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概述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笛卡儿之后,有关自我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自我意识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都包含着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具有很大作用。
自我意识概述_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研究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人,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一个自我意识不成熟的人,不是一个真正健全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在这些问题的困惑与烦恼中成长起来的,也都是在这一问题的探索中成熟的。

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真正研究始于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扼杀、对人格自我的否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喊出了“我是凡人,我有凡人的要求”的人性解放之声。此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最先使用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对自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笛卡儿之后,有关自我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自我的内容,如身体、品质、能力、愿望、家庭等。自我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层次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指出:自我是一面镜子,它从别人那里反映自己的行为,自我是经历无数次他人评价而形成的社会产物。

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代表每个人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自我社会的一面;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自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不断对话。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人在自我概念(我是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产生了自我评价(我这个人怎么样),进而实现自我理想(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由于自我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它不但包含生物的、生理的因素,而且包含社会的、精神的因素。因此,自我意识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一)从自我意识的活动内容分

从内容上看,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最原始的形态,是个人对自己身躯(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及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的感受等,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是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状况、声誉、威信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如是否受人尊重和信任、在集体生活中举足轻重还是无足轻重。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主要是对自己个性心理特征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爱好、态度、性格、智力等的认识和体验。心理自我的发展是同个体的生理、情绪、思维的发展相联系的,主要表现在自我体验、成人感、性意识、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等方面。如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强还是弱,做事果断不果断,思维敏捷还是迟钝。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都包含着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但由于比例和搭配的不同,构成了个体对自我意识之间的差异,也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独特的看法和体验。

(二)从知、情、意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的认识;自我评价则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各种判断。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生活、行为表现及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具有很大作用。一般来说,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讨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尊重”。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其结果是缺乏勇气和积极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保证质量。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孤立。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个体在进行自我认识时,往往要受到个体本身的需要、愿望及动机等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自我认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就会产生安全感,并对自我评价充满信心;相反,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相差较大时,则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矛盾,甚至丧失安全感。过于自信或过于自卑的自我评价有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自满或自卑心理的产生,都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特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当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当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时,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自我体验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则是人们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意志、毅力等方面的坚信,是使个体能够迎难而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则会自卑、自贬,其至一蹶不振。

成功感和失败感往往取决于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决定于个体的内部标准。比如有的人在客观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周围的人都认为他很成功,可他却认为自己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别人看来没什么成绩,可他却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由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自我期望不同所导致的。由于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要受社会的期望标准的影响,因而,决定个体成功与失效的情绪体验的内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与社会的共同标准相适应。一般来说,当个体体验到成功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标进取,反之,当个体体验到失败感时,则常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闷闷不乐,甚至放弃努力。可见,如何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及事业成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自我认知了解了“我”、自我体验感受了“我”、自我控制则是要表现“我”。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自己对自己的设计,即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其二,自己对自己的指导,即我可以怎么做。

自我控制能力强弱、高低可以直接由我们的情绪、行为表现出来,自制力强的人,不易感情用事,常常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有计划性,自我发展方向明确,给人以深沉、冷静、含蓄的印象。相反,自制力弱的人,常常会不顾场合宣泄一番,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乱发脾气,对将来愿意跟着感觉走。

自我意识与自我体验将决定自我控制,反过来,自我控制又会强化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比如,一个合理认识自我、充满自信的人,在自我控制过程中,会积累更多的积极经历,这又会反过来增强自我对自我能力的肯定,而且会更自信;反之,一个低估自己能力、自卑的人,怕展示、表现自己,只会将自我包裹起来,结果更不可能有机会尝试成功,更不可能体验“我行、我可以”,有的更多的是“不可能、我不行”,于是将越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因此,自我控制不仅是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也是对自我意识、自我体验的控制,通过主观能动性,选择认识角度、转变自我观念、调整自我评价体系、修正自我形象、感受积极自我。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的问题。自我控制则是“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的问题。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自我意识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尺度;自我控制则是自我的实现途径,对自我意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三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的人能较为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适当的自尊,能及时洞察自己的感觉和意图;而消极的自我意识如自卑、自我否定、缺乏自制力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只有认识和了解自我,并对自己的经验持一种接受态度的人,才可能得到快乐幸福的生活,才有可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以获取更大的成功。如果对自己认识不清,或对与主观自我不一致的经验持否定、回避、拒绝的态度,就会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阻碍个人发展。因此,重视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会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性,应是终身的追求

(二)良好的自我认识是个体成功人生的基石

自我形象是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良好的自我意识恰恰是大学生塑造良好自我形象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证明,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越是接近的人,他的自我形象越良好。自我意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能够乐观从容、处事积极、善于抓住和利用个人成长中的机会,改进和完善自己,能够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理想抱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三)正确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个体提高生活质量

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自己,“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能够自觉地按现实的要求设计、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活充实,自我发展顺利,生活质量较高。

(四)自我意识对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调节控制作用

从根本上来说,自我意识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了自我意识的产生、发展和稳定形成。自我意识也是在个体与他人、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发展的。自我意识作为个体的最本质、隐秘的组成部分,也对社会化有重要作用。

自我意识在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调节控制作用。这种调节控制作用表现为:一是在对自身的价值、能力等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与自身的价位、能力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二是用社会评价标准对自己过去的言行进行反思,以调整自己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使个体与社会趋向协调一致和统一;三是对自身与周围环境进行再认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作出判断,以履行社会和集体所期望的权利和义务。

自我意识在个体社会化中是内因、是主体,特别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统一对个体内化有着重要作用,使个体内化成为大学生个体社会化主导方面。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一方面,人的思想行为需要受到全人类的经验和社会重要的调节,即需要对其进行社会教化,另一方面,自觉能动的人并不盲从外加的经验,独立思想、反叛精神使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结论,听任别人摆布,而是喜欢通过自我意识的选择,然后用自己的意识决定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所以,只有人的自我意识得到尊重和表现,人的社会化、人的发展完善才能成为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