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舆论的特征

网络舆论的特征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舆论的客体和变换频率正在加快。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作为最具包容性、交互性和人性化的媒介,对立的意见始终存在,一方压倒另一方虽然在主导舆论的发展,但被压倒的舆论则依然储存于网上。网络的这些特征使人类将面具层层剥去,暴露了原始本能。
网络舆论的特征_舆论学概论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网络舆论的自由度更大,充满人人参与、人人表达的民间话语,而且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话语构造了一个个信息包。尼葛洛庞帝对网络媒介的传播作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个信息包各自独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讯息,每个信息包都可以经由不同的传输路径,从甲地传送到乙地……正是这种分布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暴力,政客都无法控制这个网络。”[6]信息技术打开了言论自由的魔盒,普通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网络舆论容易出现不可忽视的强大民意。在常态下,国家不应过多干预网络言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各种观点不停传播和碰撞,形成的“意见自由市场”能够暴露所有的社会问题。这对了解社会状况,辨别社会舆论的真伪,有更大的管理意义。

网络实现了意见传播的多元互动,意见传播的主客体角色可以互换,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网民成为大众传播链条中的主动者,自觉搜索意见并参与建构舆论场,政府已经无法限制舆论的发展。在网络空间,“人人即媒体”,对舆论传播的控制是很难把握的。不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检查每一种言论,更不可能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价。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控制网舆变得复杂和难以操作。

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平等化的特性,每个上网者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社会精英、领袖人物和权威媒体的话语霸权被消解。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实现了意见的多维交流,等量沟通成为现实。只要进入网络,发言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发表意见的长短和多少取决于个人,他们只有发表意见正确与否的差别。传统媒体时代的舆论流多是“垂直的”、“由上至下”的,政府处于舆论的上层,传统媒体处于中间位置,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在舆论的最下层,基本上处于听从与接受地位。网络舆论的草根性将其变成真正的大众媒体,大众传播有了新的含义——是大众在用它传播信息,而不是面向大众的信息倾泻。

网络舆论的客体和变换频率正在加快。在各个论坛的讨论中,评议的由头一般是当日或近段时间发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网友们长期融入与流出的过程中,论坛的内容已经很难长期固定。在冠以相关主题的各种论坛内部,舆论主体对所议论的舆论客体常常流变,主题的迁徙和交叉非常频繁,“一个主题,多种声音”同“多个主题,多种声音”的现象一样普遍。网络评论呈现“你说我接、我说你再接”的“接力”方式,但主题的迁徙也使讨论呈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的多路分散状态。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自由、交互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呈现出双重性,甚至多重性。一方面,网络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话语权的解放,让普通民众有了发言的渠道。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作为最具包容性、交互性和人性化的媒介,对立的意见始终存在,一方压倒另一方虽然在主导舆论的发展,但被压倒的舆论则依然储存于网上。这种双重性以至意见的多元性深刻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相互并存,在后续发展中才能走向融合。

网上交流往往出现“群体极化”倾向(group polarization)。美国学者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认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7]在网络舆论中,多有较为明显的“集体情绪化”倾向,处处可见网民针锋相对的争论,话语权的争夺经常呈现“群起而攻之”的架势。

网络的这些特征使人类将面具层层剥去,暴露了原始本能。面对某一事件,往往大打“口水战”,而不是以明辨是非的心态进行讨论,这对每位发言者都是心灵考问。在诸如“北京大学拟修建高尔夫练习场被叫停”等事件中,网络舆论并不是靠真理取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争论双方的上网时间、发帖数量的多少。网络意见的杂乱淹没了一些网民的理性,“志同道合”的人结成“意见团伙”,利用网络互相声援,在没有全面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执拗地表达他们的歪理,扰乱了一部分网民的判断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