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元谋凉山彝族文化考察感悟

元谋凉山彝族文化考察感悟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感悟之一凉山的弹弓说到凉山,很多人会很快想到著名的四川大小凉山及彝族。有人说,元谋凉山主要是因为四川大凉山彝族先祖迁徙到元谋县城东边雷应山后才得以改名和出名的。元谋凉山主要居住着彝族、傈僳族、苗族与汉族4个民族,人口较少,至今总共才4 09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96%。凉山彝家人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依恋与特殊而深厚的感情。
元谋凉山彝族文化考察感悟_七彩云南 印象边疆:云南民族文化考察研究

感悟之一

凉山的弹弓

说到凉山,很多人会很快想到著名的四川大小凉山及彝族。其实,在咱们中国,地名跟人名一样,同名的也不少。比如: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就有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1]和四川稻城县香格里拉乡。叫凉山的则更多了,就凉山乡就有云南楚雄州元谋县凉山乡、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凉山乡和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凉山乡。至于同样村名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有人说,元谋凉山主要是因为四川大凉山彝族先祖迁徙到元谋县城东边雷应山后才得以改名和出名的。

提起弹弓,很多人,特别是农村长大的,都不陌生。每当看到它,也都会想起自己儿时种种酸酸甜甜的往事。据说弹弓是我们过去人类世界中几乎所有种族和民族都曾使用过的一种工具,也几乎是我们每个乡村男人都曾玩过的家伙。其实,弹弓的原理与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弹射力来进行发射,只是弹弓用的是弹丸,而弓箭用的是箭。

人的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特别是孩提时代。小时候,好像从来没人专门教我们如何制作弹弓,但看了别人的弹弓后我们便会随心所欲地做一把。找不到合适的小树杈,便会去找来硬一点的铁丝弯曲而成。不过,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现在商店有各种精美的弹弓出售,花花绿绿,有木制的,有铁做的,还有塑料造的。小时候,弹弓曾是我们小孩子最心爱的玩具,一般会随身携带,就是上学了,书包里也会有它的身影。晚上睡觉,会偷偷地把它藏在枕头下,或者放在最隐蔽的裤兜里。

站定、眯眼、抬手、拉弓……“叽啊”一声,麻雀或燕子被击中了。站定、眯眼、抬手、拉弓……“汪汪”一声,小狗被击得提着一条小腿逃跑了。站定、眯眼、抬手、拉弓……“叭嗒”一声,鸟窝被打破了,鸟蛋也摔坏了。站定、眯眼、抬手、拉弓……在老家,小时候,弹弓主要是用来打鸟玩的,有时也拿来瞄树干或电线杆练眼法比赛,或者击打水中的鱼儿。对于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来说,弹弓不仅仅是一种好玩具,往往也是搞破坏和惹是生非的东西。要么直接射击自己讨厌的人,要么拿来报复“仇人”,譬如射击他们家的小猫小狗,或者他们房屋上的青瓦,或者他们园中的大白菜和桃子……长大了,弹弓渐渐地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圈子和视线。

在元谋县凉山乡,几乎家家户户有弹弓,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一天到晚都会用上它。凉山的弹弓在取材及造型上跟其他地方的没什么两样,一般也都是采用天然生成的小树杈配上橡皮筋和弹弓兜制作而成。只是在功能方面好像有点与众不同。这种普及程度、使用频率及特别用途,不仅勾起了我对儿时种种欢喜而好笑的往事的回忆,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与创作冲动。

在元谋凉山,家家户户都养狗,有的还养了好几条。到喜欢独占山头的冷水箐村彝家人家中做客还好点,要是到了房屋连片的像把世者村彝人家那可就麻烦了,大狗小狗都会狂吠不止。一旦遇到像我这种外来陌生人,会前后左右四面围攻。要是不小心被一只狗“吻”着了,其他的狗绝不示弱,也会在你身上留下极为恐怖的痕迹及永久而伤心的深刻记忆。如何避免这种不幸呢?用木棒、石头不是很可靠吗?万万没想到,凉山彝族朋友告诉我,用弹弓比木棒和石头更有效,更能化险为夷,甚至有时做个打弹弓的姿势,也可以吓退所有的“恶狗帮”或者“凶狗队”。难怪在凉山连大人都会随身携带弹弓,原来它是用来防狗咬的最佳武器。凉山人养狗主要是用来看家和夜里壮胆的,不像我们老家那样主要是为了冬季杀了去整狗肉火锅吃。在这种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凉山的狗也就从小形成了一种特别害怕弹弓的条件反射。

