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导爆管和传爆管

导爆管和传爆管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导爆管的功能是将雷管产生的爆轰能量放大后传递给传爆管,一般装在雷管和传爆管之间的隔板孔中,有带壳和不带壳的两种结构形式,如图3-16所示。为保证可靠传爆,导爆药柱输入端直径应等于或略大于雷管直径。传爆管是爆炸序列中最后一个爆炸元件,其作用是扩大和传递导爆管或雷管的爆轰能量,并可靠地起爆主装药。传爆管的感度应低于导爆管(或雷管)的感度而高于主装药的感度。传爆管一般用螺纹实现与引信体之间的连接和密封。

导爆管和传爆管都是用猛炸药制成的爆炸元件,其作用是放大和传递爆轰能量。

导爆管的功能是将雷管产生的爆轰能量放大后传递给传爆管,一般装在雷管和传爆管之间的隔板孔中,有带壳和不带壳的两种结构形式,如图3-16所示。

图3-16 导爆管(或导爆药柱)的典型结构
(a)翻边型导爆管;(b)收口型导爆管;(c)圆柱体导爆药柱;(d)变直径导爆药柱

导爆管是将导爆药直接压在金属管壳内,或预先压成药柱再装入管壳而组成独立的爆炸元件。如果将导爆药预先压成柱状后再装入隔板孔中或直接压在隔板孔中,则称为导爆药柱。

导爆药柱一般为圆柱体,其高度和直径应根据上、下级爆炸元件的性能、尺寸及隔爆机构的结构来确定。为保证可靠传爆,导爆药柱输入端直径应等于或略大于雷管直径。导爆药柱的高度取决于隔板的厚度和材料性能,通常高度与直径之比应接近于1:1;当隔板采用铝合金等强度较低的材料制造时,其高度应大于直径。有时,为了保证隔离安全,可采用图3-16(d)所示的形式,输入端直径则可小于雷管的直径。

导爆药曾广泛使用钝化黑索金、太安,目前通过安全性试验并被批准使用的导爆药有聚黑-14、聚黑-6、聚奥-9、聚奥-10和钝黑-5等。导爆药柱密度一般为1.5~1.65g/cm3。确定药柱密度的原则是:既要保证药柱易于被雷管起爆,又要保证药柱能可靠引爆传爆管。

传爆管是爆炸序列中最后一个爆炸元件,其作用是扩大和传递导爆管或雷管的爆轰能量,并可靠地起爆主装药。传爆管的典型结构如图3-17所示。

图3-17 传爆管的典型结构

传爆管的感度应低于导爆管(或雷管)的感度而高于主装药的感度。装药品种和装药密度直接影响药柱的感度,目前批准使用的传爆药品种与导爆药相同,其选择原则是:传爆管的爆速应大于主装药的临界爆速,以便主装药被起爆时能迅速达到稳定爆;装药密度是影响药柱感度的重要参数,增加装药密度能提高药柱的爆速和机械强度,但会降低药柱的感度。常用的传爆药柱的装药密度为1.5~1.65g/cm3

传爆药柱在其有效高度范围内增大时,爆轰输出增加,起爆能力增强;当药柱的高度h为其直径d的2.5倍(即有效高度)时,药柱底面的比冲量达到最大值;当传爆药柱高度大于有效高度时,起爆能力不再增加。在设计中,通常以h=2d作为选用药柱高度的极限值,实际应用中的长径比为0.3~1.5。当传爆药量一定时,在传爆药柱高度与直径的一定比例范围内,适当增大药柱直径可增大轴向起爆能力,这就是大多数引信的传爆药柱采用扁平状的原因之一。

传爆药柱与管壳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将传爆药压在管壳中,使传爆药与管壳之间没有间隙,结合牢固,机械强度高;另一种是先将传爆药压成药柱再装入管壳中,这种装药方式易于生产,效率较高,但容易产生间隙,结合牢固性较差,且径向间隙对传爆管的输出影响较大。

传爆管一般用螺纹实现与引信体之间的连接和密封。为了加强对药柱侧向的限制及满足螺纹连接强度的要求,管壳侧壁应厚一些,一般为1~4mm;与主装药接触的部分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应薄一些,一般为0.8~1.5m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