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偷拿别人的东西,如何教育

偷拿别人的东西,如何教育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妞妞上二年级,妈妈最近发现孩子书包里面多了几支笔,不是自己给孩子买的,问孩子,妞妞支支吾吾说是同学送的,又说是老师奖励的,晚上又在孩子衣服兜里发现了一些零钞。具体到这个案例,妞妞偷拿钱,有可能平时父母对她太严,沟通交流少,没有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把孩子给忽略了。

成长故事

镜头:

妞妞上二年级,妈妈最近发现孩子书包里面多了几支笔,不是自己给孩子买的,问孩子,妞妞支支吾吾说是同学送的,又说是老师奖励的,晚上又在孩子衣服兜里发现了一些零钞。妈妈非常疑惑,自己并没有给孩子钱,这些钱哪儿来的?妈妈怕冤枉孩子,先忍着,第二天问了同住的奶奶,又问了住另外一个小区的姥姥,老人都没有给孩子钱,爸爸这些天出差,更不会给孩子钱。妈妈耐着性子询问妞妞,最后孩子终于承认是自己从妈妈的钱包里拿出来的,因为有一次妈妈做菜没有酱油了,让妞妞从钱包里拿出几元去小区小卖部买酱油,所以知道那里有钱。妈妈很难过,跟奶奶说:“这么小就敢偷东西说谎了,还了得!”准备打孩子一顿给她个教训。奶奶却认为没有那么严重:“小孩子拿家里几块钱,怕挨训,说句大人爱听的话没啥。”坚决不同意打孩子,说如果打了孩子下次更不会说实话了。

观点一:小孩子拿家里几块钱,怕挨训,说句大人爱听的话没啥。

观点二:这么小就敢偷东西说谎了,一定要教训。

故事评析

人们一般认为,只有缺乏才带来偷窃。在物质条件相对好的今天,人们普遍过得比较舒适。按理说,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根据个案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仿效其他人的行为。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有长辈或者朋友有偷窃或喜欢占别人小便宜的恶习,无形之中影响到孩子。俗话说跟着“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学跳神。”跟着品行不端的人成长,孩子会学到一些很坏的行为。

二是孩子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在那些父母酗酒、赌博或对子女照管不周的家庭中,孩子为了弥补心中的爱,为了引起父母与他人注意,往往采取偷窃的形式。

三是强烈的占有欲。孩子对没有吃过、玩过的东西,有想获得、占有的强烈愿望,而又不能很容易地获得,在私欲的驱使下,他便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产生了偷窃行为。

四是叛逆的反抗。有些孩子对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不满,产生报复心态,故意做一些让父母难堪的事情,这是一种叛逆的反抗。

五是孩子不清楚偷盗的卑劣。偷东西的行为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他们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尊重他人权益的概念,更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所以有一种“我喜欢,就要得到”的强烈愿望,就不由自主地去“拿”了。

具体到这个案例,妞妞偷拿钱,有可能平时父母对她太严,沟通交流少,没有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把孩子给忽略了。孩子自己买东西,是一种对自己的掌控感觉。但是面对妈妈严厉的态度,孩子怕承担后果就说谎了,这时候切忌又打又骂,就像奶奶说的那样,“打了,下次会继续说谎话。”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撒谎和偷窃是大人的视角,孩子视角不一定是这样。孩子看到其他孩子获得老师奖励的笔,自己希望也拥有,自己买同样的笔,仿佛真的是老师奖励的,他们会把自己想象的当成现实来描述。大人把孩子讲的当作谎言,是冤枉了孩子。而孩子在家里,认为爸爸妈妈的就是我的,特别是妈妈曾经让孩子自己从钱包里拿钱,又没有设规矩,孩子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想要就可以拿。在孩子他们的心里,还没有偷的概念。

每个孩子都曾经有过做错的事情,不要因为孩子做错事情而贴上坏孩子标签,让孩子相信他做错了事情依然是个好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智慧锦囊

(1)隔断坏影响源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孩子的坏毛病是跟某个人学的,为了教育孩子,首先规劝那个人自律,不行就让孩子远离污染源,并教会孩子是非对错。

(2)长辈以身作则,节制欲望,让孩子知道很多物品是需要选择和舍弃的,要有延迟满足。

(3)采取平静、沉稳的方式教育。家长发现问题后,应尽量控制自己情绪。与孩子坐下来认真交谈。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

(4)考虑孩子的需要,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给零花钱多少要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5)可以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抽屉或匣子,放上几十元钱急需时取用,同时放一个本子,告诉孩子,这里的钱在急需时可以拿去花,不过要记账。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觉得家长信任自己,反而不会乱花钱。

(6)让孩子学会存钱。压岁钱和剩余的零花钱给孩子储存起来,真正需要时,用多少取多少,培养孩子积累资金的能力和量入为出的好习惯。

总的来说,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两代人要拿捏好分寸,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和夸大其词都是不可取的。把孩子偷东西看作是借东西与把孩子贬斥为贼的做法同样有害。

在教育实践中切忌为了面子或者免于惩罚,为犯了错误的孩子打掩护。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包庇孩子,而是教导他如何面对后果。孩子归还偷拿物品,有必要时让他当面道歉,以触动他的羞耻心,警告他下次再犯会有什么后果。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惩罚他,取消他的某些权益,比如擦一个星期地板或取消一个星期的动画片观看资格等,都可有效地对孩子起到惩戒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