众所周知,元谋盆地属燥热河谷区,气候干燥炎热,光热资源充足,是种植亚热带作物的好地方,现在元谋无公害蔬菜举世闻名。元谋凉山虽然在元谋县城的东边,离县城也很近,但平均海拔高达1 800多米,山高坡陡。尽管有的地方森林破坏得相当严重,但山上的树木还是很多,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元谋凉山主要居住着彝族、傈僳族、苗族与汉族4个民族,人口较少,至今总共才4 09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96%。凉山人主要将土豆、大麦、青豆等作为主食和菜。凉山彝族人特别喜欢放牧,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上一两头黄牛,主要是为了耕种山地;养上一两匹马和骡子,主要是为了运输方便;养上几头土猪,主要是为了杀年猪或者其他特殊场合用;养上数十只黑山羊和小绵羊,不仅为了诸如红白喜事和过节等场合用,还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为了好去县城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大米或者其他生活生产用品。

在别的地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单独的牛群、羊群或者马群,但很难见到像元谋凉山彝族人家这样把马、骡子、羊、牛、猪等组成一支地地道道不大不小的“多国部队”的情况。早上浩浩荡荡地赶出院子进深山,傍晚再浩浩荡荡地赶回家分屋而居,并且相安无事,显得十分和谐。凉山的猪肉、牛肉、羊肉虽然鲜美而有营养,但是,放养猪、牛、羊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苦差事。每当听到彝家牧羊人的吆喝声,我们便可知道凉山人家的“联合纵队”马上要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彝族人家指挥这支“杂牌军”既不用枪支,也不用鞭子;既不用棍棒,也不用绳子,而是用那小小的弹弓。猪儿不听话时,主人会用弹弓击打那些调皮分子;当羊儿不知去向时,主人会用弹弓射击它给它指示前进的方向;马儿走得太快时,主人会用弹弓弹打它示意慢点……看着彝家老人或者妇女就这样井然有序地放牧着这支特别的“联合纵队”,让人真的好想尝尝用弹弓放牧的滋味。没想到这小小的弹弓居然会成为凉山彝家人“联合纵队”总司令的常规武器,“畜类纵队”总指挥的法宝。也万万没想到弹弓居然在彝家人一年到头的所有收获与希望所在的“联合纵队”中起着那样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凉山生活了这么久,我从未见过他们用弹弓来打鸟,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凉山彝族人十分热爱自然和小生命,舍不得伤害那些小东西。

由于预防狗咬和放羊的需要,弹弓成了凉山人的一种生活与生产必需品,也成了凉山一道和谐而亮丽的风景。凉山彝家人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依恋与特殊而深厚的感情。

到凉山挂职搞新农村建设后,冷水箐村支部老书记特地为我做了一幅弹弓,我十分感激并且爱不释手。每当抚摸它时,不仅会想起童年的种种欢乐和美好趣事,而且让我时刻都感觉到在凉山彝族村寨生活是多么新鲜,多么亲切,也是多么开心。

感悟之二

参禅悟道活佛寺

也许是因为在中华五岳的南岳衡山附近长大的缘故,也许是喜欢看风水的原因,或许是受“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好话佛说尽”的诱惑,不知何时起,我特别喜欢去寺庙看看走走,尽管叫不出那些菩萨的名字来。也因此,这些年来,走南闯北,看过不少名胜古迹,东游西览过不少佛教寺庙,还在拥有世界最大最高露天弥勒大佛的红河弥勒寺留宿考察过较长的时间。

到一个新地方,我都习惯性地喜欢去瞧瞧当地名胜。碰到寺庙,更喜欢去参点禅,悟点道。得知能到具有“东方人类的故乡”“中国冬早蔬菜之乡”之称的元谋县工作后,首先便兴致勃勃地去看当地著名的土林。那儿的风景的的确确比较独特,感叹那儿自然的神奇之余,也倍觉我们人类之悲哀——土林不就是人们破坏环境,水土严重流失的结果吗?

