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论框架要素逻辑关系分析

理论框架要素逻辑关系分析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五个主要类属之间逻辑关系的进一步梳理,本书确定移民个体、人际环境是引起文化身份认同重建的原因要素,融入是文化身份认同重建的策略和行为,认同是文化身份认同重建的结果,移民策略是影响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中介要素。引起移民重建文化身份认同的根本原因是内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身份的失衡。
理论框架要素逻辑关系分析_媒介与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澳门内地移民为例

通过对五个主要类属之间逻辑关系的进一步梳理,本书确定移民个体、人际环境是引起文化身份认同重建的原因要素,融入是文化身份认同重建的策略和行为,认同是文化身份认同重建的结果,移民策略是影响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中介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质性理论1: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形成是在外部人际环境与内部移民个体环境变迁引发的文化身份失衡后,在对本地文化融入的过程中、对原有文化身份的重建,它也受最初移民决策的影响。

一、原因要素分析

“移民个体”、“人际环境”两个主要要素,是引起移民重新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两个原因要素。移民个体是内部环境要素,人际环境是外部环境要素。引起移民重建文化身份认同的根本原因是内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身份的失衡。

在正常的状态下,根据平衡原则,移民的外部人际环境与个体的内部环境形成一种平衡的状态,使移民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交往来。但是当移民脱离原有的人际环境进入新的人际环境中,歧视、不适应以及多方面的压力,使原有外部环境的平衡迅速被打破,导致内部环境同时也进入失衡状态。原来维持移民内部环境平衡的自我评价系统出现失衡,致使个体处于一种孤独、焦虑的状态。

为了重建平衡,在外部人际环境的重建上,移民会采取行动来化解歧视、改变社交方式或使用媒介社交,来弥补环境变化造成的社交亏损,保持外部社交的平衡。在移民个体内部环境的重建上,移民开始调整自己,依据自己个性性格的不同特点、经验和经历,借助媒介手段的使用重塑自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评价系统,使内部环境恢复平衡。

内外环境平衡的重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取决于移民的个性、性格倾向、经验经历、媒介接触行为等综合方面。澳门小,人际交往属于熟人圈子模式,因此外部的人际环境压力对移民自身内环境和身份的重建都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二、过程策略要素分析

主要类属“融入”是过程策略要素,是移民在建构文化身份认同中采取的主要的行为策略。移民来到移民地,为了自己和后代的长期生存,大部分都怀有融入本地的目的。由于受到融入障碍、驱动力各不相同,融入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从方式上看,按照年龄大小、是否在澳门受教育、粤语学习能力强弱的程度区分出成长融入策略、移植融入策略、语言融入策略等三种策略。成长融入策略是指融入的完成过程伴随着移民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移植融入策略是指融入的过程是一个对原有母体文化不断更新改造的过程,许多移民通过持续不断地接受本地教育而实现对原有身份的改造和替换。语言融入策略是指融入的过程伴随着本地语言在生活中的完全渗透实现的,最终本地语言完全替代幼年习得的方言。

从感知层面上来看,融入体现在社交融入、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融入、居住地点融入、本地语言与文字融入、法律身份融入等方面,即使移民在一、二方面都表现很突出,但在其他某一个方面的缺乏都不能产生完全的融入感。因此从感知层面上可以将其称为全感融入策略。也即移民的融入感是全方位的、是不同层面的综合感知,是不能将其单独割裂开来考察的。

从途径来看,移民的融入策略可以分为社交策略、任务策略、内省策略等三种类型。社交策略是指融入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社交交往等形式完成的,如亲戚、家人、朋友的帮助,孩子成长的对外联络、社团往来等。任务策略是指融入主要是通过实现工作、事业的某一任务而进行,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导向,而非社交导向。内省策略是指融入以自我的内部省察进行,通过敏锐地观察学习本地人,领悟本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实现融入。

三、中介要素分析

主要类属“移民决策”是移民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中介因素,调节着移民的融入行为策略。移民到澳门的决策对移民融入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它表现在心里适应、群体生存路径、身份焦虑等三方面。

第一,移民到澳门的决策生出“移民到澳门是最正确的理性选择”的判断。在融入过程中,即使移民遭遇难以理解的歧视、强烈的不适和巨大的压力,当年的“理性决策”也能降低他们对不利环境的反抗,更多地顺服当前的环境。

第二,移民到澳门的决策再一次为移民自我划定了身份界限。移民决策使移民必须思考可供选择的移民资源,从而使移民对自己的身份再思考,迫使移民选择自我归属的某一个社会群体,因此形成投资移民、亲属移民和技术移民不同的带有刻板印象的群体生存路径。这种刻板印象的群体生存路径在融入中加大了群体间的隔离,减少了移民的社交领域,增加了融入的障碍。

第三,移民决策在移民从决策开始至获得永久居留身份证期间产生的身份焦虑,双向作用于移民的融入生活。它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移民更有动力为永久居留身份证而努力融入、降低他们对恶劣外部环境的反抗,使移民的性格变得更顺服、忍耐。但同时它也带来消极的作用,使移民自始至终生活在被支配的社会地位中,难以在主流社会崭露头角。那些度过身份焦虑期的移民,大多也接受了受支配的社会地位,自身所建构的本地文化身份也一直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很难在主流社会发声。

四、结果要素分析

主要类属“认同”是移民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结果要素。从类属的互相关系分析,认同的结果按照饱和与不饱和度、本地性与非本地性、积极性与消极性三个维度可分为八种取向的认同结果,见图6-1。饱和与不饱和是指对某一身份认同的饱满程度,本地性和原居地性是指偏向本地澳门身份认同或原居地身份的取向性,积极性和消极性是指对所认同的身份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

图6-1 认同取向

(1)自我否定型是指移民对澳门本地文化、本地媒介持负面评价态度,并且本地身份认同不饱和,对自我在澳门的身份完全呈负面的评价。

(2)脱俗型是指虽然移民对澳门本地文化、本地媒介持负面评价态度,但是却十分认同自己的澳门本地身份,凸显自己与其他移民的不同。

(3)渴望融入型是指移民对本地文化、本地媒介持正面积极评价态度,但是由于融入障碍、融入驱力不足等而导致本地身份不饱和,十分渴望融入本地。

(4)全身心融入型是指移民对本地文化、本地媒介持有正面评价态度且本地身份饱和度很高,已经完全融入本地。

(5)出走型是指移民对原居地的文化和媒体持负面评价态度,并且也不认同自己原生地身份,身份饱和度低,产生明显的离开原居地身份的愿望。

(6)偏执型是指对原居地的文化和媒体虽持负面评价态度,但是却固执地坚持自己原居地的身份,将其视为自己的根不可更改。

(7)留恋型是指移民对原居地的文化和媒体持积极评价态度,但是由于不得不离开原居地导致原居地身份并不饱和,对原居地的身份具有非常强烈的留恋感。

(8)怀旧型是指移民对原居地文化和媒体持积极评价态度,而且原居地身份一直保留得比较好,对原居地的感情很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