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特点】
1.VSD是由于先天性室间隔发育不全造成的左右心室之间的异常交通,产生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
2.VSD根据其解剖部位可分为单纯膜部、膜周部、肌部、圆锥部和嵴下部(图2-15)。
图2-15 VSD部位分布图
3.VSD按其大小与主动脉的比例又可分为大、中、小3型:VSD口径与主动脉瓣口大小相当为大型,较早出现肺动脉高压;中型又称为限制型,VSD口径为主动脉口的1/3~2/3;小于主动脉瓣口1/3的为小型,右室收缩压无明显增高,肺/体血流量比率<1.75。
4.VSD存在的左向右分流,造成右室负荷加重,右室收缩压升高,进而引起肺循环高压。长期的动力性肺高压可发展成为器质性肺高压,肺血管阻力升高,最终可导致艾森曼格综合征。根据肺血管阻力的大小,肺动脉高压可分为3级:<7个Wood U为轻度;8~10Wood U/m2为中度;>10Wood U/m2为重度肺高压。
5.直径<5mm的膜部VSD在1岁以内有较高的自然闭合率,可达30%左右。主要依靠周边纤维化、三尖瓣黏附和局部心肌肥厚的作用。VSD自然闭合率在1岁以后逐年减低,5岁以后基本无自然闭合。
6.VSD的病人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概率约每病人年0.3%,常累及瓣膜组织。
【诊断要点】
1.VSD的症状视其大小及部位而不同。小VSD可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大VSD出现症状早,婴儿期即可引起心力衰竭。
2.VSD典型的心脏杂音为肋骨左缘第3及4肋间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分裂,当其变为单一时,常提示肺血管阻力升高。无肺动脉高压时可有显著的第三心音及心尖部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提示大量血液通过二尖瓣。
3.X线示肺血多,心影增大并有肺动脉段凸出。
4.心电图可以是正常心电图,随心室的分流量增加,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和双心室肥厚。
5.超声心动图表现为过隔血流和间隔回声中断,可明确显示VSD的大小及位置。
【手术指征】
1.VSD大而且伴有顽固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婴幼儿应尽早手术治疗。
2.有大量左向右分流(肺/体血流量比率>2∶1)患儿,应在2~3岁时行手术治疗。
3.2岁左右的幼儿,无症状或症状轻,肺/体血流量比率在2∶1左右,无肺动脉高压,可择期手术。因手术年龄越小,手术风险则相对越高。
4.小的VSD,无肺动脉高压,可暂时不予手术。若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在感染控制后仍未闭合者,即便是小VSD。也应手术治疗。
5.成人VSD,合并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升高,如果肺/体血流量比率>1.5,仍有手术机会。
6.明显的肺动脉高压表现,临床出现发绀、缺氧。心导管检查示全肺阻力>10Wood U/m2,肺/体循环阻力比值>0.75,肺/体血流量比率<1.3,均不宜手术。此类患者肺活检显示肺小动脉内膜增生,广泛纤维化,管腔变细甚至闭塞,出现血管丛样表现或发生坏死性动脉炎。
【手术概要】 目前治疗VSD有3种方法,即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外科微创封堵术和导管介入封堵术。
(一)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VSD。手术于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切口以右房为多,嵴上、嵴内缺损以右室流出道切口暴露较好,干下缺损以肺动脉切口较好,肌部缺损依其部位可行肺动脉或右室甚至左室切口。因此,在术中暴露心脏后,建立体外循环前,心表震颤部位的探查十分重要。另外防止传导束损伤和避免缝及主动脉瓣是手术安全操作基本要求。对于不同部位的缺损,手术要点各有不同。
1.膜周部VSD 小的膜部VSD,四周为纤维边缘,可直接缝合,但大多数膜周部VSD需补片修补。膜周部VSD与传导束关系密切,缝合时应避免损伤。于VSD的后下缘进针时,缝线应在右室侧浅缝,不能穿透室间隔,且远离VSD边缘2~3mm;另外缝线不能直接穿越三尖瓣隔瓣下的缺损边缘,而应将缝线置于瓣根部距离瓣环1~2mm处;缺损后下缘转移针及超越缝合是常用躲避传导束的缝补方法(图2-16)。
2.嵴下型VSD 此类VSD三尖瓣隔瓣环及主动脉瓣环可能参与形成缺损边缘。修补时除应注意避开传导束外,还应避免损伤主动脉瓣叶。嵴内型VSD边缘都为肌肉组织,远离传导束,缝合修补时较为安全。