还未到凉山,一位十分年轻的彝族副乡长在元谋县城就热情洋溢地给我们详详细细地介绍了凉山的风土人情。秀丽的海底水库,传奇的阿鲁举热,历史悠久的活佛寺,迷人的彝族风情园,都被他说得有声有色。听到有寺庙,我内心生喜,以后上山工作烦恼之时,可以去寺庙走一走、看一看,去寺庙参参禅、悟悟道。

据说,元谋雷应山面积80余平方公里,山岭层峦叠嶂,高低错落有致。过去,雷应山有“住雄山,西来岭,香山寺,应身佛,碧岩泉,山前柏,灵髻峰,南山塔”八景之说。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在雷应山山腰建成香山寺。如今,寺侧井中,有泉水数眼,终年不涸,清澈甘美,人称碧岩泉。清康熙年间,曾有诗赞碧岩泉:“雷应山前处处泉,白云堆里水涓涓;清漪流向人间去,洗却烦嚣不用钱。”沧海桑田,雷应山经过地震、风暴、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等袭击及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景致景况难以跟过去相比,活佛寺背后的法林寺也几乎只存残壁断墙。也许美一旦被发现,便容易招来种种伤害。

据说,崇祯年间,元谋牛街有一阮姓女子,自幼不食油荤,一日入雷应山坐化,被人称为活佛,香山寺也自此改叫活佛寺。寺内有活佛塑像,传说是阮氏金身,人称应身佛,据说1958年被多事之人毁掉。这大概就是活佛寺的来历吧!还据山中待考证的碑文记载,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曾住“水凉草茂,竹木莽莽”的雷应山7天。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活佛寺背后的灵髻峰为雷应山主峰,山形似发髻,故称灵髻峰。登灵髻峰远眺,元谋县城尽收眼底,一览无余:那军用飞机场就像一条绿毛巾置于盆底,那黑夜的街灯就像一条舞动的火龙。向南可鸟瞰楚雄禄丰,向西可遥望丽江华坪,向北可笑见四川大凉山。此时此刻,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诗语)的感慨极易油然而至;那种“极目楚天舒”(毛泽东诗语)的感触真让人陶醉。

走出活佛寺,我突发奇想。元谋,为什么叫元谋?朋友告诉我:“元谋系傣语。‘元’意为‘飞跃’‘交配’,‘谋’意为马,即骏马之意。‘汉时居民以家马牧于山下,而元马之神自河出与之交产骏驹,居民神之。遂其为之立祠。’此地‘灵泽所钟,常产好马,故命地为马’。县城北有元马河。元谋与元马意同。”凉山,为什么叫凉山?我又好奇地问一朋友。朋友解释说:“大概一是因为这里的彝族是从四川大凉山迁徙而来,二是因为山海拔高和树多比较凉爽吧。”那寺庙,为什么叫活佛寺?朋友又说:“还不因为有活着的佛呗。”人世间,凡事凡物都有其来龙去脉,只是有的我们了解,有的我们不太清楚而已。有时我觉得自己真好笑,有必要什么都要知道其来历吗?!

后来查资料得知,中国取名活佛寺的寺庙还不少,有名的要数云南姚安活佛寺与河南信阳活佛寺。这就像中国人名与地名一样,同名的不计其数。或许是汉字太少不够取名用?或许是人们喜欢争抢那几个吉祥如意的字眼?或许是我们人类的取名方式存在易重名的漏洞?

楚雄州姚安县城北10公里的光禄山也有个活佛寺。那个活佛寺不仅是姚安境内建筑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建筑群,也是历史积淀最厚,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瑰宝,还是云南境内规模较大、保留较完整的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它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宫殿式建筑群格局,除正殿外,有两厢、两耳、四轩、钟鼓楼及回廊等大小118个房间。大雄宝殿内有精雕彩绘的佛龛、三世佛盘座的莲花宝座像、“东亚大雄”四个大字为克勤郡王亲笔所书,大雄宝殿正面均为雕有云朵、莲花的汉白玉围栏。在明人初期宗风大盛时,寺内名僧师徒达700余人,是当时川、滇、缅甸乃至印度范围内的一大佛教圣地。寺内外景色优美,古木参天。该寺始建于后唐天佑年间(904—907年),据寺碑所记,该寺“因神僧出现,从方外以寻来,夜半辞行将天王而引去,由斯灵迹之显,然遂称其刹为活佛寺”。

