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生问题大于天

民生问题大于天

时间:2023-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物价在2008年排名第五、2009年排名第六的基础上,2010年毫无悬念地成为甘肃民众第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收入相对较低的甘肃百姓而言,物价的涨幅显然已经超出预期,严重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使得大多数民众对物价颇为敏感,以至于其关注度今年排名第一。据报道,上半年甘肃省消费举报排在第一位的是食品类,占整个举报量的20.7%。
民生问题大于天_2010~2011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二、民众的期盼:民生问题大于天

与往年相比,2010年甘肃民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新变化。相同之处在于民生问题仍是关注的热点,物价、住房、医疗、养老、低收入、就业、教育、食品药品安全名列前八位,但是关注的程度与位次发生了变化。物价在2008年排名第五、2009年排名第六的基础上,2010年毫无悬念地成为甘肃民众第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被访的十个社会阶层中,对该问题的关注度无一例外地都进入了前三位,说明物价涨幅已经超出预期,特别是对于地处西北偏远、人均收入居全国末位的甘肃百姓来说,已经成为不堪承受之重。住房问题今年也是热议的焦点,自2006年、2007年均位居第五以来,以每年一个位次的速度攀升,今年上升到第二位,商品房房价已经涨得离谱,加之今年中央不断出台相关调控措施,使社会公众倍加关注。

期盼一:平抑物价

2010年开年,59年未遇的暴雪袭击京津,随后转战山东等地,随暴风雪和低温而来的,是以蔬菜价格为首的农副产品价格纷纷上扬,民众对通货膨胀可能到来的担心愈发加剧,通货膨胀预期被骤然放大。“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棉里针”等相继粉墨登场后,全国各地大米、面粉、食用油、肉禽蛋、鲜果等农产品价格也在悄然轮番上涨,水、电、气等新一轮价格上涨似乎也山雨欲来。对收入相对较低的甘肃百姓而言,物价的涨幅显然已经超出预期,严重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使得大多数民众对物价颇为敏感,以至于其关注度今年排名第一。

调查发现,有98.04%的被访者感受到了物价上涨,51.73%认为物价涨得太高了,无法接受,尤其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被访者,该比例高达83.62%,还有45.98%的被调查者认为物价还将继续上涨。在关于哪类产品涨幅最明显的问题上,居住类和食品类高居榜首,分别为78.21%和74.13%。关于国家公布的相关物价数据是否准确的问题上,40.96%的被调查者认为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居民的实际感受差距较大。民众的通胀预期非常强烈,有43.4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货膨胀已经发生,还有29.12%认为即将发生。物价上涨,使得民众对生活的满意度直线下降,54.32%明确表示对高物价下的生活不满意。从区域上看,城区和郊区的尤其明显;从家庭月收入上看,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41.09%对生活不满意,家庭月收入在1001~3000元之间的有40.23%对生活不满意,可见,物价上涨,对居住在城区和郊区的中低收入者影响较大。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平抑物价的多条措施,蔬菜价格略有降低,部分低收入群体也得到了一定的物价补贴,但保持关乎百姓日常生计的物价的相对稳定仍然是社会公众的强烈愿望。

期盼二:拥有住房不是梦

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房价地价的快速上涨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多个楼市调控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效果并不明显。甘肃省上半年房价仍一路上扬,统计显示,1—7月,甘肃省商品房销售面积397.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9%;商品房销售额112.26亿元,同比增长44.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4.02亿元,同比增长30.9%。甘肃省居民人均收入居于全国末尾,但是房价涨幅却位居前列,因此,绝大多数民众觉得当前的房价难以接受。81.7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房价太高了,不能接受;41.70%的被调查者认为房价下跌或者维持现状的几率都很小,上涨预期十分强烈。对居民当前的住房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无产权房者比例较高,达到了35.57%。

在国内商品房价总体偏高,且涨势愈演愈烈的态势下,保障房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老百姓的关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以其价廉而受到众多中、低收入者的热捧。但从对“两房”政策的了解上看,大多数被访者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认知度不高,12.14%被访者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都了解,11.50%了解经济适用房政策,8.31%了解廉租房政策,56.07%“听说过”,还有11.98%“完全不了解”。31.87%不了解经济适用房的申请和审批政策,37.79%的被访者认为“政府操作不规范,很多房子让不符合条件的家庭买走”,还有32.25%表示目前没有经济能力购买经济适用房,18.40%认为经济适用房建得太少。32.05%的被访者希望政府把现有的政策落到实处,避免政府给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被其他群体利用,这反映了社会公众的主流心声。15.76%希望政府多建设廉租房;19.09%希望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以解决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17.51%希望政府多建设经济适用房;15.59%希望由政府出台政策,抑制房产价格快速上涨。

解决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尤其是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情况看,要获得百姓的认可,政府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期盼三:保障百姓的食品药品安全

食品药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作为“得民心”、“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强,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如此,大众仍然存在着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担忧。食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频频发生,假冒伪劣食品案件屡禁不止,新的生物性、化学性污染物和致病菌对常用治疗药物不断增加的抗药性,等等,使得人们“谈食色变”。

