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陶瓷以它瑰丽的色彩和高雅的气质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高贵的艺术珍品。汉代时中国丝绸已享誉世界,“丝绸之路”即开启于此时。[19](三)建筑技术建筑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科技水平和审美态度。这些建筑物在布局、造型、装饰、彩画、室内布置等方面都是技术和艺术高度和谐与统一的杰作,成为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技术也体现了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
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_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

(一) 制瓷技术

制瓷是我国伟大发明之一,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科技与艺术的结晶。中国的瓷器驰名世界,西文的“中国”  (China)一词又指“瓷器”,反映了中国作为“瓷器之国”在西方人眼里的形象。

制瓷技术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是陶器的高级形式。从外观上看,陶器吸水,不透明,而瓷器质地细密坚硬、不吸水、半透明。从物理构成上看,原料、温度和釉是区别陶和瓷的三要素:陶的原料陶土含有较多氧化铁,瓷的原料瓷土(或称高岭土)氧化铁含量低,氧化铝含量高;陶的焙烧温度低,约900 ℃,而瓷的焙烧温度在1200℃以上;瓷器表面有高温釉,而陶器无釉或只有低温釉。

原始瓷器大约在商代即已出现,后经三国、两晋时期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到宋朝前后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我国瓷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青瓷—白瓷—红瓷—彩瓷”的过程。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21年—959年)的御窑“柴窑”出产的青瓷器,颜色像雨后的青天,被誉为“雨过天青”,并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它。宋朝的瓷器业发展最快,早在唐朝就已闻名于世的昌南镇于1004年被皇帝下令改为景德镇,因为那一年是景德元年,景德镇从此成为御窑。宋以前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是青瓷、白瓷和黑瓷,从宋代开始出现彩瓷。彩瓷的前身是在单色瓷上刻印出花纹,后来发展出用彩笔在胎坯上画花纹,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再入窑烧制所得的叫“釉下彩”,在烧好了的瓷器上彩绘再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釉上彩”。“釉下彩”中最著名的是“青花”瓷,而“斗彩”“五彩”“粉彩”瓷则属于“釉上彩”瓷。

明朝和清朝初期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 自宋朝之后,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瓷业中心,这里不仅有分工很细的御窑,而且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民窑。明末清初时,宫、民窑总计已达3000余座,每年烧制瓷器达几十万件。明清时期生产的青花瓷、一道釉瓷、彩瓷的烧制技术和工艺水平远远超过了宋元时期。这时的生产已能严格地掌握火焰的性质和配制釉药的准确性,同时还能相当好地掌握瓷土的物理性能。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在色釉上有许多新的创造,制造出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瓷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炉火纯青”的时代。

中国陶瓷大约在公元8世纪即唐朝通过“丝绸之路”或东方的海路传到西亚和南亚,再由这些国家传到欧洲各国。中国陶瓷以它瑰丽的色彩和高雅的气质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高贵的艺术珍品。随着瓷器的西传,造瓷技术也于11世纪传到波斯和阿拉伯世界,1470年传到意大利及西欧,为世界共享,但欧洲真正掌握造瓷技术是在18世纪初。

(二)丝织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曾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传说黄帝之妻嫘祖发明养蚕织丝,考古也发现了4000年前的丝织品,与这个传说在时间上相近。中国古代纺织品种花色众多,其中以丝织品水平最高,这些曾为古罗马恺撒大帝赞美的织物,又可分为绫、罗、绸、缎、绢、锦等品种,尤以锦最为华丽。明代的妆花丝绸可谓最高级。在古代交通史上,欧亚大陆间存在着一条东起中国长安,西至地中海沿岸各国,连接古代中国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商贸大道,它横穿中亚大草原,长达7000多千米,历时数千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它以丝绸为贸易的主要载体,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里希霍芬将这条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商贸大道称之为“丝绸之路”。这充分说明了丝绸在那个时代的重要地位。

蚕丝的开发和利用, 自然促进了纺织机具的发展与工艺技术的进步,因而我国也是代表古代纺织最高水平的丝绸工艺技术的发源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领先于世界。在公元6世纪前,蚕桑、缫丝技术一直是我国垄断的专有技术,丝绸产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汉代时中国丝绸已享誉世界,“丝绸之路”即开启于此时。中国的纺织工业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很早就使用了机械。在纺纱机械方面,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手摇纺车,两汉时期出现了脚踏单锭纺车,东晋时出现了三锭纺车,南宋时出现了32个锭子的水力纺车。在织造工具方面,春秋时代出现了脚踏织机,到了汉代,脚踏提花机和梭子已被普遍使用。捏花机是织机中机构最复杂、原理最玄妙也最能体现织花生产技术水平的一种机械,三国时期马钧对它作了改进,使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宋末元初,黄道婆对纺织技术进行了革新,使棉纺织技术在江南一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中国的能工巧匠还制造出了用水力推动,可以从蚕茧抽出丝来又可以把丝线缠绕在卷轴上以便织绸的精巧的缫丝机。”[19]

(三)建筑技术

建筑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科技水平和审美态度。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完整的体系,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建造了风格各异的古建筑群。其中,有雄伟壮丽的、金碧辉煌的皇宫如明清的北京故宫,有各种不同布局的皇陵、陵园,有规模宏大、精心设计的都城建筑;有不愧为世界建筑史上奇迹的万里长城;有因地制宜、结构多样的桥梁,如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福建的万安桥等;有中外艺术相结合而又不失为中国气派的寺院、宝塔、天坛、地坛和石窟群;还有独具匠心、风景秀丽的各种园林建筑,等等。这些建筑物在布局、造型、装饰、彩画、室内布置等方面都是技术和艺术高度和谐与统一的杰作,成为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工程技术也体现了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利工程施工与一般土木工程如道路、桥梁和房屋建筑等的施工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 由于水利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中国在很早就有了许多运河和河堤。大约在公元70年,贯通中国内地的一个运河网系的第一批河段就已出现。为了南粮北运,公元605年隋炀帝动用200万民工,用6年时间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向北京、东南到达杭州的大运河,全长2700千米,高度差达40余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到12世纪,中国已经拥有总长约5万千米的可以通航的水道和运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