河南省信阳市著名风景区,历史悠久的鸡公山顶峰也有个寺庙叫活佛寺,该活佛寺位于鸡公山上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舞厅的南边。1932年为英国富商潘尔思的西餐厨师甲寿赖所建,寺内因供奉济公活佛,故称活佛寺。活佛寺因久无僧居,风雨剥蚀,于1960年自然倒塌,今有山民集资修复。寺前一雌一雄两株银杏树,历风经雨50余年,挺立庙门,煞是壮观。2000年后释心如大师重建活佛寺,寺现有观音殿等四座大殿,无比庄严。据信阳的老同学介绍说,因旅游业发展需要,现在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和保护。

据说,凉山活佛寺始建于1638年,过去历朝历代香火都很旺,寺内古树参天,庙宇宏伟,正殿前有明代植下的金桂一株,附近有入定石、治瘿泉等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是寺内有神秘的活佛老母身世的传说,更使其具有神奇而古老的宗教历史文化传奇。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人问”?还是“人走茶凉”?人如此,寺庙也如此吗?离县城很近很近,才半个小时的车程的凉山活佛寺如今可就没有姚安与信阳活佛寺那样幸运了,比较冷清。

元谋“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迹十分丰富,有云南“三林”之一的土林奇观、日灿金沙、虎跳滩、西河筏舟的龙川江、红军长征渡、丝绸之路、滇川必经之地姜驿古驿道、姜驿恐龙化石、苴林中山寺、羊街青龙寺等,现在还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大菜园、大果园、大花园”等一批自然景点和景观,这些都将会随着元谋旅游业的日益发展,随着人们对文化的日益青睐,得到很好的发展,会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好去处。

遥望山底坝子县城的高楼,想想我们在物质丰富时代的精神贫穷,想想经济繁华之后对文化与自然生态的渴求。我们相信伴随着凉山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硕果及民族文化的保护,凉山活佛寺也定将随着元谋旅游业的发展而重新魅力四射,光彩照人。到时候,“凉山不凉,活佛会活”。

感悟之三

火塘边的彝酒

地球上,特别是高寒山区,人们与火塘几乎有着生死之交似的特殊感情。火塘不仅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伙伴,而且是火塘文化相当重要的组成要素。不同地区与民族文化往往会形成各地区和各民族独特的火塘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特别多,有25个世居的,其中还有15个特有的。或许因此,云南的火塘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火塘文化,不仅十分丰富多彩,而且相当独具一格,如丽江纳西族、迪庆藏族、临沧佤族、楚雄彝族等地的火塘文化早已闻名遐迩。

以前虽然听说和考察过诸如佤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的火塘与酒文化,但体验最久最多的还是在元谋凉山彝族人家。

火塘是人们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特定生活环境下的发明创造,是高寒山区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具有比较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一来它是简易厨房餐厅。火塘是人们天天煮东西与吃饭的地方,火塘内可烧洋芋、烧牛肉、煮饭烹饪等,是实实在在的厨房和简简单单的餐厅。

二来它是欢乐待客室。亲朋好友来了,在火塘边敬敬酒、喝喝茶,聊聊天,说说笑话,其乐融融。

三来它是天然娱乐室。据说特别是在过去那些没有广播可听、没有电视可看的年代,还在用松油马灯和煤油灯照亮的寒冷、寂寞的漫长冬夜,彝人乡亲们都是守着温温热热的火塘度过的。悠悠岁月里,每晚每夜,彝族男人们会在火塘边海阔天空地吹龙门阵,巴嗒巴嗒地抽叶子烟。现在彝家亲戚朋友也还会像过去那样欢集一堂,“觥筹交错”、猜令划拳,或齐唱或对歌,兴致高时,也还会时不时地跳起有些失传的火塘舞来。

四来它是舒适休息处。每次劳作后,全家人或全族人围坐火塘四周叙叙旧,彝家女人们则会映着火光一边休息一边干点纳鞋底、缝鞋垫、补补衣服的事儿。这不仅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感情与凝聚力,人们还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此时此刻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爹亲娘亲,还不如火亲”的感觉,那种对火的依恋不言而喻。

