 “胃安胶囊” ——使胃安宁。 一种治头疼的药起名叫 “投腾片”, 意在 “头疼片” ——治疗头疼。 ……

目前以 “金典” 给物品命名的越来越多。 例如 “伊利金典牛奶” “金典强化木地板” “金典歌曲” “北京金典糖尿病医院”, 曰 “金典”, 意在 “经典”, 言其具有权威性以扩大广告效应。

陕西一家医药有限公司出品的一种治胃病的药叫做 “胃立晴”, 它一定是 “胃立清” (胃病立刻清除) 的谐音写意。 后来此药改名为 “渭立晴”,经过思考和查对, 才知道 “渭” 是 “渭河”, 流经陕西, 可见 “渭” 暗隐着陕西意。 “胃立清” —— “胃立晴” —— “渭立晴”, 二易其字, 内部形式就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由陌生化产生了微妙的美学效应——美就美在似有而无, 含蓄不露, 隐实示虚, 设难求趣。 当然, 显露和模糊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给物命名要注意 “度” 的问题, 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

这种追求蒙胧美、 含蓄美的心理现象, 还经常表现在人的起名上面。

有的名字例如张三、 李四, 姓和名不必关联。 而有的名字很讲究, 采用以姓连名法, 即把做姓和名的二字字义联系在一起, 以形成的某一内部形式。 有三种情况:

一是姓名二字或三字的意义都参与内部形式, 这是直露形。 例如一人姓严, 起名 “严肃”, 虽有一定含义, 但是毕竟显得直露无遗。 同类如 “成功” “杨树” “白玉” “苏醒” “高飞” “周延” “柏林” “江涛” “马腾飞”“苗千里”。 二是姓或者名二者择一进入内部形式, 这是含蓄形。 姓进入内部形式, 名取谐音字的例如某人姓 “严”, 其名 “严速”, 既有 “严肃” 的语音联想美感, 又避免了声称自己严肃的尴尬; 同类如马丽 (马力)、 梅湘(梅香)、 康建 (康健)。 名进入内部形式, 取姓的谐音字的例如某人姓曾,起名 “曾加”, 能够产生 “增加” 的谐音联想美感; 同类如 “母丹” (牡丹)、 “傅强” (富强)、 赵耀 (照耀)、 “李想” (理想)、 潘登 (攀登) “刘畅” (流畅) “程功” (成功)、 “钱进” (前进)、 “盛利” (胜利)、 “赵亮”(照亮)、 尹响 (影响)、 “相前进” (向前进)。 三是姓和名都不进入内部形式, 都取谐音, 这是隐藏形。 例如 “乔良” (桥梁)、 “仇石” (求实)、 “丁宁” (叮咛) “闽婕” (敏捷)。

(2) 内部形式零化

内部形式零化是指复合词的内部形式在变换中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

首先, 在避免直露追求婉曲的时尚潮流中, 有的名称走向了蒙胧的极端, 使内部形式消失, 叫人不能理解。 理解是联想的基础, 达不到理解, 就不可能产生联想。 例如药品名拜糖平——拜唐平——拜唐苹, 钙中钙——钙中盖——盖中盖……这样的名称变化将其内部形式逐渐掩藏起来, 这时候蒙胧美也就大打折扣了。

时下商界喜欢把汉语名称更换为洋名称, 或者一开始就给国货安上洋名称, 这使得名称的内部形式完全丧失。 这样做的动机只用迎合时人的崇洋心理、 炫耀自己的产品来解释是不够的, 它还有着心理和审美方面的原因, 那就是陌生化。 陌生化容易使人产生神秘感和距离美, 神秘感和距离美又容易使人产生优越感, 所谓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就是出于同一道理。 在商界,在广告语言中, 希望利用这神秘感和优越感招徕顾客, 促进消费。

