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IPA研究者认为访谈对象并非完全愿意暴露和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研究者需要从言语和情绪状态来诊释所描述的情境。另外, IPA研究中多数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 因此研究者选择IPA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的质性研究中的 “扎根理论” 的研究方法,其宗旨在于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例如研究小组在阅读社会组织志愿者的访谈资料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 “心理需求” 的内容。
分析资料建构理论_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动机个案研究

3.3.3.1 分析资料的方法论

由于本研究的方法论哲学基础是现象学和诊释学。 因此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 研究者采用同样以现象学和诊释学为理论基础的解释现象学分析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IPA)。 IPA的目标时对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探究, 并考察研究对象如何理解他们的个人世界和社会世界。 IPA研究者认为访谈对象并非完全愿意暴露和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研究者需要从言语和情绪状态来诊释所描述的情境。 IPA研究者认为研究者是通过自身的理解来理解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 这一双重解释过程也很好地说明了研究者的双重角色: 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作为研究对象时, 研究者与其他研究对象之间有着共同的客观经验; 作为研究工具时,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经验进行二阶诠释。 另外, IPA研究中多数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 因此研究者选择IPA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方法。

陈向明 (1998) 认为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根据研究主题和目的将原始获得资料进行系统化处理, 用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呈现出来, 并对资料进行意义的阐释和分析。[5]整理和分析并不是时间上先后独立的两个部分, 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和循环的过程, 如图3.2所示。 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时间越早越好, 然后在整理资料同步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更多的现场还未收集的增补信息以便下次在现场追问当时所忽略的问题, 同时还能够记下现场采集资料的心得感受, 如果没有同步分析, 而是过一段时间再整理资料, 那种真切的现场感受会减弱或者被遗忘。

质性研究中的理论建构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 即从原始资料出发, 通过归纳分析逐步生成理论。 本研究采用的质性研究中的 “扎根理论” 的研究方法,其宗旨在于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 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寻找反映现象的核心概念, 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 这个理论的密度不仅表现在其概括层次的多重性上及有关概念类属与其属性的相互关系上, 还在于这个理论内部的概念是否被合适地整合为一个整体。

图3.2 分析资料与理论建构

来源于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229页

3.3.3.2 建构理论的步骤

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的核心内容, 其中包括3个级别的编码:

一级编码 (开放式编码)、 二级编码 (关联编码, 主轴编码)、 三级编码(核心编码或选择式编码)。

本研究对资料的分析遵循的就是这样一种操作程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阅读资料

研究者在阅读资料时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既要牢记自己的研究问题,又同时需要尊重资料本身。 对资料进行分析之前, 分析者要对原始资料最少通读两遍, 这个阅读资料的活动本身是一个在资料中寻找意义的过程, 直到感觉对资料己了如指掌时开始分析。

2. 编码登录

厘清脉络意义的工作主要通过编码登录来完成, 它是资料分析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 编码采取以下三级编码为了高效率地做好这项工作, 笔者采用了专门用于分析质的资料的软件Nvivo 11针对本研究的目的, 主要做了两类分析: 即类型分析和情境分析。

一级编码 (开放编码): 将资料打散, 赋予概念, 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 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 对类属命名, 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 开放编码 (Open Coding) 的操作过程即将资料进行分解,用以界定资料中所发现的概念、 类别 (范畴) 和属性和维度的分析过程。 开放编码主要包括: 概念化、 发现类别、 依据其属性和维度来发展类别。 概念化(Conceptualizing) 是将资料转换成概念的过程。 概念是一种被标定的现象 (La-beled Phenomenon), 研究者从资料中指认出重要事件 (Events)、 事物、 行动/互动 (Moves) 的抽象表征, 资料被分解成个别独立的事例、 想法、 事件和行动,然后再赋予一个名称来代表。 对现象命名的目的, 是为了让研究者确定能够将相似的时间、 事例和事物等加以群组, 并归类在一个共同的标题或分类下。 在对资料进行概念化之后获得了许多的概念, 会发现一些概念其实属于同一类别 (Cat-egories), 可以将这些概念聚为一类, 用一个或者多个更抽象、 更高层次的概念命名, 这个过程就是发现类别。 将概念群组成类别, 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这样可以使分析者减少他所处理的资料单位的分量, 此外类别其有分析力, 有能力去解释和预测。 一旦类别被确认出来, 研究者就能开始依据其特定的属性与维度来发展类别。 属性 (Properties) 是类别的一般特殊特征, 以界定类别, 并赋予意义。维度 (Dimensions) 是指类别的一般属性产生变异的范围, 使类别具有特定性,且使理论具有变异性; 维度代表属性在一个连续范围内的落点。 通过特定的属性与维度来界定类别很重要, 可以依据它们的变异性 (Variation) 来建立群组(Patterns)。 当属性在各个不同的聚合成群时, 就形成了群组。

