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形态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形态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

【概述】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发生在各年龄组,在育龄期妇女特别是孕妇婴幼儿最多见。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道,全世界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占血液病医院住院病例的0.93%。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20%,孕妇为40%,儿童可高达50%,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

病因有:①需要量增加伴摄入不足,如得不到及时补充易引起贫血,如成长中的婴幼儿、青少年和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②铁的吸收不良,如胃次全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后、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小肠黏膜病变或小肠功能紊乱、长期嗜浓茶等。③丢失过多。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首先是铁耗竭期,储存铁耗尽;随后出现血清铁蛋白减低,但此时可无贫血;若缺铁进一步加重,储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出现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则导致缺铁性贫血。

【临床特点】

缺铁性贫血发生缓慢,早期可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贫血严重或进展较快者,常见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症状。有些特殊神经系统症状如容易兴奋、激动、烦躁、头痛等在儿童多见。部分儿童出现嗜食泥土、石屑、煤屑、生米等异食癖,缺铁纠正后症状即可消失。也可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燥无光泽,易脱发,指甲变薄、变脆、缺少光泽,重者可有反甲及吞咽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外周血涂片或骨髓涂片中的成熟红细胞胞体小,中心浅染(图11-1)。铁染色阴性。网织红细胞增高。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例降低,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比一般的中幼红细胞略小,边缘不整齐,胞质少,染色偏蓝,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图11-2),表明胞质发育落后于核,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3.骨髓铁染色 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降低

5.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骨髓病变特点】

骨髓活检示增生较活跃,中晚幼红细胞显著增多(图11-3)。铁染色阴性(图11-4)。

图11-1 缺铁性贫血外周血片(Wright染色)

图11-2 缺铁性贫血(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11-3 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大致正常,中、晚幼红细胞显著增多(塑料包埋切片,HGE染色)

图11-4 缺铁性贫血(与图11-3同切片),铁染色(-)(Pler’s蓝染色)

【诊断要点】

1.存在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症状和体征。

2.实验室检查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血红蛋白(Hb)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g/L,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2)血清铁蛋白(SF)<12μg/L。

(3)血清铁(SI)<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g/dl),转铁蛋白饱和度<15%。

(4)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0~+),铁粒幼细胞<15%。

根据上述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分期为:缺铁期(储存铁缺乏),仅有(2)或(4)项;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具备(2)、(3)和(4)项;缺铁性贫血期,具备上述4项。

【注意事项】

1.单有血清铁减低,不能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还须具备铁蛋白减低或骨髓内、外铁减少,才能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2.还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如慢性病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骨髓活检不能独立诊断IDA,结合血象和骨髓活检(增生活跃及铁染色阴性)可符合IDA或诊断增生性贫血。

(王慧君 陈辉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