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上者,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小看任何人,善待下属,用仁义之心对待每个人,终有一天会有意外的收获。在萧何的心目中,刘邦却是一个超凡脱俗、出类拔萃的人物。刘邦在沛县的另一名好友曹参,也是沛县本地人,在县府中担任“狱掾”,是主管监狱的一名小吏。夏侯婴的案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件事被刘邦的一个政敌知道了,到沛令那里告了刘邦一状,说刘邦是“吏伤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他身居何职,也不管他富贵与否。就算是“小人物”又怎样?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作用和优势。为上者,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小看任何人,善待下属,用仁义之心对待每个人,终有一天会有意外的收获。

刘邦年轻时行为放荡,却在放荡中透出一种豪侠仗义的英雄之气,令人钦佩。所以,许多人都主动亲近他,把他视为最可信赖的知己。他以此更加广泛地推广自己的交友之道,不轻易与人制造矛盾。

萧何也是沛县人,与刘邦是同乡。此人精明能干,勤于职守,办事公道,又忠厚老实,有很高的品德修养。在县府中,他起先是县丞手下的一名小吏,由于他通晓律法,审讯囚犯时从无冤枉陷害,办案精明而公平,是县丞得力的助手,在县府的小吏之中享有盛誉。萧何的政绩被沛县县令发现后,便提拔他为沛县的“主吏掾”。主吏即功曹,汉代的郡守、县令之下皆设有功曹史,简称功曹,主管总务、人事,参与政务,有相当的实权。掾,是附属官员的通称。

在萧何的心目中,刘邦却是一个超凡脱俗、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暗暗把刘邦当做自己的首领。刘邦平时不拘小节,常常惹出些违法犯禁的麻烦,萧何总能施展出神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刘邦不至于吃官司。以后,萧何又极力推荐,让刘邦当上了泗水亭的亭长。《史记·萧相国世家》上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叙是:“高祖(刘邦)为布衣时,(萧)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萧何在刘邦身上的良苦用心。那年,刘邦要去千里之外的京城咸阳当差,按沛县地方上的惯例,如果谁要出门远行,同僚们须得送行,称为“赆仪”。一般人按常规是给刘邦送三百个钱,唯独萧何送了五百个钱。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想起此事,还专门多给萧何封了两千户的食邑,算是对当年知遇之恩的投桃报李。

就是这次咸阳之行,使刘邦眼界大开。京城里那巍峨的楼阁、繁荣的街市,尤其是刘邦有幸目睹了秦始皇出巡时那前呼后拥的宏伟场面,使这个来自偏远小县的亭长发出了“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后世都把刘邦这句话看做其雄图大志的表露。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萧何为了能够经常和刘邦在一起,主动放弃了进京高升的机会。

秦始皇为了巩固秦朝的政权,对各级官员的政绩要求十分严格。他定期派出特使,到各郡县巡行,考察地方官吏,以决定其升贬。去沛县考察的是一位御史,这位御史看萧何精明能干,极力推荐萧何到京城做官。萧何却不愿同刘邦分开,婉言谢绝了御史的盛情,继续留在沛县当他的“主吏掾”。以后刘邦在沛县能够起义成功,萧何确实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邦在沛县的另一名好友曹参,也是沛县本地人,在县府中担任“狱掾”,是主管监狱的一名小吏。曹参为人豪爽,有勇有谋,临事善于决断,在沛县属吏中。曹参是一位颇有威信、名望较高的小吏。在刘邦起兵后,他屡立战功,后来继萧何为汉帝国的第二任相国。

另外,管理马车的夏侯婴以及泗水亭的亭卒周苛等,这些人都是刘邦的生死至交,尽管他们的身份各异,地位不同,但他们都乐意唯刘邦之命是从。刘邦一旦遇到什么危险,他们会不顾自己的一切,鼎力相助,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夏侯婴的案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夏侯婴的职衔是“厩司御”。这是一种较低的官职。他除了管理县里的车马外,还要经常赶车出城给县令办事。每次办完公事,夏侯婴都要绕到泗水亭去找刘邦,或是喝喝酒,或是说说知心话,而且一坐就是大半天。这种亲昵关系引起了别人的嫉妒。

过了一段时间,夏侯婴听到消息,他将被提升为“试补县吏”。“试补县吏”属于县里的高级职员。夏侯婴乐得一蹦三尺高,连家也顾不上回,一口气赶到了泗水亭,把这个喜讯告诉给刘邦。