五来它是家族会议室。家里或家族遇有重大事件或者重要活动,家庭或家族成员会聚集火塘边,共商家事。

六来它是百姓宗教场所。百姓家里需要节庆日祭祖、安放灵牌、生病驱鬼等都会选择在火塘边来完成。

七来它是民间婚姻宝地。女大当嫁,男大当婚,男女青年除了在外谈情说爱,在家一般是在火塘边谈婚论嫁和举办婚礼仪程。

八来是亡者灵堂和亡魂栖息地。亲友们来吊唁死者一般是在火塘边进行,火化后的亡魂被召回附于火塘附近的“玛都”(彝族语,跟汉族灵牌灵位相似)上。

九来是启蒙教室。彝族孩子头脑中那些“水火不留情”“要珍爱火,但不要把火玩”“火怕造,人怕闹”“烧火要空心,做人要实心”等思想观念大多都是在火塘边得以继承和强化的。

总而言之,火塘是全家的活动中心,不仅可以在那吃喝玩乐,而且可以在那料理家事;不仅可以在那驱寒暖暖身,而且可以在那联络感情暖暖心。由它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观念相当丰富多彩,不愧是彝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之一。

由于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每当夜幕降临后,人们会围着火塘或取暖用餐,或休息娱乐,最多的还是喝酒。听毕摩世家出身的凉山冷水箐村委会主任介绍说,彝族酒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故事很多。也大抵因此,彝族酒在凉山地区具有特别的民俗意义和社会功用。

一来彝酒具有粘合剂作用。过去家支、村落受到外敌威胁,彝人会以酒明誓或者戮滴鸡血增加其严肃性,村寨成员通过饮血酒维系共同信念、共同愿望,形成全村寨共同的力量,以达到共同的目的。这时酒会把他们团结凝聚为一体,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二来彝酒具有安神剂功能。如当凉山彝族闻悉亲友父母去世,会打酒去安慰。进屋后,在火塘边以酒敬献死者亲属和劝安问慰,劝慰早日节哀,安度来日。

三来彝酒具有催化剂效果。当某男相中某女,而女家人反对时,小伙就时常背酒去软化岳父岳母、兄弟姐妹,使之受感化,从而松口,降低要求。

四来它可以起到调和剂功效。或化敌为友,或者有求于人时,可以酒开道。家支与家族之间或者内部、村寨人与人之间生活生产中因观念差异或利益矛盾产生纠纷时,一方主动负“酒”请罪,多数会和解或得到对方宽恕,一方通过中间调解人在火塘边举杯敬酒,矛盾纠纷也会很快化解。遇困难时,打酒给本家族的人喝,兄弟姐妹定当慷慨解囊,全力相助。过去计划生育工作较难,下乡进村的乡村干部携酒前往,共同饮酒,与其唱歌对调,待其酒兴已发,兴致极高时,问题立即迎刃而解。

总之,彝酒渗透于凉山村寨和社会每一个角落,不但起着人们意想不到的社会作用,而且表现出多彩多姿的彝族风情与风俗。

常常地,围坐在温暖如春、温情四溢的彝家火塘边,举杯畅饮香甜如蜜、后劲十足的彝家酒,城市的种种喧嚣与烦恼会随火而化,也因酒而融。但每当想到凉山半山腰以下的光山秃顶和凉山山腰以上日益被破坏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我是多么希望我们彝族同胞能够更好地发扬彝人先祖们爱树护林的优秀传统,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凉山,好让千年不息的火塘与火塘文化得以传承。每当看到彝人醉酒厉害时,我又是多么希望我们彝族同胞能够与时俱进,移风易俗,预防和减少因酒而产生的各种肝病、胃病等,争做健康长寿的彝族人。

感悟之四

与村官蚁居的日子

这些年,城市蜗居、蚁居现象被炒得沸沸扬扬。然而,农村蜗居、蚁居问题好像是十分正常的,没有媒体关注,也似乎乡下人就该是苦命的人。

大概是命运的安排吧,我有机会在元谋县凉山乡挂职搞新农村建设,也让我有条件体验一下贫困山区蜗居、蚁居生活。

冷水箐村民委员会

冷水箐村委会,在凉山山尖陡丫口处,离凉山乡政府所在地还有18公里崎岖的山路,加之村里严重缺水,这样,我们办公地点主要设在地处凉山半山腰的乡政府。住宿也只能与乡里三个大学生村官蚁居在乡政府会议室旁的一间20来平方的小房子里。

