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东正音》音韵分析

《华东正音》音韵分析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华东正音》初刊本分“乾”和“坤”即卷一、卷二两册。据李得春教授统计:“《华东正音通释韵考》收录了11794个汉字,依照韩国最早的韩国音韵书《三韵通考》的形式,采取上中下三个表示平声、上声、去声排列方法,入声字另外收录在最后。”
《华东正音》音韵分析_韩国研究丛书53:韩国研究(第12辑)

《华东正音》初刊本分“乾”和“坤”即卷一、卷二两册。卷一内容为朴性源所撰“序言”、“凡例”、“谚文初中终三声辨”和“从‘东董送’韵至‘删潸谏’韵的上平、上声与去声的汉字华东正音谚文注音释义”;卷二内容为“从‘先铣霰’韵至‘咸豏陷’韵的下平、上声与去声以及从‘屋’至‘洽’的入声韵汉字华东正音谚文注音释义”。

正如朴性源序言所说,他们编纂《华东正音》是“取《三韵通考》,悬华音于字下,一依本国崔世珍所撰《四声通解》之音而广集字书,以订参考,依华音初声而定我音”,所以,《华东正音》所取汉字、排列顺序以及释义除小部分作了改动以外,基本沿用了朝鲜显宗年间(1659—1674)所刊《三韵通考》(如下图左右对比所示)。

(左右二图分别引自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1747年刊《华东正音通释韵考》和显宗年间刊《三韵通考》)

《华东正音》中的华音注音之所以齿音不分平卷舌,当与编者之一的朝鲜通事李君彦所接触的汉语有关。李君彦随朝鲜燕行使臣赴清,途径的是盛京(今沈阳)等关东之地,在北京城内与之交涉的又多为满人。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当时汉语京腔被视为“满式汉语”,以沈阳话为基础。据侯仁之、侯精一等学者的研究,1644年清军入关后,90万来自东北地区的八旗兵丁与家属平民中有40万众移居于北京,满人和旗人的大部分居住于北京内城,原来住在内城的汉人则迁居外城,康熙年间,内城居民的语言逐渐从满汉双语向汉语过渡,形成了内城北京话,带有许多东北方言和满语的成分,不同于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8]而关纪新在《老舍与满族文化》一书中则更加明确指出:在清入关之前,作为一个地方政权,满人在东北已经经营有年,满汉语言交流频繁,汉语沈阳话是满人学习汉语最切近的样板。“定都北京不久,实行了旗、民在内外城分城居住的措施,京师原有居民悉数被遣往外城,虽与内城驻防的旗族间‘鸡犬之声相闻’,却隔着城墙不相往来。只是此刻内城满人官兵因已置身中土,学讲汉语渐成必需,他们当时最近便的汉语教师——操汉语沈阳方言的汉军旗人,就比先前更显著地发挥起了作用。于是乎,汉语沈阳话比当时的京城汉语方言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地影响到了上下各阶层满洲人,满人说汉话,就此进一步地被打上了汉语沈阳方言的浓重底色。汉语的沈阳方言,作为日后旗人们嘴边的汉语京腔的母本,与这种定型后的京腔有诸多相近之处,只是沈阳话使用平卷舌过分随意,听来音质更为浑朴粗粝,音调也更多凝重下沉而已。”[9]张世方先生调查认为:辽宁沈阳、吉林通化等地的北京官话知庄章组字与精组字的今声母,老派全读[ts]组声母,新派开始出现[ts][ t]自由变读的现象。[10]笔者也观察到,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沈阳人说话,好似一些南方人说普通话,[ t] [ t‘] [ ]与[ts] [ts‘][s]不分。这大概就是《华东正音》中的华音声母为何要比《音韵阐微》的时音声母少三个的原因。

2.冬、肿、宋、沃 同东韵,洪武韵附东

4.支、纸、置、○ | i 、—щ、y,(从y即洪武韵灰、队、贿之杂,从|i或荠、霁之杂)

5.微、尾、未、○ 同支,洪武韵附支。

7.虞、麌、遇、○u

14.元、阮、愿、月 与真、文、寒、删、先相混、故洪武韵从类分属

20.豪、皓、号、○ 同肴,洪武韵肴豪合

25.青、迥、径、锡 同庚,洪武韵庚青蒸合。

28.侵、寝、沁、缉 |i、—щ,今俗变—щ呼、

注释

[1]李得春:《中韩语言文字关系史研究》(上),延边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2]朴性源:《华东正音通释韵考》(乾),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1747年初刊本,第6页。

[3]忌浮:《〈音韵阐微〉的反切》,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汕头大学文学院编《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2页。

[4]裴渊德:《〈华东正音通释韵考〉研究》,首尔大学师范学院国语教育科编《先清语文》总第27辑,1999年,第509—526页。
裴渊德教授经过对《华东正音通释韵考》与《四声通解》、《翻译老乞大•朴通事》的华音谚文注音具体比对后,认为:《正音通释》之华音既非“正音”,亦非“俗音”,而是“今俗音”,它是在《三韵通考》上标注了《四声通解》的“今俗音”,与《翻译老乞大•朴通事》的右侧音相同,编者朴性源只是对汉字的汉语读音(华音)与朝鲜语读音(东音)的“训民正音”书写方式进行了一元化处理而已。

[5]李光地:《榕村别集》卷一,清道光刻本《榕村全书》第9—10页,转引自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6]李光地:《榕村集》(《四库全书》文澜阁影印本第13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33页。

[8]张世方:《北京官话语音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9]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180页。

[10]张世方:《北京官话语音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60、67页。

[11]忌浮:《〈音韵阐微〉的反切》,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汕头大学文学院编《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