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直肠术后解剖
结直肠手术方式包括如下几种。
1.右半结肠切除术 小肠与结肠吻合(图5-33),常用于结肠肿瘤和炎症。
2.左半结肠切除术 结肠结肠吻合,常用于左半结肠肿瘤和复杂性憩室炎。
3.乙状结肠切除术 降结肠与直肠乙状结肠连接部吻合(图5-34)。
4.前位切除术 结肠直肠端端吻合(图5-35),用于乙状结肠远段和直肠乙状结肠连接部的恶性肿瘤,距齿状线>8cm。
5.结肠全切术 回肠肛管吻合或回肠直肠吻合。常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息肉病。
6.经腹会阴切除术(Miles 术) 包括永久性结肠造瘘术和会阴切除术(图5-36),用于切除距齿状线<8cm的直肠恶性肿瘤。
7.Hartman手术 包括结肠部分切除术或乙状结肠切除术,并结肠造瘘术,直肠或结肠残端封闭。用于吻合口瘘、复杂憩室炎、乙状结肠癌梗阻或穿孔和穿通性损伤等急腹症,待病情改善后二次手术再行结肠吻合,恢复其连续性。
以上术式1~5保留了肠道的连续性,术式6需永久使用人工肛,术式7为短期使用人工肛后再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图5-33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
CT增强扫描冠状位重组图,小肠与左半结肠吻合(箭),可见点状高密度吻合钉
图5-34 乙状结肠切除术后
CT平扫轴位图,降结肠与直肠吻合(箭),可见点状高密度吻合钉
图5-35 乙状结肠前位切除术
CT增强扫描矢状位重组图,降结肠与直肠吻合(箭),可见点状高密度吻合钉
图5-36 经腹会阴切除术
A.CT增强扫描矢状位重组图,示直肠完全切除;B.CT增强扫描轴位图,示左下腹结肠造瘘(箭)
(二)结直肠切除术后的影像表现
低位前位切除术术后早期(2个月内),骶前中线处可见积液(图5-37),其内一般无积气,造影时无对比剂进入,可与肠瘘鉴别。数月后,70%的病例无或很少有异常发现(图5-38);30%病例可见骶前或直肠周围软组织密度影,呈长条状或环形窄带状,在随后的检查中,软组织密度肿块影逐渐缩小或无变化(图5-39,图5-40)。直肠前移,距骶骨常>2cm,通常是因手术牵拉所致。Miles术后可见左前下腹壁永久性的造瘘口(见图5-36),盆腔尿生殖结构移位,膀胱、子宫和精囊后移,而前列腺固定(图5-41)。术后4~6个月,骶前软组织肿块代表术后正常纤维组织,在随后的随访检查中不同程度地缩小,边界清楚,可持续2年。腹部会阴切除术后2~4个月应行CT检查,以便随访对照。术后最初2年内每6个月复查一次。Hartman手术后直肠或结肠残端可通过金属缝线和改道的造瘘口寻找到。
图5-37 直肠癌术后骶前包裹性积液
A.CT增强扫描轴位图,术后13d,骶前包裹性积液(箭);B.CT增强扫描轴位图,术后半年,包裹性积液(箭)大部分吸收
图5-38 直肠癌术后
CT增强扫描矢状位重组图,骶前无异常密度
图5-39 直肠癌术后
CT平扫矢状位重组图,骶前见弧形与骶尾骨平行的窄带状软组织密度影(箭)
图5-40 直肠癌术后
A.术后6个月复查,CT增强扫描轴位图,直肠周围环形纤维瘢痕,边缘清晰;B.术后15个月复查,CT增强扫描轴位图,直肠周围环形纤维瘢痕未见变化;C.术后24个月复查,CT增强扫描轴位图,直肠周围环形纤维瘢痕未见变化
图5-41 直肠癌术后
CT增强扫描矢状位重组图,骶前直肠切除,膀胱及邻近小肠向后移位、填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