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舆论的社会效能

网络舆论的社会效能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网民表示极大的愤怒。网络舆论的势如破竹,敲击一切阴暗的灵魂,成为遏制社会丑恶的铁掌。网络舆论及时表达群众的情绪和要求,成为缓解或解决社会矛盾的“减压阀”。网络舆论是社会真正的眼睛,警惕的目光来自每个角落,又投向每个角落,监督社会成员的一言一行。
网络舆论的社会效能_舆论学概论

三、网络舆论的社会效能

不论对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网上都能迅速形成舆论,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论坛的读者是稳定的读者群,他们跟帖的文章不仅迅速,而且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放肆性的言论正在减少。编辑们把高质量的文章及时“贴”上,及时删除或修改极端错误的意见,网上谈论的议题就更为集中,正确见解引导网民的意见趋于一致,网络舆论就发挥了重要功能。

网舆发出的正义声音,鞭挞保守、落后和丑陋,是阻遏社会破坏力的重要力量。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举国哀悼,全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支援灾区。21日上午,网民们发现一个女子在视频里辱骂灾区长达4分40秒。视频中,这名女子的脚翘在桌子上,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她因玩不了《劲舞团》游戏,大骂抗震救灾破坏了她的兴致。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网民表示极大的愤怒。网民的谴责,使这位冷血充溢的女青年低头认错,不得不发出道歉的帖子。网络舆论的势如破竹,敲击一切阴暗的灵魂,成为遏制社会丑恶的铁掌。

网络为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也为政府倾听民意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在网络出现之前,普通人从来不像今天这样方便地获取政府信息,并向政府直接表达诉求,政府多数官员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底层民众进行多方位的交流。网舆打破了对信息的上下封锁,使执政者直接与民众沟通,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大有裨益。2003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非典”时期视察广东时,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视察北大抗击“非典”工作时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8]总书记、总理也上网”,一时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2007年和2008年两会,网民通过网络提出的问题竟达几十万条!温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再度肯定了这种“民意直通车”的沟通方式。

网舆使直接民主具有更理想的效果,公民表达政见在一些国家更加挥洒自如,给官员们提供对政治决策的更多的选择。通过网络,公民和人民代表可以坐在家中参加国家大事的讨论,投票赞成或反对某项法律,轻易地在电脑上查询或提出自己的建议。一个连线的、一拨即可通达的会议,也许很难就一件事情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但每一项议案,都可能引来大量的电子邮件,左右政府官员的观点。直接民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简单听从民众的召唤并不一定符合全民的最佳利益,但它让执政者广泛听到大众的意见,全面了解社会情况,最大限度地认识绝大多数人的要求。

网络舆论正在推动政治制度的完善,成为创新民主的新动力。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就某一事宜组织一次政治活动需要各方面的大量协调和配合。如何发现观点相同的人,如何把他们发动起来,或与他们交流,互联网使这些问题容易得到解决。这样一来,任何政治活动将变得轻而易举,以致没有规模大小的障碍个人计算机把大量数据和意见传送到公众,正在带来一次革命,为创造新的民主形式开辟了路径。

2001年3月24日,网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贴出《铁路,你究竟怎么了?》一文,反映他在重庆火车站购买车票时的遭遇。网友不断跟帖讨论。这则帖子被铁道部领导看到,重庆火车站的负责人后来找到当事人,千里迢迢登门道歉。一个普通乘客的投诉引起上自部长下到站长的重视,通过传统媒体是不易做到的,而在互联网上已屡见不鲜。随着电子政务的推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民同政府官员的对话,扩展了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民主渠道。

网络舆论及时表达群众的情绪和要求,成为缓解或解决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在经济转型和政府体制改革中,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时出现,公众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惑。公众的强烈情绪急需释放,时有发生的群体事件也需要“社会安全阀”缓冲压力,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这种作用。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而不至于破坏社会的整个结构[9]。网上意见有时激烈,网民表达强烈的要求或愤慨,能以言论诉求代替街头示威,避免了种种不幸的后果。民众在网上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向政府发表意见,如果官员虚心听取并吸取合理的建议,这一社会安全阀始终成为社会稳定的保证。人们通过网上的意见交流,相互获得精神支持,也缓解了心理压力,能够促进社会的安定有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网络舆论是社会真正的眼睛,警惕的目光来自每个角落,又投向每个角落,监督社会成员的一言一行。在现有的舆论环境中,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很难像网络舆论这样,反应快速,集中和提升民意。网络舆论是现实的“镜像”,现实中的一切几乎都会在互联网上得到及时、深刻和逼真的再现,迅速转化为整个社会的舆论监督。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都会就当下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释放出强大的舆论压力。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4年的黑龙江“宝马案”、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无一不是在网络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从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也安抚了相关群体的情绪。

当社会舆论紧跟世界变化的时候、不断产生新的观点,舆论的指导作用就能从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网舆的高度自由,为人们勇于认识和发现社会难题创造了条件,其附加值也会不断增大。网舆的判断功能、道德功能和凝聚力功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不断提升公民自身的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