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做人懂得谦让,不计较个人得失

◇做人懂得谦让,不计较个人得失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员干部做人做事懂不懂得谦让,最能体现党性修养和做人境界。其中一家想求助于在京做大官的亲属张英帮忙。两家终于握手言欢,由争执变成了谦让,留下了“六尺巷”的美谈。“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党员干部只有懂得谦让,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在共同的事业中凝聚力量、共创佳绩。

谦让是一种美德、一种思想境界、一种处事原则。古人云:“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党员干部做人做事懂不懂得谦让,最能体现党性修养和做人境界。

人和人相处是不容易的,各种矛盾和摩擦会经常发生。一般说来,如果发生了矛盾,双方可能都有责任,当事人应该主动“礼让三分”,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忍让是一种美德。上司的错怪,下属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你恢复应有的形象,使你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清朝时,有两家邻居因一道院墙的位置发生争执,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于在京做大官的亲属张英帮忙。张英没有出面干涉这件事,只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只有这样四句话:

“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听从了他的劝告,主动将自家院墙往里移了三尺,邻居一看觉得很不好意思,也将自家院墙往里移了三尺。两家终于握手言欢,由争执变成了谦让,留下了“六尺巷”的美谈。

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作为党员、干部处理小事小非,应该比他们高一筹才是。

忍让不是软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忍的品格。“小不忍则乱大谋”,此话一点不错。

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而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计也。“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

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党员干部只有懂得谦让,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在共同的事业中凝聚力量、共创佳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