笔者邀请研究小组对每一份材料文本进行逐句概括, 对概括的含义命名。 要注意分析每一条信息, 概括时越细致越好。 例如研究小组在阅读社会组织志愿者的访谈资料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 “心理需求” 的内容。 因而决定从此思考单位入手对资料进行登录。 思考单位确定后就开始设码, 码号是资料分析大厦中最小的砖瓦。

二级编码 (主轴编码): 在开放式登陆的基础上, 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 将相关联的类属概括有机联系起来。 关系建立后, 研究者需要分辨其中的主要类属和次要类属, 通过比较, 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联结。 主轴编码(Axial Coding) 就是关联类别与次类别的过程, 其编码逻辑是围绕某一类别的轴线来进行, 并在属性和维度的层次上来联结类别。 主轴编码的目的是为了将在开放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再加以类聚起来, 也就是系统性的发展和关联类别。 在主轴编码中, 将类别与次类别相互关联, 以对现象形成更精确且更复杂的解释。 主轴与开放编码的目的不同, 但二者并不必然是具有次序上的分析步骤, 主轴编码的确要求分析者拥有一些类别, 但对于这些类别如何相关联的感觉, 藏在开放编码中逐渐显现出来。 正如Strauss (1987) 所陈述的: “分析过程的早期所要做的最重要的选择, 是围绕着单一类别来做深度且调和一致的编码。 如此一来, 分析者就可以开始聚焦于类别的轴线上, 建立起类别稠密紧致的关系”。 主轴编码在程序上包括四项基本任务是: (1) 对开放编码中已经陈列出某一类别的属性及其维度加以清点; (2) 辨认出与现象有关的条件、 行动/互动和结果等变异情形; (3) 将类别和此类别相互关联, 并透过陈述, 指明这些类别如何彼此相关;(4) 寻找资料中可以指明主要类别如何相互关联的线索。

针对本研究中的访谈对象, 首先需要归纳出每一位研究对象的类属层级与关联, 而后再寻找访谈对象共同的类属及其关系。 此时采用的资料分析, 除了访谈文本以外, 还有活动观察记录、 日常观察记录、 备忘录、 图片等同时分析。 如某些现象在资料中反复出现, 那么这些现象往往是资料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需要重点登陆。 如笔者发现 “开心” “喜欢” “孤独” 等词语在不同的访谈资料中被反复提到, 逐渐成为笔者关注的焦点, 重点对其进行登录, 并思考码号之间的关系。

三级编码 (选择编码): 将分析集中到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 此时, 可以剔除一些不相关的类属。 核心类属应该具有统领性, 能够将大部分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 选择编码 (Selective Coding) 是一个整合(Integrating) 与精炼 (Refining) 类别的过程。 整合工作首先要发现核心类别(Central Category), 核心类别代表该研究的主题。 从一个夸张的角度看, 核心类别就是浓缩所有的分析结果而得到的几个字词, 而这几个字词似乎就足以说明整个研究的内涵。 Strauss (1987) 提出了选取核心类别几个准则: (1) 这个类别必须是核心的, 也就是说, 它可以联结所有其他的主要类别; (2) 它必须经常在资料中出现; (3) 通过联结类别而衍生的解释架构是合乎逻辑且具一致性; (4)用来描述核心类别的字词应具备足够的抽象性; (4) 当这个概念由其他概念的整合而不断地调整修正, 这个理论也将增加深度与解释力; (5) 这个概念能够解释资料所呈现出的变异性与主要的重点, 也就是说, 即使条件改变, 所呈现出的现象可能看起来也有些不同, 但是这个解释仍然管用。 一旦研究者勾勒出了大致的理论构架, 接下来就是要进一步精炼这个理论 (Refine the Theory), 理论的精炼可以从下3个方面展开: 检视此架构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 是否存在逻辑缺口 (Gaps in logic)? 补足 (Filling) 哪些发展较差的类别, 并修剪 (Trimming)哪些涵盖过多资料的类别, 以及验证 (Validating) 这个构架。

选择编码是分析中最困难的部分, 抽丝剥茧, 逐步地聚焦主题, 剔除不相关的部分, 通过关联整合成内在统一的结构, 形成理论。

寻找本土概念。 本土概念是指研究对象经常使用的、 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待世界方式的概念, 可以被研究者个人经常使用的特殊语言。 比如访谈中问及社会组织的最初参与动机时很多个案都会用 “就是去看一下” 等较比含糊的语义表达, 而其中包含着 “求得尊重” “个人价值展现” “寻求组织归属感” 等多种含义资料中显示大部分学员接纳社会组织的心理都会用 “不是为了挣钱” 一词来表达, 而其意却含有多重含义: “不是为了考试” “自由” “相互平等” 等等。 本土概念是在研究中抽丝剥茧以及剔除不必要信息的关键线索, 也是建构理论的重要概念。

