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人根据这一典故,常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讽刺那些鼠目寸光,利令智昏,只图眼前利益,不顾后果的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引用《庄子》“螳螂捕蝉,黄雀(异鹊)在后”这个长期流传的典故,旨在说明在抗战的紧要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浪潮进攻边区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危害中华民族的利益,使日本帝国主义从中渔利,从而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和灾难。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典故最初出自《庄子·山木》篇:

大意是:庄子有一次到雕陵的栗园去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栗树林里。

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却看不清东西?”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

这时候,庄子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

庄子看到这里,突然觉悟道:“啊,万物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招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急忙返身往回走,守园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螳螂捕蝉,异鹊利之”的情景,使庄子惊悟自己见利忘身,实与蝉、螳螂、异鹊同类,故扔掉弹弓,返身往回走。庄子从蝉、螳螂、异鹊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悟出了见利忘身必有后患的道理。

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出自这个寓言。

后人根据这一典故,常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讽刺那些鼠目寸光,利令智昏,只图眼前利益,不顾后果的人。也用来比喻两者相争,让第三者得利的愚蠢行为。

1943年,毛泽东在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即使用了这个典故。

当时,由于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民党顽固派感到有机可乘,于是又一次掀起反共高潮。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以托派汉奸张涤非名义搞了一纸所谓电文:据说是第三国际既已解散,中国共产党也应“解散”,还有“马列主义已经破产”等反动言论。与此同时,国民党军也蠢蠢欲动。原来布置在西北方面三个集团军,都受胡宗南的指挥。其中有两个集团军用于包围陕甘宁边区,只有一个用于防守黄河沿岸,对付日寇。这种事实已经四年多了,只要不发生军事冲突,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不料近日却发生了变化,即担任河防的集团军其中动了两个军,开进到彬县、淳化和洛川一带,并积极准备进攻边区,而使对付日寇的河防,大部分空虚起来。

对此,毛泽东于1943年7月12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针对蒋介石不打日本而消灭边区的企图,质问国民党。社论写道:

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你们应该和我们一道去把日本占领的地方统一起来,把鬼子赶出去才是正经,何必急急忙忙地要来“统一”这块巴掌大的边区呢?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你们不急,你们不忙,而却急于进攻边区,忙于打倒共产党,可痛也夫!可耻也夫!(《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905页)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即便在抗战时期,也时刻不忘要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对蒋介石来说,抗日是迫不得已,“攘外而必先安内”是国民党的一贯方针,共产党始终是他的心腹之患。所以,我党对蒋介石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毛泽东在社论中谴责国民党说:这也是国民党人说的话儿呢!我们常常觉得,这一类(物以类聚)国民党人的嘴里,是什么东西也放得出来的,果不其然,于今又放出了一通好家伙!你们在第三国际解散之后所忙得不可开交的,单单就在于图谋“解散”共产党,但是偏偏不肯多少用些力量去解散若干汉奸党和日本党,这是什么缘故呢?当你们指使张涤非写电文时,何以不于要求解散共产党之外,附带说一句还有汉奸党和日本党也值得解散呢?

毛泽东引用《庄子》“螳螂捕蝉,黄雀(异鹊)在后”这个长期流传的典故,旨在说明在抗战的紧要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浪潮进攻边区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危害中华民族的利益,使日本帝国主义从中渔利,从而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和灾难。国民党反动派利令智昏地进攻解放区,是帮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忙,要知道这样的做法祸患是何等严重,并严正要求他们停止进攻解放区,停止其他危害民族利益、使日寇从中渔利的祸国殃民的反动行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