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舆论监督遇到的窘境及对策

新闻舆论监督遇到的窘境及对策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渠道之一。在当今大改革、大开放的新时期,要进一步搞好新闻舆论监督,就应该对新闻舆论监督遇到的窘境进行分析,查找产生的原因,研究应对的策略。此事经媒体报道,在全国舆论的批评下,西丰县公安局才撤销了对朱文娜的刑事诽谤立案。
新闻舆论监督遇到的窘境及对策_报海启悟集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渠道之一。搞好舆论监督,是党报一项重要任务。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过程、决策行为、决策效果进行监督,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对落后、消极的东西和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鞭挞,以促进提高党和政府提高威望及凝聚力。同时,也能使党和政府能够及时地知民情、达民意、解民忧。从而,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随着新闻舆论向纵深发展,遇到的阻力也随之增大,新闻舆论监督陷入了种种窘境。在当今大改革、大开放的新时期,要进一步搞好新闻舆论监督,就应该对新闻舆论监督遇到的窘境进行分析,查找产生的原因,研究应对的策略。

一、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遇到的窘境

窘境之一:被扣“大帽子”

2005年5月11日,河北省定州市因征地纠纷,发生了警察打死打伤百余名农民的恶性事件。《新京报》经过采访调查,第一个报道了这起“征地血案”。稿子刚一发表,定州市委宣传部就向报社打去电话,将记者大骂一顿,说记者“破坏了定州的安定团结局面!”随后,南方17个省市联名上书中央,要求中央禁止媒体异地舆论监督,“上书”中说“地方党委和政府完全有能力管住自己的媒体,中央媒体的异地监督报道,成为地方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将社会矛盾的激化归咎于媒体推波助澜、煽风点火。

这些地方之所以这样,就是反对和抵制新闻舆论监督。地方党委、政府能管住自己的媒体,他们是怎么管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强行干预!对于不服管的人,给予“调离”“解聘”等处罚。某市一家报社对一起“事件”给予曝光后,市里一位主管领导十分气愤,称该报损害了本市形象,影响了社会和谐、安定,强令有关部门将这个报的总编调离。某市一位主管宣传的领导,在一次全市媒体新闻采编人员大会上说“我们市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你们要大力宣传,怎么宣传都不为过!但是,你们绝对不能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报道!报道问题就是破坏社会稳定,就是损害我们市的形象。今后谁要是搞阴暗面报道,我们就砸谁的饭碗!”

窘境之二:是非难判断

改革开放愈深入,多种深层次的问题就会日益突出,新旧矛盾的交替、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各种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正确判断事物是非曲直,如何搞清事情真相的难度较之过去加大。尤其是在社会方面都注意自身利益,一些政策、法规界限不清的情况下出现的纠纷,采访起来就更难,判断也更难,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被批评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到法院告新闻单位、告记者的局面。如: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安发煤矿的邢某,向《中国煤炭报》反映当地“强签合同、制造爆炸、砍伤矿长、强占煤矿、勾结公安”的问题。该报总编和一名记者接到反映后到实地进行了采访,可写出的稿子《“冤情”惊动公安部,记者采访揭真伪》却与邢某举报的事实大相径庭。于是,邢某将《中国煤炭报》告上法庭。再比如,2006年7月18日《华夏时报》刊登了《簋街首家烤鱼店回收残料制隔夜死鱼》一文,揭露了该店烹制死鱼以及回收“口水油”等内幕。报道发表当天,北京市东城区食品办、工商局、卫生局等9个部门对簋街65家餐馆进行联合检查,并对“独一味烤鱼店”等两家卫生不达标的餐馆责令限期整改。然而,8月1日该店将《华夏时报》告上法院,称报道失实,索赔5万元。起诉理由是,该报记者夸大事实,剪切证据,凭自己的想象来杜撰,吸引读者的眼球。法院经审理认为,记者暗访无过错,有与服务员对话录音等相关证据,最终报社赢得了官司。

窘境之三:棍棒阻采访

2005年11月8日,是第六个中国记者节,本应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开心的日子。然而,河南电视台新闻记者却在郑州中方圆小区采访时,被当地的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打得血流满面。当时许多业主在旁边大喊:“他们是记者!不能打记者!”而打人者却边打边叫:“是记者,打的就是记者!”