3.干下型VSD 准确分辨肺动脉瓣的附着部为手术要点。有时主动脉和肺动脉两组动脉瓣之间借一纤维脊分隔,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两组动脉瓣直接相连。所以补片必须置于肺动脉瓣兜的基底部,如缝线置于主动脉瓣环会导致术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用双头针带小垫片,由肺动脉窦内部缝合起针,然后主动脉灌注确认主动脉瓣功能,继而缺损其余部分可间断或连续缝合。
图2-16 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和传导束走行
4.肌部VSD 修补此类缺损时,应首先通过右房切口探查缺损的确切位置。经左室切口修补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冠状动脉及二尖瓣前乳头肌。
5.缺损修补缝合应确切,防止术后残余分流 初期经验不足的术者建议首先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方法进行VSD的补片修补,这样有利于对VSD不同的病理类型的认识,也有确实的修补效果,熟练后再采用连续缝合方法。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主动脉瓣反流时,应立即拆除缝线,重新修补。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死亡率<1%,高危患者手术死亡率可达1%~7%。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1%~2%。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约5%,对于残余分流患者如Qp/Qs>1.5,应考虑再次手术。
(二)外科微创封堵术
适用于膜部室缺和肌部室缺。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取胸骨下段小切口,长约5cm,逐层切开,锯开下段胸骨,暴露心包,打开并悬吊心包。静脉注射肝素0.5~1mg/kg,于右心室前壁上震颤最明显处,用4-0prolene双头针带垫片缝内外2个荷包,在荷包中心穿刺,经食管超声引导,置入导丝,顺导丝送入经肝素处理的封堵器及外鞘管并穿过VSD。先于左心室内释放左侧伞,回拉左侧伞使其与室间隔左室面紧密相贴,然后于右心室内打开右侧伞,反复推拉封堵器使2个伞叶对合,紧附于VSD四周的室间隔组织上,闭合VSD。食管超声鉴定室水平无分流,二尖瓣及三尖瓣功能完好,封堵器打开的形状良好,则表明封堵成功,可撤除鞘管,结扎荷包,止血关胸,无需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亦无需安放引流管。
(三)导管介入封堵术
适应证同外科微创封堵术。
1.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方法
(1)建立动静脉轨线:通常应用右冠状动脉或眼镜蛇导管经股动脉、主动脉至左室,经探查后导管头端经VSD入右室,然后将软头长交换导丝经导管插入右室并推送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然后由股静脉经端孔导管插入圈套器,套住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的导丝,由股静脉拉出,以建立股静脉-右房-右室-左室-股动脉轨线。
(2)由股静脉端沿轨线插入合适的长鞘至右房与右冠导管相接(接吻式导管技术):将整个递送系统一起沿导丝插至主动脉弓部,后撤长鞘内扩张管,然后缓缓回撤输送长鞘至左室流出道,由动脉端推送交换导丝及右冠导管达左室尖端,该时置左室内的长鞘头端则顺势指向心尖,动脉端换猪尾巴导管,插至左室,撤去交换导丝。
(3)堵塞装置安放:通常选择大于室缺1~2mm的堵塞器连接输送导丝和递送导管,通过递送导管头端与堵塞器的固定装置,使堵塞器维持在不对称位。然后经长鞘插入输送系统将堵塞器送达长鞘末端,在TEE/TTE导引下结合X线透视,回撤长鞘使左盘释放并与室隔相贴,确定位置良好后,保持递送导管极小张力,堵塞器腰部嵌入VSD,后撤长鞘,释放右盘。在TEE/TTE监视下观察堵塞器位置、有无分流和瓣膜反流,随后做左室造影确认位置是否恰当及分流情况。
(4)释放堵塞器:在X线及超声检查位置满意后即可释放堵塞器,撤去长鞘及导管后压迫止血。
2.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方法
(1)建立经室缺的动、静脉轨线:由于肌部室缺位于室间隔中部或接近心尖,在技术上和膜部室缺封堵术不尽相同,通常建立左股动脉-主动脉-左室-右室-右颈静脉(或右股静脉)的轨线。
(2)堵塞装置的安放:①顺向途径。长鞘经颈静脉插入右室,经VSD达左室安置堵塞装置。②逆向途径。当肌部VSD接近心尖,右室面肌小梁多或右室面缺损较小难以顺向途径插入。
注意:微创封堵和导管介入封堵在选择病人时均不要选择16mm以上的VSD,因为太大的VSD封堵器可导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主动脉瓣反流,造成严重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