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真寺建筑概述

清真寺建筑概述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邦克楼遂成为清真寺建筑群的一部分被传承下来。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清真寺建筑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并依据地理、气候、建筑材料来源及建筑技术等因素,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布局和式样。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后,清真寺建筑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中国清真寺建筑特有的结构体系和艺术风貌。清末以后清真寺建筑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工程质量与艺术水平也明显下降。
清真寺建筑概述_贵州回族建筑艺术研究

清真寺,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基德”,意为“叩拜的场所”。清真寺作为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中心,具有多种功能。

“清真”一词来自古汉语,本意是指人格、道德或气质纯洁质朴。如《世说新语》:“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也用于指诗歌创作自然质朴纯洁,摒弃雕琢。如李白《古风》:“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而陆游《园中赏梅》:“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则以此赞美梅花的高洁幽雅之意。后来回族穆斯林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崇尚清洁的教义,多选用“清真”、“清净”一类词译称伊斯兰教或礼拜寺。

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的场所,穆斯林每个星期五(主麻日)的聚礼和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的两次会礼,均需在清真寺举行;清真寺是阿訇宣讲教义和宗教常识的讲坛;清真寺是举办经堂教育的教育机构;清真寺又是为穆斯林群众主办婚丧嫁娶等事务的服务中心。在历史上,清真寺还起到过动员、组织穆斯林反压迫、反侵略指挥部的作用。正因为清真寺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建设清真寺向来是回族社区的一件大事,历来受到重视。在回族聚居地,凡有条件者,均建立有清真寺。威宁《下坝马家谱·序谱总法约录》说:“清真之教为拜主赞圣之地也,是故名区胜地固时功趋跄对越之诚,即僻壤穷乡记忘恭敬笃信之意,允吾教所托处之区,彼清真寺又焉容少哉。”[1]

一、清真寺的创建和发展

伊斯兰教初传时期,穆斯林在礼拜时只需要找到一块干净的地方即可。 622 年在麦地那修建了第一所清真寺——先知寺,这座清真寺以土坯砌成,十分简朴,其平面为正方形院落,边长约50 米,四周围墙高约 3.5 米,有两间卧室,中庭以椰树干搭建简单遮阳棚。这种中庭宽敞、礼拜殿设柱廊的布局和结构为后世清真寺建筑承袭。

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先知寺

沙特阿拉伯麦加圣寺(禁寺)

707 年,先知寺重建,在礼拜殿四壁中朝向麦加的一侧墙壁上设置了一座壁龛,用以指示朝拜的方向,此壁龛被称为“米哈拉布”。此后,清真寺大殿设置“米哈拉布”成为定制。米哈拉布一般由石料、木材与灰泥做成装饰纹样并刻“清真言”,有的还用瓷砖、马赛克和玻璃等进行装饰。

穆罕默德晚年由于身体原因,在对信徒们宣讲教义时是坐于木制讲坛的椅子上。这种讲坛被称作“敏拜尔”,又叫宣谕台。后来也在清真寺大殿中运用。

清真寺建设首先是要选定朝向,即基布拉(意即正向,或礼拜朝向)。因此,基布拉、米哈拉布与敏拜尔共同构成了礼拜场所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后来,为了便于召唤穆斯林到清真寺礼拜,清真寺中多建有供宣礼员登高召唤礼拜的邦克楼(也称宣礼楼、叫拜楼等)。邦克楼遂成为清真寺建筑群的一部分被传承下来。此外,清真寺设有经堂、水房等附属房屋和设施。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清真寺建筑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并依据地理、气候、建筑材料来源及建筑技术等因素,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布局和式样。

二、清真寺建筑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广州怀圣寺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通常以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国与大唐正式建立邦交为标志。最初,清真寺没有专属名称。唐代,称清真寺为“礼堂”。南宋时,称为“祀堂”或“礼拜堂”。元代称“寺”。元末,随着穆斯林的大批入华,清真寺在各地逐渐增多,其称谓也开始多样化。明代以后,伊斯兰教称作“清真教”,“清真寺”这一名称也就成为中国穆斯林礼拜场所的专用名称(清末至民国初年,教外人士也以回回堂、回教堂或回教礼拜堂等称清真寺)。

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后,清真寺建筑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中国清真寺建筑特有的结构体系和艺术风貌。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清真寺建筑逐渐形成独特的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早期的清真寺,建筑材料为砖石,平面布局不对称,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基本保持阿拉伯式样。

唐宋时期,清真寺多集中在东南沿海通商港口以及长安等地。中国古代四大清真古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和扬州清真寺即建造于这一时期。这些清真寺多由大食、波斯等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建造,建筑材料为砖石,平面布局、外观造型等均为阿拉伯建筑风格。

泉州麒麟寺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建于明初)

从元朝起,内地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新疆各地则保留伊斯兰建筑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清真寺建筑发展的高潮,体现出以木结构殿堂楼阁为主体的中国化建筑风格,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和沿一条中轴线布置建筑主体。

清末以后清真寺建筑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工程质量与艺术水平也明显下降。直到20世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了一次大飞跃。