时人还喜欢在字号名称、 产品名称、 楼盘名称、 食品名称、 着装名称等等上面炒作 “洋概念”, 纷纷把原来的汉语 “土” 名称换为假洋名称、 假洋品牌, 或者从一开始起名就给出了一个零内部形式的假洋名称。 例如某某“尼”、 某某 “奴”、 某某 “尔”、 某某 “迪”、 某某 “奥”、 某某 “亨”、 某某 “顿”、 某某 “迪奥”、 某某 “普达” ……不胜枚举。 有的城市的房地产楼盘、 小区, 满眼都是花里胡哨的洋名字、 怪名字, 比如什么 “赛高”, 什么 “奥克尔”, 什么 “摩登”, 什么 “哈佛”, 什么 “铂林”, 什么 “凯森”……让感到云遮雾罩、 摸不着头脑。

有趣的是, 一个语词本来清楚易懂, 但是人们不知何故, 偏要改用白字, 把好端端的内部形式搞得面目全非。 例如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言在山区猎手经常与狼周旋, 不磨破几双鞋子甭想打住狼。 许多方言读鞋为hái, 故把 “鞋子” 讹作 “孩子”, 结果成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世界上哪有打狼还得以舍孩子为代价这等荒唐事? “瘦得像螲蟷” 形容人瘦。 螲蟷是一种瘦小的动物, 身体长一厘米。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成式书斋前, 每雨后多颠当。 ……其形似蜘蛛, 如屋角乱緺中者。” 后来竟讹为 “穷得响叮当” 形容人很穷。 但是人再穷, 也不至于叮当作响。 更有甚者, 有的复合词中的二字都写作白字, 使得复合词的内部形式看上去令人莫名其妙。 例如老虎属猫科, 故称 “狸儿”, 这是好懂的, 但是人们偏偏把它写成 “李耳”。 “说辐” 本作 “脱輹”, “脱輹” 即钩连车厢和车轴的零件脱落, 喻指夫妻离异。 如果不从本字理解, 单从字面看, “李” 和 “耳”或者 “说” 和 “辐” 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是无法建立联系的。 在这一逆流促动下, 许多语词的内部形式为之丧失殆尽, 变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形态语言中, 有的原可分析的复合词转变为不可分析的单根词, 语音随之变化。 例如Monday在古英语中是Monadaeg, 这个词是复合词, 是由monan (即moon’ s) 和daeg复合而成, 意思是月亮之日, 但现在这两个词干已经合二为一, 成为不可分析的内部形式了。 同样的例子又如 “ Ether (乙醚) ”, 其原名是spiritusaethereus, 是由化学家弗洛贝纽斯 (Frobenius)命名的,其内部形式是“充满太空的不朽物质的+精灵”, 但随着习惯用法的影响及人们对于气体有了深刻的认识, 视气体若 “精灵” 的诗一般的想象随内部形式的消失而消失了, 这个名称被简化为ether, 汉语中译为乙醚。

如此说来, 陌生的清楚了, 而清楚的又陌生了, 人们自古至今一直做着如此反反复复的游戏, 从来没有停止过。

1.3 词的内部形式的改变, 反映出积极的方面, 也反映出消极的方面。

(1) 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表现为:

a. 对事物认识的提高

语言结构是人的经验认知策略的直接产品, 所以任何内部形式反映的都是人的心智理念, 它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距离。 另外一方面, 人的认识在不断地进步, 每当人对事物的认识发生飞跃, 必然导致语词理性意义的改变, 表现在语言中, 就是改变内部形式——废除旧名, 代之以新名。 例如:

“盲肠炎”, 起初人们以为此病是盲肠发炎, 后来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便重新赋予它新的内部形式 “阑尾炎”。 同类如摈弃 “鬼火”, 代之 “磷火”; 摈弃 “虫牙”, 代之 “龋齿”; 摈弃 “鬼剃头”, 代之 “斑秃”;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最初按英文缩写AIDS, 译为 “爱滋病”, 有意暗示患此病与乱 “爱” 有关后, 后发现此病传染途径不仅在于性接触, 而且在于血液等方面, 故把 “爱滋病” 改为 “艾滋病” (同时为了书写简便)。 有许多糖尿病人不愿注射人工胰岛素, 原因出在两个极易使人误解的名称上面——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许多人误认为注射了人工胰岛素, 就会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说胰岛素是鸦片, 打上它就再也离不了了。 这两个不恰当的名称, 已经逐渐被医学界废弃不用, 代之以Ⅰ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

b. 对内部形式的避俗求雅

“啤酒” 的 “啤” 为英语beer的汉语音译, beer本应译为 “bi”, 避“屄” 而取 “啤”。“吊儿郎当” 本作 “屌儿郎当”。 郎当, 本作 “锒铛”,锁、 挂义, 引申为下垂、 摇摆义, 又引申为不正经、 不经意, 为避亵语写做“吊儿郎当”。 公公奸污儿媳” 叫做 “污媳”, 违背伦理难以启齿, 故作“污膝” “爬灰”, 见唐·李复元 《常谈丛录》 卷八: “俗以淫于子妇者为扒灰, 盖为污妇之隐语。 膝、 媳音同, 扒行灰上则污媳也。” “月经纸” 是妇女月经用纸, 然而人们觉得这般称呼过于直漏不讳, 便把它改称 “卫生纸”“皱纹纸”。 起初叫 “茅房”, 后改称 “厕所”, 现在又改称 “洗手间” “卫生间”。 房屋的铁窗, 明明是铁制, 却要说成 “钢窗”, 因为要避开囚犯的“铁窗” 生活; 与此相反, 房屋的防盗门, 明明是钢制, 却要说成 “铁门”,因为要避开 “肛门”。 “佤族” 旧称 “卡佤”, “卡” 在傣族语中意为奴隶,故而废止。 同类如:

避 “阴茎套”, 代之 “避孕套”, 又代之 “安全套”; 避 “痨病”, 代之“肺结核”; 避 “蛮子”, 代之 “南方人”; 避 “归绥 (归顺绥靖) ”, 代之“呼和浩特”; 避 “夷族”, 代之 “彝族”; 避 “莫三鼻给”, 代之 “莫桑比克”; 避 “节制生育”, 代之 “计划生育”; 避 “抬价”, 代之 “调价”; 避“残废”, 代之 “残疾”; 避 “失业”, 代之 “下岗”; 避 “无业”, 代之“待业”。 避 “大便” “小便”, 改称 “解手” “方便”; 避 “乳罩”, 代之“胸罩”, 又代之 “文胸”。

鲁迅小说 《药》 中多处提到 “人血馒头”, 但因华老栓一家避讳“血”, 所以他们不说 “人血馒头”, 而分别说成 “东西” “红的馒头” “碧绿的包” “乌黑的圆东西” 等。 有一种抗菌药叫 “利菌沙” (琥乙红霉素),从字面上看, 简直大有服此药 “有利于细菌” 的消极信息, 所以后来纠正为 “利君沙”, 它传达出 “于君有利” 的积极信息。

汉语中还有大量的地名因避俗求雅之故改变了它的内部形式, 例如北京市的 “时刻亮胡同” “梅竹胡同” “库藏胡同” “光彩胡同” 的原名是 “屎克螂胡同” “母猪胡同” “裤裆胡同” “棺材胡同”。 此外, 汉语人名也有同样的现象, 例如女性往往把名字中的 “花” 改为 “华”, 男性往往把名字中的 “小” 改为 “晓”, 都是出于避俗求雅的心理。

