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这才是恐龙

这才是恐龙

时间:2022-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恐龙家族实在是太庞大了,到目前为止,就发现了一千多种。为了更好地区分它们,科学家们根据恐龙的臀骨特征将恐龙分成两大类,即蜥臀目恐龙和鸟臀目恐龙。为了保护小恐龙,成年恐龙们往往将小家伙们圈在队伍中间或者交给妈妈领着,寸步不离,以减少伤害,保证种群繁衍。之后,这片地区就成了令科学家和恐龙爱好者心驰神往之地。

恐龙的英文名字翻译过来是“恐怖的蜥蜴”,然而事实上,这并不准确。中生代的恐龙多种多样,肉食性的恐龙很恐怖,而植食性的恐龙却很温和。另外,恐龙的大小也不一样,有的的确很大,能超过一辆公共汽车;有的却很小,只有一只鸡那么大。恐龙究竟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吧!

恐龙到底长啥样

说恐龙,谈恐龙,恐龙到底长啥样?它们有哪些独一无二的特征?让我们拿放大镜好好观察一下恐龙化石,了解一下它们的长相吧!

独一无二的体貌

恐龙由爬行类的初龙进化而来,属于爬行类动物,但恐龙又与其他爬行类动物略有不同。

相同之处:

都是四足脊椎动物,基本身体构造相同,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由脊椎相连。

不同之处:

恐龙的四肢直接竖直向下,肢体姿态呈直立状;恐龙的前掌第五趾的趾骨等于或少于3节;肱骨延长部分形成冠状锁骨;骶椎有3节或3节以上;股骨末端呈球状;髋臼完全开放;部分恐龙的臀部骨骼与其他爬行动物的一样,部分恐龙的臀部骨骼与现代鸟类的一样。

爬行动物霸主

如果仔细观察恐龙和蜥蜴的肢体形态,你就会发现蜥蜴是四肢平直向外延伸,到了肘部再向下垂直的。这种肢体姿态,限制爬行的步幅,让它们只能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挪;恐龙的肢体姿态是直立的,四肢迈动起来,跨幅大,行动速度快。所以,恐龙与其他爬行动物相比,简直就像一个灵活敏捷的猎人。

恐龙家族

从已发掘的恐龙化石来看,至2008年9月17日,已经确认的恐龙有1047种,有肉食性恐龙,有植食性恐龙,也有杂食性恐龙;有的用双足行走,有的用四足行走,也有的可以在用双足行走和用四足行走之间自由变换;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长满鳞片,有的皮肤长着羽毛;有的大如卡车,有的小如小型犬。

恐龙的分类

恐龙家族实在是太庞大了,到目前为止,就发现了一千多种。这么多恐龙在一起吵吵嚷嚷的,煞是热闹。为了更好地区分它们,科学家们根据恐龙的臀骨特征将恐龙分成两大类,即蜥臀目恐龙和鸟臀目恐龙。

抚养恐龙宝宝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确实,每个妈妈都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恐龙妈妈也不例外。它们对恐龙宝宝的爱,不比世界上任何妈妈的爱少一分,在对恐龙宝宝的抚育中,它们投入了不少心血。

养育宝宝的准备工作

在养育宝宝之前,恐龙妈妈首先要找个合适的地方筑巢。它们有的选择湿乎乎的泥巴地,有的选择柔软的沙地或松土地。生了蛋之后,很多恐龙妈妈还会在蛋上盖一层腐烂的植物,以保证蛋处在一个热乎乎的环境下,促进小恐龙的出生。

恐龙蛋长啥样

恐龙蛋究竟长啥样,是不是像鸡蛋一样?从已经发掘出来的恐龙蛋化石来看,恐龙蛋确实像鸡蛋一样,蛋壳坚硬但也易碎。但形状比较多样,有圆的、椭圆的、长椭圆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异,有的跟手掌差不多大,有的却好像巨型炮弹。恐龙蛋的大小,大概和恐龙妈妈的身材有关系吧。

恐龙宝宝出生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夜没睡的恐龙妈妈出去觅食了,一窝恐龙蛋自在地享受着暖融融的阳光。忽然,一颗蛋左右晃动了一下,接着传来轻微的“咔嚓”声,随之传来一声细细的呜咽,一只笨拙可爱的小恐龙摇晃着小身子破壳而出了!