我们蚁居的房间安放着四张不到一米宽的破木床,只要人一碰到床,床便会吱嘎、吱嘎不停地叫,还有三张办公桌,一张堆放着我们的文件表册,一张摆放着我们的牙膏牙刷、口杯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张安置着一台10余年的老熊猫二手彩电。

凉山乡是彝族人口占主体的高寒山区乡镇,老百姓生活极为不方便,也极为贫困,全乡的交通、水利等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十分简陋,而且相当滞后。整个乡政府,只有党委书记与乡长才各有兼住宿及办公的二室一厅小套间,其他副职领导也都只能共用一间办公室。普通工作人员能有一间几平方米且能安置一张小床与一张办公桌的空间就已经十分幸运了,至于年轻而又刚参加工作或者外来挂职挂点的人员都只能想办法蚁居一室。原来也挺羡慕公务员生活的我,从此心凉半截。

中国,尤其是西部山区,不知还有多少乡村基层普通公务员也是这样蜗居地工作着?蚁居地生活着?于此,我常想起中学时代所学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有时想:它为什么这么出名和感人?是不是因为自古以来住所问题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说实话,起初真有点不适应。人成年了,大概变得越来越“虚伪”了,也许是安全需要的心理,总想拥有一个独立的栖身空间作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地方。再说,在这蚁居的时空里,人不仅肉体要暴露无遗,有时连人的思想言行也都要受到种种限制。不过还好,久了,我们几个混熟了,也就慢慢地变得亲近、亲切多了。

凉山乡从2009年开始招了第一批四个大学生村官。把世者村村官比较自信但单瘦,大水井村村官个子比较高但也不胖,那迪村村官比较胖还十分乐观,冷水箐村村官个头不高但十分可爱。其中,把世者村村官因村委会离乡政府只几百米,而且家就在山脚下,所以没有跟我们蚁居在一起。这几个大学生村官都是农村出身的,家境相对而言都不是十分宽裕,也都十分淳朴与善良。不知何时起,我们养成了一起看如“三国”的历史剧、足球赛,一起玩游戏,一起办公整材料,一起去食堂就餐,一起散步的习惯。可能是条件逼出来的原因,也许是蚁居从众心理的结果,原本不太喜欢玩游戏和看足球的我也渐渐地被同化了。只是我出于习惯,常抽空看点专业书籍。

早上,三个大学生村官,喜欢睡到八点起床再上班,而我多少年来就习惯了六点半起床,所以,我经常早早地一边用电饭煲熬粥,一边到外边会议室看点书报。白天,我们不仅要蚁居式地食宿在这间小房子里,而且还得蜗居在这间小屋里办公,如造花名册、写材料、整理资料等。

蚁居在乡政府,有苦也有乐。有时海阔天空地神侃外面的世界,有时谈论村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有时也说说笑话无聊的人,有时也谈谈女人与美色……似乎所有的工作烦恼、生活烦忧都被这样蜗居或者蚁居掉了。当然,我们并非神仙,也偶尔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发发牢骚、骂骂娘。

我和张云都挂点在冷水箐村委会,有事的时候,我们俩又得蜗居或者蚁居在村委会。村委会虽然有国家资助建设的一层矮矮的办公楼,但房子不多,除了一间大一点能容纳40来人开会的会议室外,还有一间小小的厨房和五间小小的单间。其中,这五小间,中间一间作村支书和村长办公室用,有两间安放着六张床,有两间堆放着杂七杂八的东西。每当村里有要事要办时,如村委会“两委”换届选举,党员组织生活、创先争优等活动,村里特色经济示范点建设会议,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费收取,林权改革,人口普查,农村低保户评定,等等,我们就得与老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副主任及其他乡村工作人员临时性地蚁居在这两间村委会小房里。有时要是碰上晚上走村串户办事,就得临时性蚁居在村民家中。

村委会蚁居的日子更不能与乡政府相比了,无电视、无手机信号,还严重缺水。吃顿饭,或大伙集体整,或去附近有水的村民家吃。不过,虽然工作烦琐而艰辛,但我们好像都忘乎所以了,不时地开开玩笑,似乎人就天生具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和需求。

