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血管母细胞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区别

血管母细胞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区别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成年人,高龄女性略多,发生于30-60岁。在CT及超声下,90%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确诊;若同时发现MRI的“灯泡”征可提高诊断。声像图小肝癌多表现弱回声,且壁薄;而弱回声的海绵状血管瘤为厚壁。肝癌肿块看不见边缘裂开征和血管进入征。

【临床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成年人,高龄女性略多,发生于30-60岁。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多见于肝右叶后段。常无症状,肿瘤大时可出现肝区不适等压迫症状,破裂出血时引起肝区疼痛、腹膜炎和出血性休克。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1.X线肝动脉造影

(1)供血动脉增粗,巨大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呈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2)早期动脉相肿瘤边缘出现斑点状、棉花团状显影,形如“树上挂果征”。

(3)静脉期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表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4)瘤染色持续到肝实质后期不退,表现所谓的“早出晚归”征象。

2.CT

(1)平扫:为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为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早期血管瘤边缘出现结节状或岛屿状强化,与肝内血管密度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可超过2min。随着时间延长,强化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病变低密度区相对变小。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呈“早出晚归”的特征(图6-8)。

3.MRI

(1)类圆形,形态较规则,边缘较清楚。

(2)T 1 WI等或略低信号,T2 WI明显高信号,多回波序列中随着TE延长,肿瘤信号强度递增,肝实质低信号背景衬托下肿瘤表现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号灶,临床上称为“灯泡”征。

(3)肿瘤大时内部信号可不均匀,与纤维瘢痕、钙化、出血或血栓形成有关。

(4)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火炬样或结节状强化,随着时间延迟,强化范围逐渐扩大,最后整个病灶变成均匀略高信号。

(5)较大病灶中央可残留低信号不强化区,为纤维瘢痕或钙化。

4.超声

(1)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境界清楚,边缘可见裂开征、血管进入或血管贯通征。

(2)多为强回声,少数为弱回声,或强弱混杂的不均匀回声。

(3)巨大肿瘤被探头压迫时可见受压变形表现(图6-9)。

图6-8 肝海绵状血管瘤

图6-9 肝血管瘤

超声示:右肝探及类圆形强回声结节,内部回声呈网格结构,边界规整,与肝脏分界清晰

5.鉴别诊断 CT、MRI、超声对本病的诊断很有价值。在CT及超声下,90%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确诊;若同时发现MRI的“灯泡”征可提高诊断。肝癌CT也可出现早期明显对比增强,但持续时间较短,多数都在静脉期出现明显消退,接近平扫密度,同时也可见假包膜。声像图小肝癌多表现弱回声,且壁薄;而弱回声的海绵状血管瘤为厚壁。肝癌肿块看不见边缘裂开征和血管进入征。

【病理学表现】

1.大体检查 海绵状血管瘤大小差异大,小至几厘米,大时几乎可以占据整个肝,通常单发,也可多发。肿瘤质地较软,边界清,部分可有包膜形成,触之柔软有波动感。切开时有血液流出,切面呈海绵状,可以观察到近期出血、机化血栓、纤维化及钙化。

2.组织病理学 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由大小不等的扩张血管腔组成,管腔内衬单层扁平内皮细胞,周围环绕纤维组织(图6-10)。梗死区可见不同机化时期的血栓,陈旧的病变内可见致密的纤维组织和钙化。硬化性血管瘤内大部分甚至全部血管腔阻塞,有时只有通过弹性纤维染色才能识别。

图6-10 海绵状血管瘤

由大的薄壁血管腔隙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