调查显示,有高达82.25%的被调查者对食品药品安全比较关心,61.3%的调查对象认为食品不安全和医疗安全没有保障,这说明食品药品安全已成为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48.48%的调查对象对食品药品安全心存忧虑,31.7%担心无证照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影响食品药品安全。

据报道,上半年甘肃省消费举报排在第一位的是食品类,占整个举报量的20.7%。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多有诟病。有33.49%的被访者认为食品安全环境越来越差或说不清。同时,有超过八成(80.5%)的被访者表示购买过不安全或过期变质的食品,仅有19.5%的人没有购买过,这进一步说明食品安全环境还有待净化。44.01%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普遍担心和经常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农药高残留。在具体类别上,肉类和粮油的问题最让民众忧心。73.66%的被访者认为生产加工环节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

调查显示,甘肃省药品安全领域也是问题诸多,民众安全感评价较低。在药品安全问题上,被访者最关心的是药品的审批、监管机制(44.62%),其次是购买安全药品的途径(22.92%),再次是辨别伪劣药品的方法(21.38%),最后是科学服药与服药禁忌(11.08%)。在回答是哪些行为导致了药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时,45.82%的被访者认为医药企业粗制滥造、虚假宣传,32.51%认为政府部门监管不严,17.34%认为医院和药店采购、销售环节把关不严,4.33%认为老百姓自身用药常识缺乏。至于企业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人们的消费信心,被调查者比较认可严格药品检验检测(29.6%),其次为通过国家有关药品认证(23.0%),15.6%选择树立放心品牌,12.5%选择采用最新防伪技术,9.3%认为医药行业应该开展诚信经营及行业自律。

一再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丑闻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尽管一年前已经出台了《食品安全法》,但实施效果似乎并不理想,食品药品的安全状况没有多大改观,人们仍然对这一领域的安全形势表现出一定的担忧。社会公众期盼政府加大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服务领域的安全监管和执法力度,以铁腕来保障人命关天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期盼四:提高收入,缩小差距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转型,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冲击。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分配秩序混乱、分配关系不合理等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以及单位内部,均有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人们对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形成的收入差距表现出宽容,而对垄断导致的分配差距则表现出高度不满。

调查显示,85.06%的被调查者表示垄断行业与普通行业的收入差距过大是极不合理的,44.95%认为未来这个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在被调查者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判断这个问题上,41.63%认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收入过高,13.12%认为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可支配的收入比重失调,21.57%认为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最低工资过低,11.92%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是垄断行业和普通行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收入差距问题,60.03%的被调查者认为垄断行业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至于垄断行业内部出现收入差距的原因,37.71%认为享受的政策不同,27.75%认为是分配制度有缺陷,23.23%认为是市场经济造成的结果,6.64%认为各行业的技术含量不同。可以看出,人们认为政策不同和分配制度有缺陷是导致垄断行业与普通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并非市场经济或行业间技术含量不同造成的。

在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国家出台了“新36条”调控措施,预期通过“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以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访谈,被访者对此并不看好,原因是“新36条”和“旧36条”在根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旧36条”自2005年出台至今,没能有效解决行业垄断问题,行业间收入差距反而越来越大。问题的关键是政策能否顺利执行,真正落到实处。

看来,收入差距尤其是垄断行业与普通行业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地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需要从公共政策入手。政府要从保障房、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给普通行业职工提供更多政策支持,通过扩大补贴范围、提高低保金发放标准、实现低保金与物价联动等措施解决收入差距拉大问题。

期盼五:就业不再难

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据统计,2009年国家虽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但职位的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左右。2010年,老问题、新矛盾同时出现。随着4万亿投资逐渐结束,投资拉动就业的作用将减弱,在外需并未根本好转、国际贸易保护盛行的情况下,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这就意味着,要解决就业难,除了靠政府,全社会都要做出坚实努力。2010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总供给达44.3万人,加之大量的登记失业人员、待安置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和近5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社会就业队伍十分庞大。调查结果显示,就业问题排名全省关注热点的第六位。再加上全省大学毕业生规模也从2009年的16.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7.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各类社会就业问题相互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岗位供需矛盾。调研组选择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就业观念、自主创业和就业政策等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往年相比有如下异同点:

一是忽视职业规划:调查显示,仅有46.0%的大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近半数的大学生(48.1%)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另有5.9%的大学生则认为有无职业规划无所谓。这必然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对岗位的选择具有盲目性或投机性。

二是重视个人发展机会。34.22%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发展机会”是择业首要考虑因素,25.67%的被调查者则认为“经济收入”最为重要,20.86%的调查对象首选“工作的稳定性”。上述各项排序及比例与2007年、2009年同类课题调查统计结果大体一致。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和工作是否稳定仍是当前甘肃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三是期望薪金较上年增加。甘肃省大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平均期望月薪是2719元,其中,男生2863元/月,女生2563元/月;研究生平均期望工资3221元/月,本科生2725元/月,专科生2276元/月;城镇籍大学生平均期望工资2833元/月,农村籍大学生2656元/月。男生平均工资预期普遍高于女生,城镇籍大学生明显高于农村籍大学生,按照学历由高到低,工资期望值递减梯度明显。这一趋势与2007年、2009年同类调查完全一致,但2010年甘肃大学生期望月薪比2009年大幅增加,平均期望工资由2009年2174元增加到2010年2719元,增加了25.07%,这恐怕与物价上涨有关。