2007年5月7日,吉林省某煤矿一井发生重大事故,《城市晚报》《新文化报》等5名记者去采访时,不但遭到跟踪、盯梢和阻挠采访,而且还遭到该矿工作人员的群殴,5名记者不同程度受伤。

2008年3月17日,《南方都市报》记者马小六、王子荣得到深圳市罗湖区文华花园发生跳楼事件的报料后,马上赶到现场亮明身份采访,遭到在现场的深圳市公安局黄贝派出所两名警察辱骂、威胁、推搡和殴打,文字记者马小六被一名警察反铐双手并遭其“锁喉”,后被推入警车。

去年10月17日22时许,洛阳老城丹尼斯附近发生连环车祸,《洛阳广播电视报》记者张金星、《洛阳日报》记者赵俊善路过时,进行现场拍照,出警的老城分局西北隅派出所民警粗暴进行制止,张金星被几名民警按倒在地,强行戴上手铐,限制人身自由长达8个多小时,身上多处受伤。

去年11月21日20时20分左右,《河北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乐倩在石家庄自己居住的居民楼下突遭凶徒袭击,被殴打成重伤。“叫你报!叫你报!”那名凶徒一边劈头盖脸猛打,一边恶狠狠地说。现场惨不忍睹。

近几年来,记者在正常采访活动中受到被采访对象或有关当事人赤裸裸的暴力殴打事件在各地频频发生,屡见不鲜,人们把记者职业也归属到了“危险行业”。

窘境之四:遭肆意报复

近年来,肆意对搞舆论监督的记者打击报复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层次也在升级,记者被抓被捕已司空见惯。

2008年1月1日,《法人》杂志刊发了记者朱文娜采写的《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文章,涉及当地县委书记。1月4日,辽宁西丰县公安局和政法委工作人员携带拘传文书到北京《法人》杂志社编辑部,以涉嫌诽谤罪要求拘传朱文娜。此事经媒体报道,在全国舆论的批评下,西丰县公安局才撤销了对朱文娜的刑事诽谤立案。

2007年年底,北京《网络报》对张家口市蔚县作过负面报道。不久,《网络报》记者关键在山西采访途中“失踪”14天,最后证实被河北省张家口市公安局以涉嫌受贿刑拘。

去年9月4日,湖北《长江商报》记者姚海鹰在《长江商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一起侵犯商业秘密罪事件的调查》的报道。江岸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振国看到报道后,怒不可遏,从楼上冲下来,将报纸摔到桌上:“怎么会让这篇报道出来,是谁给记者提供材料的?给我好好查!”两名检察官带着填好的询问书到长江商报社欲将姚海鹰从报社强行带走。在报社三位领导赴江岸区检察院面见检察长,想了解“传唤”记者的真正原因时,张检察长不谈原因,严词厉色地责问:“我们在所有部门都是畅通无阻的,为什么在你们《长江商报》就行不通?”在没有立案的条件下对姚进行非法传唤,张检察长毫不讳言:“传唤姚海鹰暂时没有证据,抓住人后慢慢找证据!”让人不禁毛骨悚然。此案经中宣部和最高检责成湖北省检察院调查,最后江岸区检察院一些官员受到批评。

窘境之五:内外环境干扰

在舆论监督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内、外环境的干扰。

外部的环境干扰,就是有关领导机关对新闻单位对其下属的批评不支持、不重视。有的在记者采访时不仅不为记者提供必要条件,反而处处作梗,用软硬兼施的办法限制记者行动;有的动用“关系网”干预批评,在记者采访尚未回来时,说情电话已打到报社;有的利用“审稿”之权拖、压批评,让批评稿件“石沉大海”;更有甚者对搞舆论监督的记者无理取闹、胡搅蛮缠。

内部环境有的比外部环境还严重。其主要表现是:一是你批评我表扬,内部打乱仗,有时一个部门刚对某单位的行为进行批评,没过几天,另一个部门就对该单位进行表扬,让读者和同行看后都很茫然;二是内部说情,人情难拒。有时搞舆论监督的记者刚采写完批评稿件,就有本单位的人来说情,不照顾吧,一个单位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照顾吧,搞监督的记者的工作全泡汤,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三是指导的少,指责的多。

