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州丝绸文化博物馆的“丝绸之路”

苏州丝绸文化博物馆的“丝绸之路”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丝绸文化博物馆就是新形势下诞生的一座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巧妙结合起来运营的新型博物馆。它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是弘扬我国丝绸文化、展示苏州丝绸工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重要平台。事实上,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番努力和波折。其后,经过多次社会调查,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逐渐被提上议程。在整体建筑和布局上,苏州丝绸博物馆紧紧围绕“丝绸之路”这个主题。
苏州丝绸文化博物馆的“丝绸之路”_吴文化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发展的概念。在新形势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再是划清界限、单独发展,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博物馆在性质上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原则上不能实行产业化和营利性运作。长久以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和赞助,这在保证博物馆纯正公益性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形式单一、缺乏活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行业在不断探索着促进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作为文化事业单位,博物馆确实应该把握为公众服务的大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从事经营性活动,或者不能利用自己所拥有的馆藏资源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支撑自己的发展。事实上,在博物馆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博物馆本身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博物馆可采用“一馆两制”的运作方式,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种方式同时运作——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方面依旧采取传统的文化事业方式运作,而在文化商品的销售等其他方面可采取文化旅游产业的方式运行。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又可以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实力。

苏州丝绸文化博物馆就是新形势下诞生的一座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巧妙结合起来运营的新型博物馆。它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是弘扬我国丝绸文化、展示苏州丝绸工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重要平台。苏州丝绸文化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北寺塔风景区内,占地8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整座建筑端庄典雅,新颖别致,将古老文明与现代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建筑的主题是“丝绸之路”,即把握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丝绸城的历史性联系,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放意识。苏州丝绸博物馆是丝绸精品的宝库、丝绸知识的海洋,还是丝绸科研开发的实体,不仅为姑苏增添一景,而且是文化旅游的好去处。[1]丝绸博物馆主要由序厅、古代馆、蚕桑区、织造坊、姑苏锦苑、中厅以及丝绸专卖店七部分构成,兼具收藏保护功能、宣传教育功能、科学研究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文化旅游功能。事实上,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番努力和波折。它的最初筹建可以追溯到1981年春,在苏州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常委、我国著名丝绸专家、高级工程师钱小萍呼吁当代人有责任将苏州祖先创造的优秀技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其后,经过多次社会调查,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逐渐被提上议程。然而,经历“文革”洗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在缺乏资金和场地的困境下,钱小萍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凑齐了建设博物馆的经费。[2]苏州丝绸博物馆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少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大事:1988年10月至1989年10月,完成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国家博物馆)合作的国家文物局“复制商代、战国及两汉丝制品”项目;1989年,苏州丝绸博物馆先期在桃花坞唐寅祠内正式开馆,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专业性质的丝绸博物馆;1990年11月至1994年10月,完成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国家博物馆)合作的国家文物局“唐代丝绸文物珍品”项目;1991年,“复制商代、战国及两汉丝织品”项目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9月20日,新馆落成,举行新馆开馆典礼;1995年,“唐代丝绸文物珍品”项目荣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1月至2002年4月,完成苏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全真丝仿古面料、服饰品研究与开发”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10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举行;2011年5月,“追忆——苏州百年丝绸”座谈会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召开。[3]如今,苏州丝绸博物馆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良性循环,显示出它越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二、具体做法

(一)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创新陈列方式

苏州丝绸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博人眼球,赢得声誉,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独树一帜。在整体建筑和布局上,苏州丝绸博物馆紧紧围绕“丝绸之路”这个主题。博物馆的整体色调就以白色为主,白色即丝绸的本色。走进博物馆的大门,可以看到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与贯穿主楼南北的全封闭现代化白色墙面相交。墙面在入口处自然曲折,象征丝绸的柔软、飘逸,墙前还屹立着采桑女、浣纱女、织绸女三尊亭亭玉立的汉白玉雕像,给整个场馆增添了一丝灵动美。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文物陈列方式别出心裁,几乎每个展厅都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复原陈列法的巧妙使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走下去,可以看到两边有古塔、古城关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古船的模型,还有一组骆驼的雕塑,它们正背负着丝绸缓缓地由东向西行进,似乎在不经意间把游客的思绪也带回了遥远的古代。序厅中央石壁上刻着的“蚕、桑、丝、帛”四个甲骨文字不仅生动展现了我国作为丝绸古国的辉煌历史,也鲜明地概括了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全部内容。这种复原陈列的方式比刻板生硬的语言文字更富感染力,引人入胜,使人一目了然。“蚕桑居”则是近代农家养蚕植桑的真实情景的再现,从漫步桑园到观看养蚕抽丝的过程,游客能近距离触摸蚕桑文化,增强了观赏的真实感和生动性。另外,“近代馆”也采用了复原陈列的方式,一家家挂着“老字号”招牌的古代丝绸店铺陈列街道两旁,游客步入其中,宛如真的穿越到了明清时期的苏州丝绸古街,令人浮想联翩。除了复原陈列法,苏州丝绸博物馆还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动静结合陈列法。走进“织造纺”,可以观赏到不同朝代、不同类型的古代织机的手工操作表演,身着古装的织女们作现场表演;另外还有如手工缫丝、缂丝、刺绣、调丝等各类古代丝织技艺的表演项目,游客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参与甚至互动。如此真实的体验感,使得游客仿佛真的置身于明清时苏州丝绸业“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繁荣境地。这种极富感染力的陈列方式在中外现有的博物馆中也是很少见的。

