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孝文化在老龄化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孝文化在老龄化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个社会代际的关系是否和睦,晚辈是否孝顺,是未来中国能否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家族本位属于群体本位,对于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个带有典型群体特征的社会现象而言,传统的孝文化有其独特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
文化在老龄化社会中的积极意义_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影响

(四)孝文化在老龄化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2000年城乡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现在社会越来越关心和重视老年人问题了”,持支持、不清楚、否定三种态度的城市老年人分别为83.8%、10.8%和5.4%;农村老人分别为87.3%、9.1%、3.6%。对于“尊敬老年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持支持、不清楚、否定三种态度的城市老年人分别为50.5%、23.7%和25.8%;农村老人分别为63.1%、22.0%和15%。[16]

从这些数据里我们大致得出:

第一,绝大部分老人(80%以上)对社会关心和重视老年人问题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的人极少。

第二,相比之下,认为“尊敬老年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老人比重虽然都超过了半数,但只有50.5%的城市老人和63.1%的农村老人表示肯定,这说明老年人对于目前年轻人的尊老情况还不太满意。

第三,城市老年人对这两个问题的肯定态度都低于农村老年人。

这三点都说明,现在的老年人对社会敬老养老问题并不十分满意。就年轻人对待老年人的态度而言,也存在一些偏差。一是不少年轻人认为老年人啰嗦、古怪、不可理喻,虽然是代际差异即“代沟”所致,但也反映了年轻人不能站在老年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老年人。二是不少年轻人漠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亲情需求,把老人搁置一边,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享受,使许多老年人哀叹“只有那藤连瓜,没有那瓜连藤”。三是一些年轻人责备和蔑视父母,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父母的无能,缺乏“儿不嫌母丑”的亲情认同意识,这种现象在低收入的贫困家庭中容易出现。四是从年龄上歧视老年人,把老年人视为无用之人,应当靠边站。[17]

从以上老年人对年轻人不很满意以及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态度偏差来看,在目前道德滑坡的情况下,在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上,我国确实还没有形成类似新加坡那样的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风尚。

医治对待老年人问题上的道德滑坡与风尚不正,用什么良药呢?那当然非传统孝文化莫属。传统孝文化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一以贯之,历久不衰,说明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孝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仍有深厚的基础,仍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美。那种厌老弃老、不敬不孝的思想行为在社会上仍然被视为另类,遭到指责和唾弃。借助传统孝文化的深厚基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因势利导,着力不多,而收效颇大,甚至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在一个老年人口众多而年轻人口相对减少的老龄化严重的社会里,老年人的赡养方式肯定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的赡养方式不同,国家、政府、社区、社团组织等必须担当起更多的责任。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缺陷与教训来看,仅靠现代的制度约束和管理机制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上大力倡导关爱和敬孝老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使人人在道德上自律,行为上中正。如果我们每一个年轻人能够站在国家、民族、人民的立场上,既敬孝家庭内的老年人,又能“不独亲其亲”,敬孝整个社会的老年人,形成养老、敬老、爱老的道德风尚,提升养老质量,那么,我们就能够给老龄化社会里亿万老年人营造一个真正夕阳红的社会氛围,使广大老年人有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从中受惠,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青丝变白发,由年轻走向衰老。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8]说的是,赡养老人假如只有物质供养而没有精神情感的投入,那么养活父母同饲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老年人来说,子代的孝顺更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整个社会代际的关系是否和睦,晚辈是否孝顺,是未来中国能否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西文化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是,中国文化属于家庭本位,强调家族价值和利益高于个人价值和利益;西方文化是个体本位,强调个人价值和利益高于一切。家族本位属于群体本位,对于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个带有典型群体特征的社会现象而言,传统的孝文化有其独特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传统孝文化所强调的家庭内部的“亲亲”,如果能够推己及人,移植到整个社会,成为对中华民族全体老年人的敬孝和爱戴,那么,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方面就拥有一个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具优势的伦理道德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