妈妈,我好饿

一只又一只小恐龙争先恐后地蹦了出来,乐坏了刚刚觅食回来的恐龙妈妈,也忙坏了恐龙妈妈。别看小家伙们身子小小的,胃口却很大,都围着妈妈喊饿。为了喂饱宝宝们,恐龙妈妈不得不在食物与巢穴之间来回奔跑。

这些刚出生的小家伙一点儿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需要妈妈的精心呵护,才能长成体格健壮的成年恐龙。

迁徙和群居

鸟类是由恐龙进化来的,所以很多生活习性都是恐龙老祖宗遗传给它们的。我们就来看看恐龙都遗传给子孙哪些习性吧。

候鸟南飞与恐龙迁徙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很多候鸟开始扑扇着翅膀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候鸟这种在避寒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的习性,就是从恐龙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

迁徙的恐龙大多是植食性恐龙。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北半球的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枯萎,水源渐渐枯竭。恐龙为了抵御寒冷,填饱肚子,不得不向温暖的南半球转移。春天到来时,南半球炎热难耐,北半球温暖舒适。恐龙又开始由南向北迁移,大多都回到原来的“家”,开始繁衍后代。

麻雀搭帮结伙与恐龙群居

麻雀总是搭帮结伙地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叽叽喳喳的。其实,麻雀有这样的习性是有原因的:为了躲避鹰等猛禽的伤害,它们不得不联合起来,有的放哨,有的觅食,轮流站岗,以保证安全。它们叽叽喳喳的,其实就是在交流信息呢。

这种靠群居来躲避伤害的习性,也是恐龙老祖宗传给鸟类的。

远古时代,植食性恐龙要面对很多伤害:肉食性恐龙的追捕、陌生环境里的陷阱、迁徙路上的危险等。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它们被迫生活在一起,以求尽量避免伤害。后来,群居习惯渐渐养成,直至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性。

大雁保护幼雁与恐龙护崽

仔细观察大雁南飞的队伍,你会发现幼雁总是排在队伍中间最安全的位置,由成年大雁保护着飞行。这种迁徙途中的护幼行为,也是从恐龙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

迁徙的恐龙大多是植食性恐龙,它们行动缓慢,性格温和软弱,常受到肉食性恐龙的追捕。尤其是那些还未成年的小恐龙,不仅体弱跑不快,还肉嫩味美,简直让捕猎者口水直流。

为了保护小恐龙,成年恐龙们往往将小家伙们圈在队伍中间或者交给妈妈领着,寸步不离,以减少伤害,保证种群繁衍。

走,找恐龙去

要想更多地了解恐龙,就要到恐龙的聚居地去看一看!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到中生代去和恐龙亲密接触,但我们可以到世界著名的恐龙化石遗址实地了解一下众多恐龙生活在一起的状态。

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龙公园

这座公园以奇特的地形,丰富的化石层和罕见的沿河生态环境闻名于世。自从挖掘工作开始,至今已出土60多种不同种类的恐龙的化石。

中国辽宁

中国辽宁恐龙化石遗址出土的恐龙化石大多属于白垩纪早期的恐龙。1996年,当地出土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原始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的化石,引起科学界的震动。后来,科学家们又在这个地方陆续发现了尾羽龙和原始祖鸟等具有典型鸟类羽毛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为人们对恐龙进化到鸟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美国恐龙国家纪念公园

美国恐龙国家纪念公园位于美国犹他州和科罗拉多州交界处,是当地的著名景观。1908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厄尔·道格拉斯在公园所在区域科考,看到一块灰白的石头突兀地从岩架伸出来。

阿根的月亮谷

阿根廷的月亮谷及周边地区是一片三叠纪晚期的恐龙化石遗址。1991年,人们在月亮谷发现了最原始的恐龙——始盗龙的骨骼化石。之后,这片地区就成了令科学家和恐龙爱好者心驰神往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