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颗米粒上的七个神明

一颗米粒上的七个神明

时间:2022-09-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是一个对稻米有特殊感情的国家。在日本,有种说法是“每一粒米中有七个神明”。后来,日本政府将其固定在11月23日,称为“劳动感谢日”。天皇主导祭祀表示天皇从神明那里接管了稻作之权,于是对稻米的崇拜和对天皇权威的拥护成了合二为一的信仰。因此,古代日本民众在很长时间里并不以稻米为主要粮食,日常只能食用杂粮,但是精神上对稻米的向往并不能被残酷的生活所撼动。

日本是一个对稻米有特殊感情的国家。在日本,有种说法是“每一粒米中有七个神明”。我们不清楚神明们在里面会不会觉得有点拥挤,但这至少说明稻米在日本所受到的重视。

与同在“稻米文化圈”的很多国家相比,日本在稻米种植上起步时间不算早,民众广泛食用稻米的时间也比较晚,但在稻米崇拜的道路上,却比很多国家走得更彻底、更持久。

在日本绳文时代之前,民众主要以采集、狩猎、捕捞的方式来获取食物。到了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左右,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农耕文明从东亚大陆传到日本。关于稻米的传入,有从印度传入、从中国传入、经由朝鲜半岛传入等不同说法,并没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稻米传入日本之后,稻米的种植是从日本的北九州开始的,逐渐向濑户内海、近畿、关东、东北等区域拓展,最终覆盖到日本各地,点亮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

日本人很早就认为,如果只是埋头种大米和吃大米,把稻米仅当做一种食物看待,是没有情怀,也没有前途的。在日本,稻米一直与文化的根基密不可分,日本很多节日、庆典都与稻作农耕有关。

春季的“祈年祭”和秋季的“新尝祭”便是和稻米相关的且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祈年祭”时值春播季节,祭祀稻神以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而“新尝祭”原本在十一月的第二个卯日,时间不固定。后来,日本政府将其固定在11月23日,称为“劳动感谢日”。“新尝祭”是人们用新收获的稻米来款待神明,感谢神明赐予丰收的日子。日本新天皇即位后的第一次“新尝祭”尤为隆重,称为“大尝祭”。“大尝祭”除了庆祝丰收的主题以外,还有天皇更替、确立权威的意味。天皇主导祭祀表示天皇从神明那里接管了稻作之权,于是对稻米的崇拜和对天皇权威的拥护成了合二为一的信仰。

日本有很多供奉稻荷神(稻谷神)的神社,供民众祭拜。在日本各种类型的神社中,稻荷神社数量最多,有四万多个。去过稻荷神社的朋友很难不注意到,神社里会有很多嘴里叼着稻穗的狐狸形象。这是因为稻荷大神之一的“御食津神”日文读音与“三狐神”接近,所以可爱的狐狸就成为稻荷信仰的象征。

可是,为什么古代日本人那么重视稻米呢?难道只因它比别的谷物好吃吗?

对这件事有很多种解读方法,比较有意思的一种是“颜色说”。在古代日本的审美体系中有四种基础颜色:赤、黑、白、青。白,与黑相对,象征着清明和圣洁,日本古代文学中对“雪、月、花”歌颂就是源于这种审美观,而“尚白”理念在谷物领域的对应物便是稻米。所以,在日本古代,国家会奖励稻米生产,倡导以米代税;包括日本古代“肉食禁令”的颁布(下篇中将有详细介绍),也是考虑到要保护耕牛,支持稻米生产。

虽然对稻米如此痴爱,但是日本毕竟是个多山地、少平原的国家,在古代要实现大面积种植水稻、满足人人有米吃的愿望并不容易。因此,古代日本民众在很长时间里并不以稻米为主要粮食,日常只能食用杂粮,但是精神上对稻米的向往并不能被残酷的生活所撼动。

稻荷神社

到了室町时代,稻米种植进一步推广,米饭开始在市民中普及起来。“二战”后,水稻种植技术突飞猛进,米饭成为日本百姓餐桌上可以尽情享用的主食。可是,有了取之不尽的米饭真的就别无所求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认为纯粹依靠传统的“米饭+蔬菜”的饮食结构不利于增强国民体质,鼓励国民更多地食用面包等其他主食。虽然长居神坛的稻米君一定不喜欢这个决定,然而这就是生活。即便如此,时至今日,大米依然是日本人餐桌上最重要的主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