回族主要居住在内地,清真寺建筑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也较多:一是采用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清真寺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大殿坐西向东。既坚持了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又使建筑独具艺术特色。二是中国化的建筑形制。譬如,以中国传统的寺院瓦面歇山顶(或庑殿顶等)建筑结构代替阿拉伯的圆形穹宫顶大殿;以砖砌楼阁式邦克楼代替阿拉伯式尖塔。既满足了清真寺的功用,又拉近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三是中国式园林风格的运用。如在清真寺大殿外立碑悬匾,在庭院中养花种树、堆石叠翠、掘池架桥等。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全景图

威宁马坡清真寺遗址

威宁下坝清真寺(民国时期重建)

三、贵州清真寺的创建和分布

(一)清真寺创建

元代,贵州典籍没有建清真寺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的军事活动有关。当时地方土官长期叛服不定,屯垦军不断奉命参战,久居一地的回回不会太多,估计会建临时性礼拜场所,但不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建设清真寺。

明代,随着定居回族人口的增多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各聚居地开始修建清真寺。其中,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有4座:威宁马坡清真寺、威宁下坝清真寺、威宁马家屯清真寺、威宁马撒驿清真寺。威宁马坡清真寺,位于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马坡。明代,威宁筑城后,据说马姓回族多居住于此地,故名马坡。清雍正年间扩建。咸丰六年(1856年),威宁知州袁浚及城内汉族团丁血洗马坡时烧毁。光绪初年及民国年间曾重建(l982年被列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威宁下坝清真寺,位于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下坝村,为宁夏固原迁往威宁的回族所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威宁镇总兵韩忠倡导修葺,扩建明经楼、训圣堂、叫拜楼。威宁马家屯清真寺,位于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乡马家屯,为马家屯马姓先祖所建。马撒驿清真寺,位于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乡西凉山。明万历三年(1575年),又建了威宁杨湾桥清真寺,位于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卯关村。清康熙三年(1664年)仿照宁夏固原柳树湾清真寺式样重建,而今存云南鲁甸拖姑大寺又仿杨湾桥清真寺式样。明朝中后期,普安卫属的捧乍、三万底、烂木桥、大坡铺、华家屯、马觉色、姑屯、红岩等回民聚居地都先后修建了清真寺。[2]其中,盘县大坡铺清真寺,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窑窝碑为黔国公沐昆立。[3]毁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白旗起义失败时。窑窝碑因石质坚硬,留存下来,[4]是贵州境内为数不多的极为珍贵的明代伊斯兰教文物。

清真寺的建立,有利于增进穆斯林间的联系,而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活动,是凝聚民族、传播宗教的重要形式。

威宁马撒驿清真寺

清代前期和中期,贵州伊斯兰教发展较为平稳,各地新建了一批清真寺。其中康熙年间(1662~1722年)新建了盘县大木桥清真寺,安顺清真寺,威宁岩格箐和凉水井清真寺;雍正年间(1723~1735年)新建了贵阳清真寺,威宁撒家院子、新院子、鸭子塘、启沙嘎清真寺,兴仁潘家庄清真寺等6座清真寺;嘉庆年间(1796~1820年)建威宁大水井和嘎利清真寺;道光初年于威宁新建摆布嘎清真寺,重建杨湾桥清真寺,扩建下坝清真寺。[5]咸同年间(1851~1874年),黔西南爆发回民起义,起义军在所控制的地方还修建了一些清真寺和伊斯兰教经学院,如贞丰清真寺即为起义军将领马斯骏倡建。到清末,贵州清真寺为21座。

兴仁潘家庄清真寺门楼(内侧)

清咸丰、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失败后,回民纷纷逃离家园。迁徙各地的回民在生活稳定后,有的建了清真寺,如平坝城关清真寺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白旗起义失败后,逃到平坝定居的白璧光、马辅臣、张品扬等人筹银200多两买下南街两间房子作地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6]安顺樟树寨有不少回族是由威宁和云南昭通迁入的,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状况的好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马锡光、丁兰香等发动回民捐钱、献料,历6年建成清真寺。[7]咸丰末年,云南大理马云廷阿訇率其宗亲数人到镇宁避难,定居于距县城5公里的岩山头。后与周边地区回民交往通婚,人数逐步增加,以私宅设学校,教授子弟及外地负笈来学者(共10多人)。清末,亦建了清真寺。

(二)清真寺的分布

明代,贵州清真寺主要集中在威宁和黔西南。

贞丰清真寺

清代,在回族聚居的安顺、贵阳、遵义、铜仁亦建了清真寺。其中,晚清时在安龙府(治今安龙县)城有广东街、老城头、北大街、东门、硫磺街、草纸街6座清真寺;在乡村有大坪、大补所、普坪石冲、洒雨倒马坎等4座清真寺。[8]

此后,民国年间和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都新建或重建了一批清真寺。到2013年12月,全省经政府登记的清真寺为136座。有8座清真寺分别列为省、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座清真寺被评为“全国模范清真寺”(全国100座)。

清代贵州清真寺简表(共39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