二、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窘境产生的根源

新闻舆论监督陷入窘境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怕“揭丑”。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清理情绪、化解矛盾,促进问题解决,推动工作开展,这是大多数领导干部的共识。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对正常、规范的舆论监督痛恨不已,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揭丑,就是批评,就是为政府形象抹黑,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投资环境,干扰政府工作及经济发展。因此,他们相当反对和抵制新闻舆论监督。

二是视舆论监督为“洪水猛兽”。有的认为媒体批评报道“损害”了他所在单位的成绩,“毁坏”了他所在行业的“面子”。因此,当他们所在单位或下属部门出现问题被媒体曝光后,不是去下功夫改进工作,而是在批评细节上纠缠不休,甚至不惜人力、物力展开针对新闻媒体和相关记者的反调查;有的人以为扑灭了舆论监督就可以太平无事,因此用金钱去“堵”记者的嘴,用武力去威胁阻挠记者。

三是怕丢“乌纱帽”。有的单位或企业把殴打记者、封锁消息当成自保方法。许多地方之所以上演一幕幕“打记者”的闹剧,其根源就是一些单位领导或企业负责人怕自己违法违纪的事被曝光后,领导仕途和个人利益受到影响。权衡利弊,他们觉得打比不打有利,所以这些人才纵容一些暴徒拿起棍棒殴打记者。

四是滥用公权。一些国家机关的官员、工作人员、公权机构对通过民事诉讼打压记者已失去兴趣,认为通过刑事方式更能及时、有效地达到阻止、抵制舆论监督的目的,便滥用手中的权力恫吓、打击、打压新闻记者,让媒体和记者噤若寒蝉。

五是把主动接受监督变成限制、束缚和干扰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近年来,一些地方提出了政府主动接受舆论监督的要求,政府主动接受舆论监督,这种做法本身是好的。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把主动接受监督变成限制、束缚和干扰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他们或主动向新闻媒体“示好”,或聘请媒体成为舆论监督“合作单位”。这样一来,监督者在监督上充分考虑到被监督者的“合作关系”,在监督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当被监督者出现了问题后就去找监督者,使该接受舆论监督的问题不了了之。

三、排解新闻舆论监督窘境的对策

对策一:选好有普遍性的典型

开展舆论监督首先一定要选准典型,这一点,党委机关报要特别引起重视。党报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报的舆论监督只有导向正确,才能真正为社会和谐献好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因此,舆论监督在选材上,一定要选取具有一定普遍意义、需要解决而又能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尽可能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配合。比如,去年8月20日《城市晚报》刊发了一篇《医保卡套现疯做广告,记者暗访揭套现内幕》的报道。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长春市市长高度重视,就新闻揭露的问题做出了批示;长春市医保中心立即着手调查存在医保卡套现的药店,并对违规药店给予严厉处罚,同时推出新举措,加强对药店的监管力度。这一新闻监督报道之所以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选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而且又较好地配合了市里开展解难题、保民生的工作,因此在记者进行系列报道的过程中,得到了市领导、有关部门及广大群众的重视和配合,为问题解决创造了条件。

对策二: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要经常向各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领导多汇报、多沟通,以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党报是舆论机关,而所披露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靠行政机关或职能部门。如果没有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在进行采写稿件时,一定要争取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让他们理解新闻舆论监督不是出难题,更不是添乱子,而是帮助他们推进工作,从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在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策略和手段,以期达到更加完美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批评事件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当群众反映某事件后,我们应立即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主管部门,然后将群众反映的问题与主管部门的态度一同报出来,这样一来,就使被批评部门或单位不把批评看成是揭他们的短,减少了对立情绪,同时也促进了问题解决。比如,去年8月14日,东辽县建安镇鞍山村几名村民给辽源日报社群工部打电话,反映“二道河沿岸护河坝因不正当采沙已倒塌了近一半,致使部分良田受到不同程度毁坏。”听完情况反映后,记者马上到河段现场查看和走访。采写完稿件后,我们并没有急于编发稿件,而是到东辽县水利局、河道站、建安镇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探讨解决办法。8月17日,这四个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同来到河段现场办公,使农民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最后,记者写出了《农民质疑河道清淤采沙毁良田,水利部门现场办公保农民利益》的稿子,稿子发表后,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农民们都很满意。

