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记者要学会“沙里淘金”

广播记者要学会“沙里淘金”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记者在“淘金”时,还要认识什么是“金”,把党和政府要办的、不知道又想知道的事情“淘”出来,这就是“金”。广播记者写稿时要注意抛开事情发生的过程,抓住群众关心的新闻事实来写,那么,这条广播新闻就是一条真正“带响的”、有效的广播录音新闻。学会了如何抓新闻,采录到了“带响的”录音素材后,广播记者还有一个如何根据广播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写好广播新闻稿的问题。

三、广播记者要学会“沙里淘金”

广播记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现的能力。我们经常进行会议报道,一个会议要研究的问题往往很多,当然不能都写进报道里,于是如何写好会议报道,就成了广播记者们感到最头疼的事情。有的广播记者因此就怕写会议报道,认为不可能写出好稿件来。然而,会议报道又是广播电台的记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能不能写好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台长杨正泉曾说,会议是十分丰富的新闻源,会议上精神最集中,议论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如果广播记者用心捕捉、细心研究,几乎每一个会议都可以写出好的广播优秀作品来。那种认为会议新闻必然呆板、枯燥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广播记者在“淘金”时,还要认识什么是“金”,把党和政府要办的、不知道又想知道的事情“淘”出来,这就是“金”。比如报道一个交通会议,广播记者常常要写哪位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谁作去年工作的总结报告,谁布置今年的工作,等等,这些工作过程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没有。所以,要跳出会议,写老百姓喜欢听的东西。如果广播记者从会议上发现政府决定今年整修哪条路,建一座什么桥,何时动工何时竣工等,马上写出就播,广播就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有了密切联系。广播记者写稿时要注意抛开事情发生的过程,抓住群众关心的新闻事实来写,那么,这条广播新闻就是一条真正“带响的”、有效的广播录音新闻。

学会了如何抓新闻,采录到了“带响的”录音素材后,广播记者还有一个如何根据广播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写好广播新闻稿的问题。这就要根据广播时效性、群众性、通俗性的三个特点,在写广播新闻稿时,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注意观察生活,增强新闻敏感性。新闻的时效性和通讯员、记者对新闻的敏感程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一点广播和报纸要求一样,不是广播的特性,这里不再多讲。

第二,要努力捕捉各种听众都感兴趣的东西。每天听广播的人比看报的人多得多,他们的文化水平不一,对广播内容的要求、理解程度以及接受能力都有差别,但是他们有共同的要求。我们写广播新闻稿,从内容上说,就是要努力探索广大听众的共同要求,抓住那些有普遍意义,为众多听众感兴趣的事情加以报道,这就是当年许多新闻工作者在研究的所谓读者、听众的“共同兴趣”。在2009年的“两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晓菲并没有采写一般的会议议程,也没有写工作性的一般报道,而是写浙江南溪江的人大代表陈飞带着他的3000多只菜篮子到两会开会。于是,晓菲就采访他为什么带着菜篮子开会,陈飞说他的家乡在南溪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现在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把美景破坏了,于是他呼吁环保。晓菲就写了《晓菲看两会——人大代表提着菜篮子上两会,呼吁环保》,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第三,要尽量使用各种听众都懂的共同语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尽管一些人的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但他们之间仍然有许多共同语言。邻里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见了面很谈得来,说明他们有共同语言。又如我们请一位客人到家里吃饭,当他放下碗筷主人问他是否吃好了,他常常回答“我吃好了”。不论这位客人是什么身份、什么文化程度,都会用这样通俗的语言来回答,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也不会用什么“我吃得恰到好处”、“我吃饭要适可而止”等文绉绉的字眼。因为这些词太书面化,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所以,我们写广播稿就是要尽量使用为各类听众所熟悉、并且常用的那些话。当写完一篇广播稿时,不妨自己先念一遍,看稿子上不上口;也可以请别人念给自己听听,看听着顺不顺耳。广播稿的句子不能太长,太长了,播音员一口气说不下来,中途停顿容易说破句,影响语义的表达。

第四,采用符合广大听众思维习惯的写作方法。广播稿是播给别人听的,首先就要考虑如何给听众一个完整的概念,写广播稿最好是按事物发展顺序来写,这样人们听了觉得有头有尾,印象比较完整,因而不宜使用外国电影常用的那种跳跃手法或倒叙手法;广播的开端也可以埋伏笔,但不宜过多地制造悬念,过多地使用倒装句,否则容易把听众的思路搞乱,影响收听效果。写广播稿还有一个特殊要求,就是在关键的地方需要进行重复,比如新闻节目,先播提要再播全文,最后还可以复述一遍提要,这样的重复听众不但不会嫌啰嗦,而且觉得很有必要。但如果登在报纸上就不行了,这也是广播这种工具的特点所决定的。重复的目的就是加深印象,帮助听众把应该记住的东西记住,所以也并不是说任何一句话都需要重复,必要的复述和啰嗦是两回事。

【注释】

[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3年12月1—2日播出。

[2]参见贾永:《记者的发现与联想》,载《新闻战线》2005年第1期。

[3]参见段功伟:《寻求政治家办报与独立思考的统一》,载《新闻战线》2004年第11期。

[4]曹璐:《现场直播品质提升与超越》,载《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04年度新闻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5]范敬宜:《探索一条学者型新闻工作者的道路》,载《新闻战线》2001年第1期。

[6]参见肖峰:《做学者型记者八点论》,载《新闻知识》2001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