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血液肿瘤病理诊断模式的发展

血液肿瘤病理诊断模式的发展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而形成了国际统一的或通用的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诊断标准或诊断模式,即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简称“MICM”诊断模式。对传统的单纯细胞形态学诊断血液病模式提出了挑战。这种分型模式是今后肿瘤学尤其是血液肿瘤诊断学的发展方向。

骨穿细胞涂片采用Wright染色进行骨髓细胞分类对血液病做细胞学诊断已有近百年历史了,骨髓细胞化学方法对血液病的准确分类也起了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此两项技术至今仍有实用意义,尤其是髓系血液肿瘤的诊断。1976年的法国、美国和英国(FAB)协作组基于此两项技术制定了急性白血病国际分型方案,即FAB分型,经多次修订并沿用至今仍有实用意义。自从1975年杂交瘤及单克隆技术的问世以来,医学科学家在更准确揭示细胞起源或来源方面不断获得重要进展,为疾病的诊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国际上成立了“MIC”(M:形态学;I:免疫学;C:细胞遗传学)分型协作组并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制订了ALL和AML的MIC分型标准。该分型以形态学为基础,并与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相结合,对于白血病的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94年,WHO开始在修改的欧美淋巴瘤分型方案基础上,制订出“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和遗传学分类”,初步方案(REAL,1994)于1997年公布。经修改完善后,于2001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和遗传学分类》(第3版)正式出版。从而形成了国际统一的或通用的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血液肿瘤)诊断标准或诊断模式,即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molecular)遗传学,简称“MICM”诊断模式。对传统的单纯细胞形态学诊断血液病模式提出了挑战。换言之,如果没有免疫学和遗传学分型,单纯根据骨髓细胞学分类诊断血液病,已远不能满足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形态学已不是单纯的骨穿细胞涂片的形态学,而是在WHO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中包括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化学(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骨髓活检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或免疫表型,包括流式细胞免疫分型和免疫组化分型指标。遗传学包括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这种分型模式是今后肿瘤学尤其是血液肿瘤诊断学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