在凉山蚁居的日子里,不论是在乡上,还是在村里,不论是看日出,还是听雨声,生活毫无疑问是艰苦的,工作虽然有点苦,但还是感觉很快乐,因为我们做的、想的都是为了生活在贫困山区的民族同胞。想到能为他们脱贫致富多做点实际工作,心里也就踏实多了,安心多了。在这蚁居的日子里,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吵过架,连脸都没红过。对比在城里那年头到年尾都见不到邻里,很难找到促膝谈心的朋友与机会,我对这蚁居的生活,还是很习惯,也很满意,很喜欢,也很怀念。大抵就是那样痛苦并欢乐着,大概就是那么简单而充实着,或许就是那样平凡而不平庸着。

感悟之五

凉山不凉,冷水不冷

元谋是燥热河谷地区,气候干燥炎热,与墨江、元江并称为云南“三大火炉”之地。冬天不冷,夏天却闷热得很。凉山就在元谋县城不远处,属于高寒山区。山上,冬天很冷,尤其是下午和夜里起风时。不过,夏天却一点都不热,很凉爽,让人感觉很舒服。冷水箐村是面朝武定县,背靠凉山乡政府与元谋县县城,在凉山山尖上,冬天北边刮来的寒风不时地袭击着各个山谷,尤其是晚上,寒气逼人。还好,在夏天,白天的风儿会让人感到一丝丝凉意。难怪几个电能公司会争相投资数亿元来开发山上的风能。那高高的、大大的、白白的“风叶”成了凉山乡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了冷水箐村一个特别显眼的标志。

凉山,一年四季天气很凉,冷水箐,也是一年四季天气都很冷,然而,那浓浓的彝乡情,那点点滴滴的彝人关怀,暖和着我们的心,不仅让我们天天感到“凉山不凉,冷水不冷”,而且也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年初,因组织安排,我被派驻凉山冷水箐村挂职扶贫。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文化差异也大,生活难免诸多不便,但这里的彝族同胞却十分地善良淳朴,平时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生活方面的关照。

乡政府职工住房十分吃紧,很多干部都是合住在一起,并且不得不将小房间既当睡房又当办公室用。本来上级要求我们到村委会吃住,但是由于百年不遇的干旱使得这一纪律无法落实。驻在乡政府的冷水箐村大学生村官特地空出一张床让我与他们几个村官一起蚁居在一处,总算在凉山有了个栖身之所。虽然有点拥挤,但无拘无束的玩笑又让我们彼此间更加亲密,欢歌笑语不时地充满着那间狭小而又陈旧的房间。

凉山乡是一个既没有农贸市场,又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的贫困民族乡镇,更没有什么彩票站、歌舞厅、网吧之类的东西,买菜取钱等都得下山到近20公里的坝区县城去办理。但它让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那远眺县城坝子的别样景色让人心胸开阔,那满眼满山绿色让人心平气和,那清新的空气让人倍觉舒服。那不得不单纯的人际关系更让人生活得率真和温馨,那蚁居式狗窝般的睡房让我们几个人早已忘记烦恼,那党政办公室成了我们温暖的家,学习、办公、开会、娱乐等统统都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进行,人的不少奢望似乎都被压缩和埋没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的的确确拉近了许多许多。

往年村上的事儿不太多,但今年却有点不同。三年一届的村委会“两委”换届选举,百年不遇的西南抗旱救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创先争优,新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大病保险收缴等,就足以让我们乡村基层干部忙得不可开交。冷水箐村是个纯彝族村寨,虽然经济水平较低,但民风相当淳朴。可能由于我是新来的挂职人员,所以,他们个个都会特别关照我,在工作安排上都只是吩咐些轻松的任务和事情,苦差事全都留给他们自己。生活上更是体贴入微,好吃的都会拿来给我尝尝,山里长出的土特产都会留给我一份。乡党委书记怕我吃不惯土豆与苞谷饭,还特地送来大米;怕我山路走不习惯,还经常派车带我去调研彝族文化,去考察凉山风情。晚上我们常常围着火塘边,或举杯干酒,或唱歌开心,或聊天取笑,其乐也融融。

