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欢愉之辞难工

欢愉之辞难工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引自韩愈《荆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夫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词 解

古诗说:“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是因为遭遇不平而发出的心声。所以说“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评 析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引自《乐府诗集·子夜歌》:“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

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见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引自韩愈《荆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夫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先生强调诗词的内容,往往是作者出于心中不平,愤懑难安,于是就在诗词中表现出来。人们心中有了不平,感到压抑,需要以另一种形式发泄出来,这也是人们渴望交流与理解的天性使然。所以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多数都是文人的牢骚之作,人总是特别在乎个人情感的满足,因此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情况下,也最容易觉得受到了伤害,于是不平则鸣。各类文学作品也就应运而生。

这个世界上,欢愉只有一种,而愁苦却有千万种,快乐是如此的单纯,描来摹去感受总是大体相似的,而这世间的愁苦千变万化,千百年来诗人的笔端却都写不清,道不尽。有“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也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同是慨叹人生,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也有“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伤情逝,有“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也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同感乡愁,有“黯乡魂,追旅思”,也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千样心情,万般意绪,正应了那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同是悼念亡人,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也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同样是怀念故国,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有“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都是相思,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有“眉上心间,无计相回避”;都是离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有“对别酒,怯流年”。

●物不得其平则鸣

任何形式的文学艺术都是植根于人对情感抒发的诉求,有感而发,不平则鸣,人们习惯于在愁苦时试图发泄,欢愉时暗自窃喜,所以传世佳作多为愤懑之语。

正是由于愁苦如此之多、之重,才如此轻易地触动了文人那敏感多动的心灵,他们也才如此深刻地将这永不宁息的意绪凝结到那些华美的诗篇当中。正如静安先生所言,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也恰恰是诗人的多愁善感,轻轻捕捉了这世上无尽的各种愁绪,因思而歌,才会有如此之多的名篇佳作流传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