(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多功能博物馆

博物馆本身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它不仅是一座科学的殿堂、一部立体的教科书,还可以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老少咸宜的旅游胜地。以前,博物馆大多只具备收藏和教育功能,以单调的橱窗展览方式陈列文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们进入博物馆学习科学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积极性。如若博物馆在建筑上增加美感,在布局上增强设计感,同时辅助开发第三产业及其相配套的设施和服务,想必能增强其文化娱乐和经营服务功能,实现向多功能方向发展。苏州丝绸博物馆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苏州丝绸博物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丝绸专业的角度看,它包罗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服装等一系列内容以及缂丝、刺绣等丝绸工艺方面内容,设立的部门有蚕桑居、桑园、农家、织造坊、小型生产工厂等;从文化博物馆自身的角度看,它具有文物征集、清洗、保管、陈列、展示、复制等内容,设立的部门有陈列保管室、库房、资料室、清洗室、文物复制工厂等。除此之外,苏州丝博馆还创新性地开发了与之匹配的第三产业,并设立了相关配套设施,如饭庄、旅游纪念品商场、多功能厅等,从而开发了博物馆诸如生产、开发、购物、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文化旅游功能。[4]在国家投入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苏州丝绸博物馆跳出了传统的运行模式,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新途径,通过多渠道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自力更生。深入挖掘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使得苏州丝博馆成为如今中外游客参观购物的旅游胜地;另外,在各方的努力下,现代馆已经成为展销结合的场所,即“锦绣苑”,成为各大丝绸厂、服装厂进行展销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苏州丝博馆朝着多功能方向不断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

(三)积极举办对外展览,注重国际化交流

除了加强自身建设之外,苏州丝博馆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国内市场,而是放眼世界,加强国际性交流。苏州丝绸博物馆多次单独或与其他博物馆合作应邀去世界各地展出,足迹遍布了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1988年4月至10月,日本奈良庆祝建市200周年,举办“丝绸之路博览会”,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应邀赴该市举办“中国古代科技展”,其中纺织部分主要展示苏州丝博馆提供的云锦织机现场操作和部分丝绸文物。1992年春夏,苏州丝绸博物馆随中国科技协会展团赴台举办“敦煌古展”,成为第一个由大陆民间机构组织赴台交流的项目,开创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先河,具有深刻的民族和文化意义。2001年,苏州丝博馆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丝绸文化展”。2005年5月,在苏州工业园区展览中心举办的“美国纺织品面料采购团”展示会上,苏州丝博馆与展会组织单位合作举办了“丝绸文化科普展”,向国内外参观者宣传了中国悠久的丝绸历史文化。[5]除此之外,苏州丝博馆还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四、经验与启示

(一)不断开拓进取,创新运行模式

苏州丝绸博物馆虽然在陈列方式、运行模式方面较其他博物馆而言已经有很大的创新,但是如果满足于此、一成不变,那么游客可能参观一两次就觉得足够了,不利于游客的回流。苏州丝博馆深谙于此,自开馆来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不断开拓进取,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的内容和形式。如开馆时仅有序厅、古代馆、蚕桑居、中厅、明清一条街等展厅,到了次年又增加了现代馆“锦绣苑”,并修建了桑园农舍和乡间小道等,使得“蚕桑居”变得更加生动逼真。后来又增设了“近代馆”,增设了自行设计和经营的“金芙蓉”饭庄,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相关的配套设施。正是这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维持着苏州丝绸博物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

(二)开发多维功能,发展文化旅游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文物的收藏、教育和宣传。而苏州丝绸博物院却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开拓创新,深入挖掘自身的资源,开发博物馆的多维度功能,在继续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博物馆的吸引力,而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因此,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其他文化产业,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文化资源,同时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文化旅游资源,在立足产业本身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实现产业的多维度发展。

(三)注重对外合作,加强国际交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就必须以主动的姿态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苏州丝绸博物馆在新形势下,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紧密对外合作,包括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以及与国外部分地区的合作,加强同类产业间的交流,掌握同类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同时,通过国际交流加强宣传,打造国际品牌,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来苏州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丝绸文化,欣赏和购买精美绝伦的丝绸产品。

(四)关注人才培养,重视文化建设

博物馆和其他产业一样,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馆风建设。有了聪明智慧和有创造力的人才,有了良好的馆风,才能有博物馆的发展和繁荣。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成功也离不开对于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的重视,其一贯倡导做“丝博人”,树“丝博风”。所谓“丝博人”,即自觉、勤奋、顽强、朴实、创新、有奉献精神的人;所谓“丝博风”,即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严格要求、永不满足的工作作风[6]正是这样一群“丝博人”,这样一股“丝博风”,才铸就了苏州丝博馆的“丝博”精神,使苏州丝博馆一步步走向成功。因此,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产业文化建设,汇聚产业精神,铸就产业辉煌。

【思考题】

1.你对于苏州丝绸博物馆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与营利性文化产业并行发展这一战略路径有何看法?

2.你认为博物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型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哪些问题?

[1] 走进丝博[EB/OL],http://www.szsilkmuseum.com/aboutus/?type=detail&id=5.

[2] 丁怀进.传承历史,展望未来——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江苏丝绸,2012(1).

[3] 大事记录[EB/OL],http://www.szsilkmuseum.com/aboutus/?type=detail&id=4.

[4] 钱小萍.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生命力[J].中国博物馆,1996(1).

[5] 对外交流[EB/OL],http://www.szsilkmuseum.com/communion/?type=list&classid=9.

[6] 钱小萍.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生命力[J].中国博物馆,199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