在这高寒山区民族村寨,每每起风就会让人感觉寒冷入骨,但每每想起村民的善良淳朴和热情好客,想起乡村领导与同事们的点滴关怀,心中感激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便会发自心底怀念这一年别样充实的挂职日子,别样鲜活的彝山扶贫生活,别样温暖的下乡锻炼岁月。

感悟之六

冷水箐看日出

在冷水箐挂职的日子,有工作任务时还算比较充实,没什么事儿,有时很容易感到无聊,尤其是在早晨。不过,起床欣赏风景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元谋凉山彝族喜欢分山头而居,他们都分布在村委会附近或者对面的大大小小的山谷里。由于冷水箐生态环境保护得相当完好,许多彝家人的士掌房都掩映在树林中或者山谷里,只有近边几户房子能显露在我们的眼里。

冷水箐村委会坐西朝东,面对朝阳和武定县,背靠凉山山尖与元谋县城,是一个纯彝族村寨。天气不好时,有时满天乌云密布,有时密雾锁山。不过,晴天还是很能饱人眼福,也很能取悦人心。不知名的小虫子常常不愁辛苦也漫无目的地在山谷中叫闹着,使那寂静吓人的山谷中的绿色显得格外生机盎然。如果心情稍差点,放眼望去还是挺让人畏惧的,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虫子的喧嚷更会增加这些山谷的寂静,令人产生莫名恐惧。如果心情好,要么会忘乎所以,要么会觉得这也是另一番彝山景致。

在冷水箐,太阳似乎不是从海平线上跳出升起,有时是像从远山背后爬上来的,像帅哥从美女迷人胸脯上爬起来似的;有时是在云雾中挣扎出来的,像海豚戏水一般。一般地,日出前,云常常从北往南,像凉山山上由羊、牛、马、猪、狗等组成的“联合纵队”一样向前流动着。首先,会像一条长长的黑色围巾,然后会被清晨阳光明媚地撕裂成几条黑色的飘带。随后,有的被染成白色,有的被染成淡红色,有的被染成金黄色……渐渐地,太阳跑出了一个山谷,又爬上了另一个山峰,云渐渐散去,雾也渐渐消逝。此时,明媚的阳光会毫不犹豫地透过门窗喷洒在我们那简陋的床上,高寒山区那清晨特别的凉意也随之慢慢褪去,让人倍感太阳的暖意与善良,人的心情也会随这清晨的温暖而倍觉舒适。当太阳升到远山上大约丈把高后,远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近处的山谷也会逐渐尽现眼底,如少女出浴一样让人浮想联翩。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山谷里尽情地欢呼着,似乎在竞相觅食,也似乎像有情男女一样在嬉戏,也好像在催促人们快点开门纳吉。我们不时地换角度,不停地换地点,抓紧时机拍摄一些平时在城里和别处根本见不到的日出美景。看着这迷人而又清静的冷水箐山谷,看着那清秀而又温暖的日出,城市里的喧嚣,机关单位的烦忧,早已统统被那缕早上的迷人阳光驱散,被那冰冷的山涧小溪冲走洗净,也早已被那色彩斑斓的彩云驮走。

我们挂职的时间虽然有一年,但还是感觉十分有限,也十分短暂,所以特别珍惜在这里看风景,特别是看日出的时光。

在冷水箐,一年四季,日出景色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春天,泥土气息要浓厚一些;夏天,远山与深谷墨绿要刺眼一些;秋天,那绿油油山头上的点点金色会来浸染人的心灵;冬天,那寒意会令人倍感太阳的温和与伟大。我们尽情地欣赏这春夏秋冬的冷水箐日出,也努力珍惜这彝山的别样岁月。

在这时,我们常常有些感悟。乌云本身并不因其黑暗而反动,日出也并非因其光亮而充满希望与吉祥。一切都是人的心境与思想在作怪罢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这再平凡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里,我们学会了在这原始而淳朴的自然风光中看历史谈历史,也学会了在这天然绿肥红瘦的高寒山上,回味一些好笑的物化或拟人的文学作品。

不管未来会怎样,也不管明天会在哪里,我们都会时常惦记这冷水箐高寒山上的日出景色,它是那样天然淳朴,那样妖娆妩媚,那样赏心悦目。

【注释】

[1]2014年12月16日,香格里拉撤县改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