在英语中, junkman (卖破烂的) 改称waste material dealer (废品商), janitor (看门人) 改称custodial engineer (监护工程师), dog catcher (捕狗者) 改称canine control officer (犬科控制官员) 等等, 都是出于同一原因。

c. 对内部形式的斥洋尊国

许多物品源于国 (族) 外, 所以汉语中有不少以 “洋” “西” “胡”“番” 等打头的词, 带有崇洋色彩。 例如以 “洋” 打头的有洋布、 洋灰、 洋火、 洋钱、 洋纱、 洋蜡、 洋烟、 洋油、 洋芋……有时国人通过改变语词的内部形式, 来增强中国特色。 例如把以上各词分别改变为平纹布、 水泥、 火柴、 银元、 棉纱、 蜡烛、 香烟、 煤油、 土豆儿……就是在 “洋服、 西服”二词的竞争中, 也摈弃了 “洋服”, 选取了 “西服”, 这是因为 “洋服” 是“洋人穿的衣服”, 洋味儿浓郁, “西服” 是 “从西方流传来的衣服”, 洋味儿淡漠。

明清时国人开始与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打交道, 汉语中出现了西语的意译词, 例如冷带、 银馆、 量天尺、 千里镜、 自来火、 千斤秤等, 后来被更加汉语化的词替代——这些词分别改变成为寒带、 银行、 寒暑表、 望远镜、 火柴、 起重机等。

d. 对内部形式的舍繁就简

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优势, 一般到了四音词就达到饱和点, 而且往往通过选用意义支点的方式再回缩到双音节的模式中去。 例如 “蜂窝式无线移动电话” 因词形太长, 换名 “大哥大”, 后来人们仍嫌偏长, 而且从字面上难以理解, 所以又换名 “手机”。 “手机” 最短, 内部形式透明, 所以最受欢迎。 电子计算机又称 “电脑”, 这不但使词形缩短, 而且还有利于组成新的语词, 如 “电脑网络、 电脑打字、 电脑培训” 等。 此外语言中大量的意义支点词 (如节约能源, 减少排污→节能减排, 硕士生导师→硕导,神舟6号→神6),都是内部形式舍繁就简的结果。

e. 追求时尚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约定俗成地形成一些流行的时尚用语。 近一段时期以来, 有些语词不断被炒热, 例如提 “装潢” 渐少, 代之以 “装修”; 提“打的” 渐少, 代之以 “打车”; 提 “气氛” 渐少, 代之以 “氛围”; 提“理想” 渐少, 代之以 “梦想”; 提 “保护” 渐少, 代之以 “呵护”; 提“认识” 渐少, 代之以 “认知”; 提 “丈夫” 渐少, 代之以 “老公”; 提“师傅” “同志” 渐少, 代之以 “老师”; 提 “店主” “负责人” 渐少, 代之以 “老板” “经理”; 提 “及时” 渐少, 代之以 “第一时间”; 提 “观念”渐少, 代之以 “理念”; 提 “心理” 渐少, 代之以 “心态”; 提 “合并” 渐少, 代之以 “整合”;提 “关心” “注意” 渐少, 代之以 “关注”; 提 “提高” 渐少, 代之以 “提升”; 提 “公共汽车” 渐少, 代之以 “公交车”; 提“怀疑” 渐少, 代之以 “质疑”; 提 “传播” 渐少, 代之以 “传承”; 提“解释” 渐少, 代之以 “解读”;提 “错误” 渐少, 代之以 “误区”; 提“理想” 渐少, 代之以 “梦想”; 提 “降低” 渐少, 代之以 “零增长”; 疑问句中的特指问的句末语气词 “呢” 渐少, 代之以 “吗” (媒界经常有“谁有问题吗” “这两个东西哪个好吗” 之类的话越来越普遍)。

