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立法目的及意义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立法目的及意义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每年约200万人发生医院感染,造成近10万人死亡,经济负担每年达45亿~60亿美元;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6%~8%,每年400多万人感染,经济损失近20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由医院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通过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美国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1/3的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1.医院感染存在严重的危害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容易造成医疗纠纷;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影响床位周转;加重医疗护理工作负担,降低医疗工作效率;妨碍高新诊疗技术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增加个人医疗费用和国家经济负担,造成卫生资源浪费。美国每年约200万人发生医院感染,造成近10万人死亡,经济负担每年达45亿~60亿美元;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6%~8%,每年400多万人感染,经济损失近200亿元人民币

2.医院感染风险进一步加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普遍应用于临床,放疗、化疗以及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加之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导致医院感染传播的三个主要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1)在病原体方面,医院感染病原体日趋复杂、多样;原已被控制的一些传染病存在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可能。新发传染病的陆续出现,医院内耐药菌和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增加,使得医院感染的问题愈来愈突出,管理的难度逐步加大。

(2)在易感人群方面,病人的易感性主要包括年龄、免疫功能低下、所患的基础疾病、皮肤黏膜防御功能破坏、正常菌群防御功能破坏及所应用的诊疗方法。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与年龄有关,婴幼儿和老年人的抵抗力明显较低;患有慢性疾病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糖尿病、肾衰竭等,易于受到条件致病菌的感染;使用免疫抑制药或者放射治疗也可以降低病人的抵抗力;人的皮肤或者黏膜受到损伤而破坏了自然屏障机制,以及营养不良也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大量、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造成病人正常菌群生态平衡失调,损伤正常菌群的定植抵抗力,削弱了抵抗感染的生物屏障作用,促进了耐药菌株的产生、繁殖和致病。

(3)在感染途径方面,大多数病原体的传播依赖于环境中媒介物的携带和传递,侵入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定植而造成感染。在医院中,外源性微生物传播的方式通常可分为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共同媒介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如内镜检查、活检、导管技术、机械通气以及手术等,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性,污染的物品或者材料直接进入人体组织或者器官也可以引起感染。

3.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频发 1998年深圳妇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2005年安徽宿州眼球事件、2008年西安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2009年天津市蓟县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及2009年广东汕头潮阳剖宫产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事件等,使这些医院不仅停业整顿,相关领导和人员也受到行政处分,同时还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近年来由医院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4.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需要 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是医院永恒的主题和工作目标。尽管现代化的医院具备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医院感染仍然难以杜绝。但通过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美国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研究(SENIC)结果表明,通过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1/3的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例如:最为常见的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医院感染,都与侵入性医疗器械或者侵入性操作有关,通过规范地实施无菌操作技术、保证侵入性医疗器械的灭菌以及限制插管留置时间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5.医疗保险政策提出新要求 随着单病种付费机制的不断完善,将来医疗保险机构有可能拒绝支付医院感染造成的额外费用。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已于2008年明确规定,如果出现以下8类情况将停止支付诊疗费用:插管相关尿路感染、血管插管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纵隔炎)、手术留下异物、空气栓塞、配血不合、压疮以及医院内获得的外伤(骨折、挤压伤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