刘邦也为自己老朋友的荣升而万分高兴,亲手做了几个小菜,打开一坛存放多年的陈酒。两人相对而坐,你一盅,我一盅,欢欢喜喜地畅饮起来。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坛老酒很快见了底,两人都有了几分醉意,但是,话却越说越投机,精神越来越亢奋,以至于乐得忘掉了一切,两人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孩童时期,他们你推我一把,我捅你一拳,拉拉扯扯,滚打在一起,忽然刘邦猛一用力,只听夏侯婴“哎哟”一声,胳膊脱了臼。

这件事被刘邦的一个政敌知道了,到沛令那里告了刘邦一状,说刘邦是“吏伤人”。按秦朝的法律,做官吏的人犯了法,要从严惩处。刘邦身为泗水亭长,负责维护地方上的治安,结果自己打伤了人,这事一旦落实,刘邦轻则免官,重则要作为刑徒发配到边疆去修长城。

沛令本来看刘邦很不顺眼,如今得了这个机会,更是打定主意要重重地惩治刘邦。于是他迅速传齐各方,公堂会审。

大堂上,刘邦矢口否认。夏侯婴更是极力辩白,说是自己不小心摔伤了手臂,与刘邦没有关系。萧何、曹参也尽量帮着刘邦说话。刘邦的那位政敌只为耳闻,并未眼见,结果以“诬告”的罪名,挨了一顿板子。

原告变成了被告。那位政敌觉得窝火,又多方探听了解到责任确实在刘邦身上,就想翻案。沛令也不死心,于是便以升官发财为诱饵,让夏侯婴如实招认。夏侯婴自然绝不出卖朋友。第二次升堂,又没有问出什么结果。只好给夏侯婴加个“责任心不强”的罪名,打了几百板子,蹲了一年多大狱。“试补县吏”的职位也泡了汤,但“终以是脱高祖”。他用自己的身体和前程,保护了刘邦。

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中,刘邦也结交了一大批热血朋友,如周勃、樊哙、周纟枼等。他们尽管出身贫寒,可个个侠肝义胆,身手不凡。都在刘邦建立事业中立下了不朽之功。

为人“木强敦厚”的周勃,在沛县以编织苇箔为业。为了养家糊口,别人办丧事,他还去充当吹鼓手——在那个时候这种职业是最为下贱的。但是,刘邦却不以职业取人。沛县起义,周勃被任命为“中涓”(本来指主管帝王宫廷清扫工作的官,以后也指最亲近的侍臣)。此后,无论是推翻暴秦的作战,还是抗击匈奴的入侵,乃至平息诸侯王的叛乱,周勃总是冲锋在前。刘邦临死时还一再嘱咐,要给周勃委以重任。刘邦死后,周勃果然不负重托,勇夺北军,粉碎了诸吕的叛乱,保住了汉朝的江山。

樊哙是个杀狗卖肉的屠户,目不识丁,可为人豪爽,极讲义气。刘邦不但和樊哙交好,还与他结成连襟。鸿门宴上,樊哙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慑服了不可一世的诸侯上将军项羽,使刘邦死里逃生;两军阵前,他总是身先士卒,舍生忘死,斩将夺旗。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对刘邦直言相谏,成为一位难得的骨鲠之臣。

周纟枼对刘邦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体贴入微,始终如一。周纟枼当初以舍人(战国、秦汉时对王公、贵官左右亲近等随行官员的称呼)身份跟刘邦在沛县起义。刘邦西入蜀汉、平定三秦,周纟枼一直充当“参乘”(与刘邦同乘一辆车,当贴身警卫)。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周纟枼主动要求去最危险的地方,领兵切断项羽的粮道。无论局势多么艰难,周纟枼对刘邦的事业从未动摇。《周纟枼传》称颂他:“战有利不利,终亡(无)离上(刘邦)心。”刘邦当了皇帝,为了褒奖周纟枼的忠心,特赠以“信武侯”美称。公元前197年(高祖十年),深受刘邦宠信的宛句(今山东菏泽县)人陈豨在代(今河北省代县)造反,刘邦怒气冲天,要亲自领兵平叛。周纟枼担心身为至尊的刘邦的安全,拦住马头,痛哭流涕地劝谏。刘邦被他说得鼻子发酸,情不自禁地感叹:“还是当年在沛县结交的那批朋友可靠。”

刘邦善待身边的“小人物”朋友,自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尽管刘邦结交这些朋友的时候并不一定能预见到以后要举兵反秦,更没有想到以后要当皇帝,用这些人出将为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朋友多了路好走。有些人常为无朋友而伤透脑筋,关键在于不知道从平时做起,用仁义之心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刘邦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