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河改道的几个重要阶段_冷历史

黄河改道的几个重要阶段_冷历史

时间:2022-04-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改道的几个重要阶段_冷历史周定王五年,是黄河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发生的年份。晚清济南府津浦铁路黄河大桥修建过程照片,此桥由德国人承建。此后60年间黄河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在1855年之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再度决口改道,重新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日的河道,北流入渤海。

黄河改道的几个重要阶段_冷历史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是黄河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发生的年份。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四川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已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移动,决堤之水向东南流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又决口而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回归故道。永光五年(前39年),黄河在下游鸣犊口(今山东高唐南)决口,屯氏河遂淤绝,其遗迹至今犹散见于山东、河北两省接壤处各县境内。后隋炀帝时开凿永济渠,其在山东境内一段即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

晚清济南府津浦铁路黄河大桥修建过程照片,此桥由德国人承建。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向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60年间黄河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对黄河加以治理,功效卓著。加之当时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巩固了河道两侧土基,黄河决口现象才得到缓解。一直到唐末五代,除“汴晋之争”时朱温为了对付沙陀族的骑兵曾三次人为决河外,极少有决口发生,黄河的河道在这一时期也较为固定。(www.guayunfan.com)北宋初期,黄河再次频繁决口,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骤增。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向北直奔大名(今河北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内,与卫河相汇在泥沽(今天津市东南)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河南南乐西再度决口,分流经今山东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频繁,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至此黄河由北入渤海改为南入黄海。在1855年之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有泗水、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颖水入淮,又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再度决口改道,重新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日的河道,北流入渤海。周定王五年以降的2600多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大循环摆动,但基本上均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范围之内。

潘季驯像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浙江乌程(今湖州市吴兴区)人,明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他以“筑堤防溢、以堤束水、以水攻沙、以清刷黄”十六字为指导,治理疏浚当时决口不断的黄河,使其300年内再未为患,周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备受民间爱戴。至今湖州市仍留有“潘公桥”,为他与夫人当年捐资修造,市北郊慈云寺文昌阁供有潘季驯遗像,香火鼎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