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宋沈家门的一场“祠沙”

北宋沈家门的一场“祠沙”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那个时候的沈家门,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在这十多家渔民中,人数比较多的一家,姓沈,这个渔村就这样被叫作沈家门了。这样的位置,舟山人习惯用“门”来命名,如十六门、蛟门等。这段记载描述的显然是沈家门渔民举行的一种祭海活动。徐兢提供了早期沈家门渔民祭海的全过程。祭祀的场地必须经过整理,这表明了祭祀者的认真和虔诚。最后一步是将象征物木舟“投诸海”。

人类的创造物皆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其中,安全需要占据了最基础的位置。

古代渔民出海最基本的需要就是安全需要,祭祀成为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最基本内容。

让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北宋时期,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这样描写宣和五年(1122)的沈家门:

(宣和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丁丑辰刻,四山雾合,西风作,张篷委蛇,曲折,随风之势,其行甚迟,舟人谓之拒风。巳刻雾散,出浮稀头、白峰、窄额门、石师颜,而后至沈家门抛泊。其门山与蛟门相类而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尚属昌国县。其上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那个时候的沈家门,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在这十多家渔民中,人数比较多的一家,姓沈,这个渔村就这样被叫作沈家门了。

但是为什么叫“门”呢?

或许是由于这个小渔村的面前,是一条弯曲深长的海湾,而渔村所在的位置,正处于海湾的尽头出海的地方,也就是门口。这样的位置,舟山人习惯用“门”来命名,如十六门、蛟门等。可是如果再来看徐兢紧接着的如下记载,也许我们会有新的视野产生。

那一天,雷电交加,风雨如注,天色晦暗。“是夜,就山张幕,扫地而祭。舟人谓之祠沙,实岳渎主治之神,而配食之位甚多,每舟各刻木为小舟,载佛经糗粮,书所载人名氏,纳于其中,而投诸海,盖禳厌之术一端耳。”

这段记载描述的显然是沈家门渔民举行的一种祭海活动。“舟人”既然是现在镇海一带的,那就与沈家门渔民习俗接近;祭海仪式既然在沈家门举行,那就一定符合沈家门的习俗。

徐兢提供了早期沈家门渔民祭海的全过程。首先是“就山张幕”。“就山”就是“就着山”,说明祭祀是在山脚举行。“张幕”表明仪式上需要张挂一张或一些布幕,也许就是旗帜、幡布之类的东西。接着是“扫地而祭”。祭祀的场地必须经过整理,这表明了祭祀者的认真和虔诚。再接着是“象征物”的出现。“每舟各刻木为小舟,载佛经糗粮,书所载人名氏,纳于其中”,这里的“木舟”就是象征物,是祭祀者自身和所在船只的象征性替代。最后一步是将象征物木舟“投诸海”。

宋代沈家门的这场祭祀活动具有完整的仪式,可以证明渔民已经将追求安全需要的满足当作祭海仪式的实在目标。

徐兢虽然说过“配食之位甚多”,但是也透露了佛教的影响力 佛经是祭海仪式里的重要道具,这证明那些“沈家门渔民”是一群多神论者,凡神皆拜,也崇信佛教教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