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心排综合征

低心排综合征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低心排综合征时心排指数<2L/。3.低心排患者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张力均下降,动静脉血氧差加大。低心排综合征血流动力学改变顺序通常为左心功能不全→左心房压或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升高→心脏每搏量下降和心率上升→外周血管阻力上升→体循环血压下降。②纠正低心排的一线用药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为主。

低心排综合征:当心排血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持续一段时间,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时被称为低心排综合征;其可以被理解为血泵、血管、血容量和血流之间动态平衡的丧失,既具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又有组织灌注不良和交感神经兴奋的临床表现。低心排综合征时心排指数(CI)<2L/(min·m2)。

(一)产生低心排综合征的相关因素

产生低心排综合征的相关因素见表3-6。

表3-6 产生低心排综合征的相关因素

(二)低心排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可出现周围性发绀,毛细血管再充盈缓慢,少尿[<0.5ml/(kg·h)],生命体征不平稳,心率代偿性加快或心律失常,意识改变。

2.收缩压<10.7kPa,CI<2L/(min·m2),左心房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2.7kPa(20mmHg),CVP>1.5kPa,SVR>1 500dyn·s/cm5

3.低心排患者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张力均下降,动静脉血氧差加大。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导致pH降低。低心排综合征血流动力学改变顺序通常为左心功能不全→左心房压或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升高→心脏每搏量下降和心率上升→外周血管阻力上升→体循环血压下降。

(三)低心排综合征的治疗

1.全面分析低心排发生的主要原因,处理血气胸、心脏压塞、低温、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非心源性的因素。出血量较多者应积极采取止血措施。

2.保证病人通气和组织氧合,低血容量者补充充足的血容量,贫血病人酌情输注新鲜血。

3.治疗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痉挛,应用扩张冠状动脉和冠脉解痉挛药物。

4.稳定心率,治疗心律失常,维持术后心率100~110/min。①心动过缓者,必要时应辅以临时起搏器。②低血容量、低血钾、疼痛、紧张是心动过速的原因之一,并应该注意与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心动过速相鉴别。前者可补液、补钾和应用镇静药治疗;后者要注意心包压塞、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之代偿性心动过速,针对病因处理。通常术后24h内心率130~140/min,可暂不处理而认真分析原因,极其慎重的应用β受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治疗心动过速,以先行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为好。③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心动过速,要考虑是否有冠脉桥血流不畅的原因。

5.调整心脏最佳前负荷。①前负荷调整以左房或肺毛细血管嵌顿压2~2.4kPa(15~18mmHg)为准;②前负荷调整应与后负荷、心肌收缩力调整综合进行;③心脏顺应性较差(心肌肥厚)、心室腔较小、左房或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可以略高,要注意控制调整心率不过快;④心室腔较大病人,左心充盈压以1.6~2kPa(12~15mmHg)的较低水平为好;应注意降低外周循环阻力和提高心肌收缩力;⑤过高前负荷会导致左心室室壁张力增加,心悸氧耗增高和心肌灌注不良,明显抑制心肌收缩力。

6.降低心脏后负荷:①当外周循环阻力,SVR>1 500dyn· s/cm5时,选用血管扩张药。②动脉血压水平不是制定心脏后负荷的单纯指标,而是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状态的综合结果(BP=CO×SVR)。③血管扩张药与适量正性肌力药联合应用是较好的改善心功能的方法。较满意的左心前负荷和适当的心肌收缩功能,是应用血管扩张药降低心脏后负荷,达到改善心功能目的的基础。④高左心充盈压、高SVR和高血压以硝普钠应用为主,高左心充盈压或心肌缺血性改变以硝酸甘油为主。⑤酌情应用利尿药亦是降低后负荷的重要方法。

7.改善心肌收缩力。①心排指数<2L/(min·m2)应该应用正性肌力药物。②纠正低心排的一线用药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为主。外周血管阻力不高以多巴胺为主,高外周血管阻力以多巴酚丁胺为主,并联合应用氨力农。③心动过缓病人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同时改善心率和心肌收缩力。④应用极化液有利于心肌能量的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提高心肌细胞糖原储备,稳定细胞膜。极化液配制:50%葡萄糖液,每5g葡萄糖加1U胰岛素及0.3%氯化钾,每小时每千克体重1ml静脉输注。⑤低心排治疗效果不理想,应早期考虑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或ECMO等左心辅助装置)。

低心排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先调整心率,然后顺序调整心脏前负荷、后负荷,最后增加心肌收缩力的程序,这也是改善围手术期心功能的重要治疗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