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承载着社会关系和情感

社区承载着社会关系和情感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是一个人群,他们住在相当邻近的地区,具有若干共同利益,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务,面临若干共同的问题,产生若干共同的需要。由于这种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需要,遂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社区意识。为了达成其共同目标,社区必须组织起来,互助合作,采取集体行动,以求共同发展。社区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共享的社区价值观可以使人们实施相互监督。
社区的概念_城市管理:问题体制及政策

社区是个“舶来品”,英文译为“Community”,源于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7年的《社区与社会》(中文译本为《共同体和社会》),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基于血缘关系或相同的价值取向而结成的社会联合。滕尼斯意义上的“社区”概念,强调社会关系,强调血缘纽带和联合。在他看来,“社会”是基于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理性的”意志所形成的社会联合,前者又可称为礼俗社会,后者又可称为法理社会。

中文“社区”一词,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些燕京大学的学生在系统介绍和引入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时,由费孝通先生在其论文《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中首次将Community译成“社区”,后来慢慢流行起来。从滕尼斯提出“社区”一词到现在,一百多年时间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背景与视角,对“社区”这一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美国社会学家R.E.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给社区下了定义: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帕克强调了地域和人群汇集。

美国学者F.M.罗吉斯与L.I.伯德格在《农村社会变迁》中提出社区的群体概念,即社区是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

美国社会学家B.菲利普在《概念到应用》一书中指出:“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有着共同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在社区的每个成员有其独立而完整的社会生活。”菲利普强调了社区的三个要素,即特定地域、共同的多元目标、群体。

在弗兰克·贝内斯特的视野里,社区不仅仅是存在或不存在明确土地使用边界的地域性概念,更是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契约;由于人们属于可以超越自身范畴的社区,大家很自然地会得到安全感和其他人的支持,所以,每个人都会贡献出自己的独特才能并施爱于他人;Kretzmann和McKnight认为“只有本地居民乐于贡献他们的资源和精力时,社区发展才能成为现实”,而居民自愿合作与奉献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多元目标。

我国台湾学者徐震指出: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社区是一个人群,他们住在相当邻近的地区,具有若干共同利益,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务,面临若干共同的问题,产生若干共同的需要。由于这种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需要,遂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社区意识。为了达成其共同目标,社区必须组织起来,互助合作,采取集体行动,以求共同发展。具备这些或者其中一部分条件或潜力的一个人群,即可称之为一个社区。

费孝通先生认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费老先生的定义中同时强调了社区的地域性和社会联系两大要素。可见,社区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主要要素,即地域、交往和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把社区看作: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域内的、具有共同利益或者共同需求的群体,群体内部是相互联系的。

社区的要素

社区是由以下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

归属感:社区不仅仅是人群或者住户的集合。在真正的社区中,个人生活会受到群体共享经验的约束。通过宗教仪式、共同的行为标准、惯例以及庆典,人们会拥有归属感,并会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某个可以超越自身范畴的巨大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根意识、历史感和传统感:有社区观念的人常常回溯当地的历史与传统。这种源生于广阔历史环境的知觉意识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社区成员之间形成普遍性联系。

地域感:人们常说“在那儿,就是那里”。社区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

认同感:如putnam所说,当人们对某个地方产生认同感之后,往往就会告诉自己“我到家了”。网络化的互动生活拓宽了自我认知领域,将“我”衍生为“我们”。

包容性:《构建社区》(Building Community)的作者John Gardner认为,社区以“包容多元因素的整体性”为特征。真正的社区可以将不同年龄、种族、收入、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爱好的人们整合在一起。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包容多元因素的社区有着更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且,出于归属感,社区可以更好地包容人们之间的差异甚或是相互之间的矛盾。Gardner认为,人们可能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体社区的发展目标持有不同意见,但是,对于哪些目标以及何种价值最符合社区的利益却不会产生太强烈的争议。

付出和收获: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互惠性质的。人们愿意付出往往是因为他们曾经受到过别人的恩惠和帮助。在这种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中,经过一段时期的交往经验检验,人们的付出总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这就是常说的社会契约。

多样化的贡献:根据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社区成员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为社区生活和公益项目的发展作出贡献。正如筑谷仓式的协作活动:有人用锤子敲打,有人搬运梯子或者运送食物,人人都会参与其中。

自我管理:Gabriele Steffen在《使城市适宜居住》(Making Cities Livable)杂志的时事通讯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工商企业,虚拟现实钢筋混凝土,难道这就是真正的城市吗?”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道,强大的社区可以实施自我管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共享的社区价值观可以使人们实施相互监督。由于大家都关心公共事务,公共安全水平必然会得以提升。人们会关注自己和邻居的事情,很多人会收起自己的垃圾,也会捡起人行道上的垃圾,而不会一遇到摩擦就打电话向警察求助。

面对面的交流:有些人认为“电子村落”正在成为社区发展的一种形式,而我赞成另一种看法,即面对面的交流依然是必要的。我们需要与他人一起共同生活。正如Edward Blakely和Mary Snyder在最近的一篇关于“堡垒社区”的文章中所说的,没有社会联系就没有社会契约。

通过社区进行学习:John Gardner认为“社区可以发挥教育作用”。人们通过教导(特别是对孩子)、观察以及参与活动可以使社区的概念和价值内化。当社区成员作为他人的模范为社区服务时,“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必然会教育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