四是择业单位类型务实。被访者中24.60%的甘肃大学生最希望毕业后去“外资企业”工作,21.98%渴望去“政府部门”,20.32%钟情于“事业单位”,18.18%偏好“国有企业”,仅有3.74%的大学生选择“民营企业”,另有11.23%的大学生选择“其他”。经历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甘肃大学生对国有企业的偏好明显降低,外资企业以其先进的生产管理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再度成为最受大学生追捧的择业目标;政府部门依然热度不减,多年来一直稳居第二;首选“事业单位”的甘肃大学生比重显著增加,折射出甘肃大学生在传统观念和现实环境之间趋于求稳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可以视作公务员情结的变向延伸;民营企业毫无悬念地仍然被冷落。在就业地域选择上,36.36%希望去东部地区就业,35.83%期待去中部省份,只有27.81%愿意在西部地区。

五是自主创业多为被迫选择。187名调查对象中,44名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一定会”创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18.2%)认为目前条件尚不具备,不会即刻实施;仅有10名大学生(5.3%)表示毕业后马上着手创业。54.6%的同学更倾向于就业,但其中32.1%的人表示如果找不到理想工作,一定会去尝试自主创业;22.5%表示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理想,可能会去创业。以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理想为前提,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高达54.6%。

调查结果一方面显示出甘肃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忽视,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期望较高,求高薪、求职业稳定与现阶段全国性就业严峻形势相交织,导致其就业难度加大。政府应该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就如何转变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出台有效就业政策,积极引导他们在自主创业方面有新的创举。促进就业,除了需要政府做出必要的努力,择业者也需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可以采取先就业再择业、自主创业等多样化就业形式。

期盼六:重视网络舆情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文化的逐渐繁荣,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表达和发表对各种公共事务的态度、情绪和建议。网络的力量强大到超乎想象,稍不留神,当事的政府、企业、机构或个人就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同时,网络也为民众创造了更多与政府沟通的机会,通过网络来捕捉、采集、分析网民对涉及甘肃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情绪、态度和意见,无论是对于政府决策参考还是对促进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互联网涉甘重点舆情的调研显示:大多数网民反应的情绪、态度、意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突发性事件依然是网民的主要评论对象,如舟曲泥石流重大灾害事件。二是网民的评论更加理性、积极,如甘肃金塔煤矿透水事故,甘肃省省长徐守盛调任湖南等事件。三是甘肃本土网民的声音很是弱小,如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国扶47条”,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却少有评论。四是公共权力监管、公民权利保护是网民热议的主要领域,如兰州旅游局长打人,2009年兰州老人砸违章车等事件。

2010年甘肃网络舆情的态势表现在:传统媒体是新闻舆论的主要源头,突发性事件成热议头条;网民聚焦公权行为,媒体引导作用凸显;非理性情绪蔓延,群体极化现象抬头。这就需要政府在管理机制上逐渐完善、在应对态度上积极主动、在媒体引导上理性及时。

期盼七:高中新课改——不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2006年和2007年甘肃民众对教育的关注度均居第2位,2008年居第3位,2009年猛跌至第9位,2010年又上升到第7位,占46.61%的被访者关注教育问题。从阶层看,十大社会阶层被访者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区别不大,均居第7位左右。

20世纪80年代,为了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提升国民素质,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提出之日就锋芒毕露,剑锋直指人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应试教育,深受学生热捧,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又一度受到教师、家长的质疑,甚至抵触。在高考主导高中教学多年的背景下,素质教育最终演变成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高中新课改在此关键时刻以一种折衷的方式登上教育舞台,其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既不抛弃传统教育,又融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

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份实行了高中新课改。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甘肃省463所高中将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这是影响一代人命运的大事。这次新课改的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在高中新课改、高考指挥棒和传统评价体系之间,高中教师最难以适从,也最有发言权。

课题组选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为对象进行了高中新课改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对新课改,绝大多数教师和管理者都持肯定态度,95.5%的被调查者认可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77.8%认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81.4%的被访者认为外部评价机制难以改变、无法回避;51%认为高考改革和课改的关系不清楚是实施新课改面临的最大问题。教师们的压力主要表现为: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缺少课程资源和工作量大大增加。

可见,新课改在理念上是深受教师和管理者欢迎的,但理念认同和实际实施不完全是一回事。如何甩开高考这个“紧箍咒”大刀阔斧地进行新课改,值得关注。在高考改革和新课改关系没有捋顺的情况下,预计未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甘肃省高中新课改的推行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学校教学将仍以课堂灌输的应试教育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