在内部环境上,也要争取领导和同志的支持。作为新闻单位的领导,要对搞舆论监督的部门和记者的工作给予支持,为工作创造优越的方便条件。对报道中出现的纠纷,要少指责、多支持,替记者说话,给记者撑腰。同时,也要制定一些有利于舆论监督开展的规定和条例,对受到批评的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不准刊发表扬性文章。要号召所有编采人员支持搞舆论监督记者的工作,不许讲情干扰,让搞舆论监督的记者大胆工作,不感到自己是“孤军作战”。

对策三:克服阻力不怕挫折

搞新闻舆论监督常常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有的批评报道内容比较复杂,采访时间长,涉及人多、部门多,会遇到重重困难。如何冲破阻力,克服困难,完成报道?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种对党和人民认真负责的精神,做到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甚至不怕流血牺牲。《南方日报》记者赵南坚在采访“广东版佘祥林案”时,被调查的一些当事人当众对他说:“你再查下去,我们不会放过你!”面对威胁,他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和挫折,采访了所有的当事人,并不辞辛劳地两次驱车3个多小时去被害人家采访,拿到了确凿的证据。写出的稿件《“说谎者”林超忠错案始末》,2006年获全国党报舆论监督好新闻一等奖。

对策四:实事求是因“度”而行

要解决舆论监督难的问题,还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度。适度的监督能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有利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取得好的监督效果。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度,就要学会思想方法科学化。要学会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路线,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全面了解宏观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在监督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两条,一靠法律,二靠政策。在工作中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要先入为主。就是听了读者的反映后,不要带着框框下去调查,更不能钟情那些能印证自己观点的材料;二是不能言辞过激。采访中不能对被采访者耍态度,写作中不能措辞过激,以其稿子产生轰动效应,要实事求是,让被批评者能接受;三是不能意气用事。当采访中遇到阻碍,甚至干扰时,不能把怨气发泄在稿子里。

对策五:从建设性出发善意性批评

舆论监督在党报新闻报道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开展舆论监督贵在正确,重在建设性。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影响和损害百姓生活或利益的问题,需要揭露和鞭挞,需要加强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批评某一损(伤)害百姓利益的不良现象,着眼点是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当然,批评报道绝不能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而无视政治考虑,不从社会和政府的大局考虑问题,否则就容易走进死胡同。

在舆论监督中,一定要把握舆论监督的主动权,对舆论监督报道做到问题有提出、有反馈、有解决,不将自己置于“悬崖”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把握住几个原则:舆论监督报道有疑问的不报,传达传述的信息不用,没有经过调查的不用,调查不缜密的不用,有人证无物证的不用。在开展舆论监督上,要向《城市晚报》学习。2007年9月,《城市晚报》几名记者根据读者反映长春“黑车”猖獗的情况,兵分四路,亲自坐“黑车”开展调查,写出了《连蒙带吓,两次“卖”客》《洋洋自得,自曝黑招》《强索车费,吓哭乘客》《不是在跑,简直是飞》《前排坐俩,拉过11人》系列稿件,用4个整版篇幅在9月18日刊发。新闻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使长春市掀起了“黑车”歼灭战。各级党委机关报都应组织采写、编发一些这样深受百姓欢迎的好稿来。

对策六:注重真实取信于民

真实、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舆论监督必须遵循的原则。批评报道稍有不慎,哪怕一个枝节出了毛病,也会授人以柄,将问题复杂化。因此,对反映的问题或批评对象,一定要认真核实准每个事实、每个细节,进行艰苦细致地调查研究,通过现象,抓住实质,反映真实,从而使舆论监督真正取信于民。

对策七:增强素质勤于自律

新闻记者,特别是搞舆论监督的记者,必须有过硬的政治、业务素质,掌握一定的舆论监督技巧。因此,一定要多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各种法规和条例,并且学深学透。只有你的素质提高了,对政策、法规熟记在心,你才能在采访各种事件中分辨是非,也能在遇到违法人员干扰时有理有据地保护自己。

新闻记者在监督别人的时候,也要时时自律,搞好自我监督。新闻记者要有应有的良知和责任,不能因贪图金钱而放弃正当的监督权;不能干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为个人牟取私利;更不能以曝光为要挟敲诈采访对象。只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勤于自律,才能更好地搞好舆论监督工作,也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总之,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和新闻体制及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党报及各种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环境的守护者,肩负着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切丑恶现象进行监督重要的责任。因此,要克服一切困难,为更好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近而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有效的作用,促进社会向更为良好的方向发展,使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2009年度吉林省报纸理论宣传优秀作品评选中获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