3.3.3.3 扎根编码的过程

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研究采用Nvivo 11软件对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具体的步骤如下:

第一, 整理出访谈录音的逐字稿, 对逐字稿进行检查, 并对录音中语音不清晰, 且内容重要的部分打电话跟被访者确认: 通读逐字稿找出与研究主题有关的内容及在文本中的位置。

第二, 对意义单元进行编码。 对原始材料中意义单元 (Meaning Units) 进行提取, 采用自由节点 (Free Nodes) 来编码, 这一步骤相当于开放性编码。 本研究在提取意义单元时采用了两种方法:

1. 尽量采用原始材料中的原话来编码

比方 “帮助别人的满足感带来的欢乐。 我觉得对刚进入志愿领域的人来说,最大的动机是兴趣或者一种帮助别人的优越感、 满足感。 我说的帮助真正让对方的状态有所改变的那种帮助, 对方看待你的眼神都不一样那种满足感好像吃了一顿好吃的, 从心里面感到快乐而充实, 时间久了, 这就是一种 ‘病', 哈哈, 如果一段时间不帮人就好像很饿没有营养似的” 这段文字就编码成 “满足感带来的欢乐”、 真正让对方的状态有所改变的那种帮助、 “帮助别人的优越感、 满足感” “营养” (精神)、 “快乐而充实”。

2. 根据原始材料反映的现象提取其概念进行编码

“我之前对于自己家孩子的教育不很成功, 协会帮助失学儿童的活动, 让我能够进一步和孩子接触。 有些失学孩子起初看人的眼神都是冷冷的, 我们一次又一次去, 孩子的改变非常明显, 这让我之前在孩子教育上有些想不通的事情, 慢慢理解了”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能够打开自己的心结, 被标注为, “通过体验了解孩子, 感知社会。”

第三, 对意义单元进行类别归类。 用Nvivo 11进行自由节点编码后, 进行合并归纳, 依据相关自由节点组合成树节点。 如 “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有很大帮助, 增强了专业的能力” “类似于专业实践, 专业实习的机会, 专业能挂上钩”“学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 将这些自由节点合并概括成 “专业发展”。 也就是很多青年志愿者参加社会组织活动的动机在于与专业发展相关。 对意义单元编码和树节点编码相当于开放编码。

第四, 发展关系类别 (Relationship Category)。 发展关系类别是要在树节点之问建立横向关系, 把所有树节点关联起来建立关系类别, 在建立关系类别时通常采用时间先后关系、 因果关系来建立类别之间的关系。 发展类别与次类别间的关系相当于主轴编码。 在这个阶段以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中, 会把“专业发展” “综合能力发展” “个人心智成长” 进行归类。

第五, 发展核心类别。 识别和归纳的概念和类别, 建立类别之间的关系后开发出能够统领全部概念的核心类别, 经过反复思考、 归纳和返回到原始材料中去阅读, 发现可以用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 “发展” “好奇” “责任” “快乐” “归属”; 中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 “减压” “体验” “成就” “荣誉” 和 “交往”; 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 “角色转变” “价值交换” “补偿” “认同”、 和 “自我价值” 作为全部编码的核心类别。

第六, 对核心类别编码进行验证。 编码的验证采用研究者检验法、 回溯原始材料检验、 被访者验证法。

研究者检验法的步骤如下: (1) 每一份资料至少有两名研究生单独对原始材料阅读, 并寻找出意义单元, 并对其概念命名; (2) 然后将两位研究者独立编码结果进行比较, 并确定其相同的编码部分、 内容相同但概念命名不同部分、内容不同的部分。 对于概念命名不同或内容不同部分的编码, 要通过旁听两位研究生相互讨论解决, 有争议的部分交由主研究者一起讨论解决。 实际上在我们的编码过程中, 经常会发生激烈的争论, 经常出现该谈话内容的负责人一人与主研究者以及另外的研究者之间产生 “一对多” “二对多” 的争论现象。

回溯原始材料法实际上在研究者检验法中也使用, 对已有的编码会回到原始材料的情景脉络中去分析, 看是否与原始材料一致。

被访者验证法我们将建立的结构与过程模型交由被访者评价, 研究者依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对模型进行修改和精炼。

本研究3个年龄段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类属的最终确定, 研究小组反复推敲,最终决议尽管存在争议, 但以争议最少作为最终阶段性成果。

[1] Herbert J Rubin, Irene SRubin. 《质性访谈方法: 聆听与提问的艺术》 [M] . 卢晖临等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119-123页。

[2] Hammersley.M.Some reflections on ethnography and validity.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1992, 5 (3): p195-204.

[3] Hammersley.M.Reading ethnographic rearch: A critical guide, London: Longmans,1990 (46) .

[4] Herbert J Rubin, Irene S Rubin. 《质性访谈方法: 聆听与提问的艺术》 [M] . 卢晖临等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119-123页。

[5]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27-2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