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危机管理与中国周边安全

国际危机管理与中国周边安全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从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角度看,7次不可管理的国际危机管理都表明了所坚持的强硬立场;从涉及行为体数量上看,8次军事危机中,5次是双边危机,呈现中国维护周边安全的重点方向。虽然在16次传统国际危机中只有7次是不可管理的,特别是其中导致战争爆发的4次,这对中国周边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际危机管理与中国周边安全_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

国际危机管理与中国周边安全

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Security of Surrounding China

刘海泉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对周边国家主要采取“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政策。但中国与周边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着领土、领海等争端,而且不时发生一些国际危机,能否正确处理这些危机对维护中国周边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实现中国周边国际危机的管理,为中国赢得战略机遇期,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一、国际危机管理内涵

(一)国际危机定义与类型

国际危机是发生在国际领域的危机事件,一般是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危机。国际危机的基本特点是威胁性、紧迫性、不确定性。

对于国际危机的类型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按照不同的角度存在多种分类。本文将国际危机分为传统国际危机与非传统国际危机。前者涉及对包括领土与政权在内的国家主权威胁。后者涉及对个人和社会安全的威胁,这类国际危机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者。

(二)国际危机管理概念

1.定义与原则

国际危机管理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危机发生、抑制危机升级,以及消除危机后果,其最终实现避免冲突或战争发生的目的。有限目标和保持沟通是国际危机管理中的最基本原则。

国际危机具有可管理性和不可管理性,这主要由危机参与方进入危机之前的意图决定。本文衡量国际危机可管理性与不可管理性的标准是是否导致了战争(94)或冲突。

2.西方国际危机管理战略

西方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存在三种类型。现实主义的国际危机管理战略是权力政治战略,认为国家只有处于较强状态才是安全的。因此在模式方面,其主张采用均势或霸权管理国际危机;在手段方面,其主张实行威慑、有限战争和作为第三方管理危机时的强制性干预。自由主义的国际危机管理战略是制度合作战略,认为国家间由于经济相互依存,可以实现国际合作。因此在模式方面,主张采用集体安全管理国际危机;在手段方面,其主张选择谈判和非强制性干预。建构主义的国际危机管理战略是观念认同战略,认为国家利益是由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因此在模式方面,其主张采用安全共同体管理国际危机;在手段方面,其认为通过学习实现“观念分配”。

总之,西方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各有其合理的成分,在实践中也不乏成功实例,但同时这些战略也存在着种种缺陷。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周边国际危机回顾

(一)应对传统国际危机回顾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冷战结束)

由于中国处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的环境中,所以传统国际危机是发生在中国周边的最主要危机类型,而且发生频率较高(见表1)。

表1

img17

注:资料由作者根据媒体报道收集整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周边经历的传统国际危机有10次,其中3次危机降级或有效控制,属于可管理的国际危机;4次导致战争,3次导致冲突,属于不可管理的国际危机。但从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角度看,7次不可管理的国际危机管理都表明了所坚持的强硬立场;从涉及行为体数量上看,8次军事危机中,5次是双边危机,呈现中国维护周边安全的重点方向。

2.第二阶段(冷战结束后——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周边没有敌国的新环境。但周边的传统国际危机依然存在(见表2),而且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表2

img18

注:资料由作者根据媒体报道收集整理。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周边所经历的传统国际危机有6次,除了朝鲜半岛核危机以外,其余5次都得到有效控制、管理或危机降级,实现国际危机的可管理,与冷战期间高频率发生冲突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涉及行为体数量上看,6次军事危机中只有1次是双边危机,与冷战期间中国传统国际危机双边化相比,表明冷战后多极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国际危机管理复杂化趋势。从处理危机手段上看,中国将外交斡旋作为首要选择,再结合经济、军事等手段综合处理,表明了中国在应对传统国际危机的思维发生变化,即由冷战期间的冲突型战略思维开始被合作型战略思维所取代。

(二)应对非传统国际危机回顾

中国真正开始应对非传统国际危机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亚洲金融危机到现在,中国主要经历过9次非传统国际危机(见表3)。

表3

img19

(续表)

img20

注:资料由作者根据媒体报道收集整理。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国周边的非传统国际危机具有以下特点:(1)涉及范围很广,包含了经济危机、流行病、食品安全、难民人道主义以及周边渔业纠纷;(2)人本主义,中国在这两年与周边国家渔业纠纷中都强调相关国家保障中国渔民的安全和权利;(3)合作要求增强。

三、国际危机管理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一)传统国际危机管理对中国周边安全影响

传统国际危机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周边安全。以下就可管理的传统国际危机与不可管理的传统国际危机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1.可管理的传统国际危机

中国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所面对的23次传统国际危机中,15次都得到了有效管理或危机降级,这其中有5次涉及“台海”局势,2次涉及少数民族分裂势力,1次涉及“和平演变”,3次涉及双边争端。这些危机的化解为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这种可管理性就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周边安全,因为某些可管理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危机,仅缓解了一时的压力,这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处理传统国际危机的稳定机制。

2.不可管理的传统国际危机

按照前文的标准,不可管理指的是在处理传统国际危机时最终导致了战争或冲突的爆发。虽然在16次传统国际危机中只有7次是不可管理的,特别是其中导致战争爆发的4次,这对中国周边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种危机管理也并不意味着失败,至少从周边安全的角度来说,中美朝鲜战场较量、中苏珍宝岛冲突一定程度上还是维护了中国周边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非传统国际危机

从前文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面对并处理了一系列非传统国际危机,虽然应对时间不长,但是都实现了有效管理,这对维护冷战后中国周边安全起到相当积极的影响。通过合作共同面对这些危机,促使周边国际舆论逐渐由“中国威胁论”转为“中国机遇论”,中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压力得到缓解。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探索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亚洲式”处理方式,发展有本区域特点的对话与协作方式。中国的努力使东亚地区“对话安全”、“协商安全”、“默契式安全”的概念逐渐流行,它们与东盟国家及相关国家处理非传统安全的思路和实践密切相关,也有别于欧洲国家“契约式安全”、“机制化安全”、“法理性安全”。(95)但我们还应看到,只有在应对非传统国际危机上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才能进一步减轻各类非传统国际危机带来的风险,有利于维护中国周边安全。

四、结 论

为了创造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服务,赢得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具体而言中国未来周边的国际危机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利益原则的导向性与合作意识。中国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经常以价值原则为导向。这就会给谈判和合作造成障碍以及给未来留下一些尾巴。而危机管理需要当事国的双方协调从而产生政府间合作。

第二,发挥舆论动员的正面作用。在国际危机管理中,中国一般都会把舆论当作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以动员利用。但我们需要防范舆论的两面性,避免对国际危机管理形成干扰,甚至会引发出新的危机。

第三,武力的恰当使用。当代国际危机管理中,武力仍然是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不使用武力,但是不能没有足够自保的武力。

(作者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