有时为了赶时髦而不顾规范, 例如经常有 “关注安全” “关注母亲健康” 之类的提法。 “关注” 是 “关心注意” 的意义支点, 说 “关注安全”等于说 “关心和注意安全”。 很明显, 只能说 “注意安全”, 不能说 “关心安全”。 说“关注母亲健康” 等于说 “关心和注意母亲的健康”, 很明显,只能说 “关心母亲的健康”, 不能说 “注意母亲的健康”。 又如 “这表明领导对农民工的关注”, 就明显不如说 “这表明领导对农民工的关心” 来得准确。 然而毋庸讳言, 大众不一定人人谙熟语言学, 不一定时时把规范和准确放在首位。 这不仅表现在词汇方面, 还表现在语法、 语音等其他方面。 举一个语音方面的例子: 过去习惯叫 “气氛”, 现在时髦读 “氛围”, 而且很多人把 “氛 (fēn) 围” 读为 “氛 (fèn) 围”, 究其原因是 “气氛” 中的“氛” 读轻声, 轻声的音色从听感是接近于去声, 所以放到 “氛围” 里就把它当去声读。 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时候, 往往表现得粗心大意甚至不假思索。 如同许多错误的东西一样, 有些错误的提法不但禁止不了, 而且有可能长时间使用下去。 似乎在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现象: 越是远离语言学知识的人, 他们使用语言的自由度越大; 使用语言的自由度越大, 语言创造的产品就越多。

f. 设置特别的内部形式以达到幽默、 讽刺等效果

广告中, 经常有谐音求趣的现象。 例如: 乐在骑 (其) 中 (嘉陵牌摩托车)、 快治 (脍炙) 人口 (华素片)、 衣衣 (依依) 不舍 (丹侬洗衣粉)、百衣 (依) 百顺 (蜜蜂牌缝纫机)、 望眼欲穿 (爱建皮装)、 默默无蚊(闻) (洁士蚊香)、 食 (十) 全食 (十) 美 (饭店)。

(2) 消极意义表现为误解内部形式

a. 白字

在汉语中, 往往因音近或形似或义通, 人们在有意或者无意之中写了白字, 因而往往误解了语词的内部形式, 还意识不到错误所在。 例如顶缺——顶缸: 头顶瓷缸。 没mò顶——灭miè顶: 杀头。 吕lǚ脊——里lǐ脊: 里面的脊肉。 三阳开泰——三羊开泰: 三只羊开泰。 梢梅——烧麦 (卖): 烧熟面粉而卖。 汉语中存在着为数极多的白字或曰通假字, 它们都使词的内部形式为之改变或者为之丧失, 给语言理解和语言解释造成很多困难。 (参§贰)

与因白字而误解内部形式截然相反的现象是, 因对内部形式的误解而写了白字。 例如 “宫保鸡丁” 得名理据是, 清代四川总督丁宝祯受封太子太保, 因太子为东宫, 故人称他为 “丁宫保”。 丁宫保家府常宴请宾客, 而炒鸡丁其味最佳, 人称 “宫保鸡丁”。 如今有人以为鸡丁是爆炒的, 所以想当然地写成 “宫爆鸡丁”。 突出了爆炒, 丢失了 “宫”, 从此 “宫” 和 “爆”再也联系不起来了。

b. 古代避讳

避讳是调整语词的内部形式与理性意义联系的特殊手段。 造成避讳的主要原因封建特权、 迷信、 避俗、 尊重等, 经常被避讳的是与古代封建统治者密切关联的人名、 地名、 年号、 谥号、 官名等。

出于古代封建特权的例如:

封建统治者的配偶不可以称 “妻子”, 天子的妻子称 “后”, 诸侯的妻子称 “夫人”, 大夫的妻子称 “儒人”, 士的妻子称 “夫人”。 鲁哀公之父鲁定公名 “宋”, 因讳, 天下改 “宋” 为 “商”。 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名子楚, 因讳, 天下改 “楚” 为 “荆”。 汉景帝刘启, 因讳, 改 “启阳” 为“开阳”。 三国时, 孙权立其子孙和为太子, 因讳, 改 “禾兴” 为 “嘉兴”。晋景帝司马师, 因讳, 改 “京师” 为 “京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因讳,改 “平陶” 为 “平遥”。 隋炀帝杨广, 因讳, 改 “广陵” 为 “江都”。 唐高祖李渊, 因讳, 改 “金渊” 为金水”。 宋太祖赵匡胤, 因讳, 改 “匡城” 为“鹤邱” 或 “长垣”。 明穆宗的建元年号是 “隆庆”, 因讳, 改 “隆庆州”为 “延庆州”。 秦始皇嬴政, 因讳, 改 “正月” 为 “端月”。 汉文帝刘恒,改 “恒山” 为 “常山”。 晋愍帝司马业 (邺), 因讳 “业”, 改 “建业” 为“建康。 宋仁宗赵祯, 因讳, 改 “蒸饼” 为 “炊饼”。 耶律氏辽兴宗宗真,因讳, 改 “女真” 为 “女直”。 爱新觉罗氏清圣祖玄烨, 改 “玄武门” 为“神武门”。 “山药” 竟由于两个朝代的皇帝的名讳而致: 本称 “薯蓣”, 唐代宗讳 “yu (豫) ”, 改称 “薯药”; 后又因宋英宗讳 “shu (曙) ”,二次改称 “山药”。

出于避俗的如:

避称 “裤子”, 改称 “中衣”、 “小衣”。 “大哥” 经常被当做敬称, 但据说山东有些地方忌讳别人这样称呼自己, 原因是武松倍受尊崇, 而武大郎却被人视为龌龊卑微之人, 故 “二哥” 反而成为敬称。

出于迷信的如:

四川酆都, 因 “酆” 为迷信传说中的阴曹, 故改名 “丰都”。 许多地方的人不敢直言 “虎”, 认为让虎听见就会跑出来, 所以把虎改称为 “大虫”。长沙人管虎叫 “猫”, 于是长沙市的 “府正街” 改为 “猫正界”, 连腐乳也改称为 “猫乳”。 许多地方不愿直呼 “蛇”, 改说 “小龙” “长虫” “鳅鳅”。

出于尊重的如古代有个叫做韦翼的人, 他的父亲名乐, 为此他终生不听音乐, 甚至不涉及任何欢乐。 北宋有个诗人叫徐积因, 其父名石, 他便手不触石, 脚不踩石, 过石桥时则让别人将他背过去。

避讳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外语当中也存在。 例如英国人忌讳说 “trou⁃sers” (裤子), 改说 “inexpressibles (说不出口的东西), “unspeakables (不能说出来的东西)。 “厕所”, 英国人叫lavatory, 是由lavere演变而来, 字面义是 “洗澡的地方”。 德国人不说Strabenkehrer (清道夫、 扫马路的人),而说Stadtkosmetiker (城市美容师)、 Strabenpfleger (街道护理员); 不说Stallknecht (扫马厩的人、 养马夫), 而说Pferdewirt (养马业经营者、 马艺师)。 在澳大利亚土著人和美国印地安人中, 如果死亡者的名字与某一事物的名称一样, 则必须为该事物换取他名。 日本人看望病人忌送带根的花, 因为在日语里 “根” “睡” 谐音, “根” 会使病人到长睡不起。 跟病人谈话忌说 “四”, 因 “四” “死” 同音, 所以据说日本医院里没有四号楼和四号室。Nazi(纳粹) 一词在瑞典语里与Nasser (小猪) 音近, 竟曾使纳粹运动在瑞士难以展开。 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曾经将加尔各答市名Calcutta改名为Kolkata, 这是因为Calcutta曾是英国统治时的印度首府, 此名具有殖民主义色彩。 欧洲货币单位 “欧元” (Euro) 的英文缩写是ECU, 其读音 (埃居)与德语 “母牛” 接近, 而且有贬值的象征, 所以遭到德国人的反对。 后来改为Euro (欧洲一词Europe的前缀), 但又遭希腊人的反对, 因为Euro的发音同希腊语 “尿水” 接近。

至于因避讳而造出的地名、 人名等等, 更是不计其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