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指不至的陷阱

指不至的陷阱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风流的演变,由于其超现实超功利的因素,最终导致为玄学清谈,后期清谈名士被称之为麈尾风流。《世说新语》提到:客问乐令“指不至”者。乐令以麈尾指几作辩,显然在于通过具体事物说明“指不至”这一辩题。这是一个辨名析理的实例,它典型地表现了魏晋风度在流变过程中,由玄妙而终于堕入玩弄概念的陷阱之中,从而丧失了其风流实质。

(明 沈周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魏晋风流的演变,由于其超现实超功利的因素,最终导致为玄学清谈,后期清谈名士被称之为麈尾风流。麈为麋之一种,取其尾作成半椭圆形,饰以玉柄,称之麈尾。当时清谈名士往往执麈尾以示等级身份。这实在是魏晋风流堕于清谈趋向没落时的标志,其时清谈内容也是十分玄妙,以致完全流于概念的玩弄。《世说新语》提到:

客问乐令“指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又举尘尾曰:“若至者,那得去?”

这是一个典型的概念辨析。“指不至”是《庄子·天下》篇所载先秦公孙龙一派人的辩论观点之一。指有二意,既谓其字面意义“手指”,又有其相通意“旨”,即观念或者说事物的抽象体。而至则意味着毕现最高抽象。乐令以麈尾指几作辩,显然在于通过具体事物说明“指不至”这一辩题。

始以麈柄确几,也就是以手指或别的东西接触案几,在常人看来,当然是“至几”了,可是在乐广的观念里,这不是真至,如果是真至,就不可能离去。而既然麈尾可以离开案几,可见它先前之至是似至而非至。由此而引申出最根本的抽象观念不可能具体毕现。这是一个辨名析理的实例,它典型地表现了魏晋风度在流变过程中,由玄妙而终于堕入玩弄概念的陷阱之中,从而丧失了其风流实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