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最近的抢盐流言

如何看待最近的抢盐流言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次抢购碘盐的事件,属于同一类流言的循环再现。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舆情研究组的调查,这次“谣盐”的传播,主要通过传统的人际口头传播、电话和手机传播,最早开始于3月12日。传统媒体对“谣盐”澄清的峰值发生在17日,这正是“谣盐”陡然下滑之日。微博可能会传播流言,但更是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的渠道。如果没有确凿的材料,对流言的否认导致流言的复述,反而会使流言的记忆更加牢固。
如何看待最近的抢盐流言_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四、如何看待最近的抢盐流言?

2011年3月中旬在我国发生的“抢购食盐”风潮,是由流言的大面积迅速传播引发的。流言不是个人智力游戏的结果,而是群体议论和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与传播有关的一种集群行为方式。我们习惯于一出问题,就从传媒方面找“控制不利”的线索,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传媒的控制。这个思路以传统社会为背景,以为只要大众媒体闭嘴或不说错话,就会天下太平。

这次抢购碘盐的事件,属于同一类流言的循环再现。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的传闻之下抢购板蓝根,后来几年里发生禽流感、猪流感、大地震、泥石流,以及香蕉致癌、松花江水污染、柑蛆事件等公共危机事件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抢购(或拒购)相关商品的风潮。这是公众对危机的应激反应,不论怎样防备,以后还会发生,但若对眼下流言发生和传播的特点有所了解,几乎同步发布权威信息,流言持续的时间会很短,扩散的地域也会小些。企图通过封锁信息或只放出所谓正面信息来处理危机,基本是徒劳的。抓几个传谣的人充当替罪羊或把事情归罪为游资炒作,是舍本逐末。这类事件中,其实没有真正的信息源和阴谋实施者。

一旦人们新获取的信息(例如这次的日本核辐射)与原有的经验(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下的抢购等)相联系,从而进行判断和采取行动,就会发生流言四起和随后的抢购或拒购,这是由于眼下的事情与人们的记忆结构和社会认知心理相关联。

过去的流言可能消失或被否定,但它的“印象”会残留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一旦相关主题再次被激发,流言造成的这部分印象会和其他相关信息一起,成为判断新情况的依据。这次抢购碘盐的事件中,消息来源之一是假冒的BBC,这是流言得以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流言在传播过程中引用具有权威性的消息源或强调“每个人”已经如何,或传播给你的人是较为熟悉的人,这就会产生一种权威归属、全体归属、亲近归属的心理,导致公众产生恐慌。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舆情研究组的调查,这次“谣盐”的传播,主要通过传统的人际口头传播、电话和手机传播,最早开始于3月12日。新媒体的传播不是主要的流言传播渠道,不仅不是,而且最早抵制了“谣盐”,尤其是微博。“中盐”等较多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及时通过微博,对“谣盐”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抵制(主要方式是幽默的讽刺)。

传统媒体对“谣盐”澄清的峰值发生在17日,这正是“谣盐”陡然下滑之日。这说明,传统媒体对制止“谣盐”虽然产生了作用,但多少有些滞后。

微博和网络传播的自净化现象(理性战胜非理智),对于抑制谣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得抢盐的高峰持续不到一天,就在一片嘲笑中被化解了。

微博可能会传播流言,但更是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的渠道。因为在微博这个渠道上呈现的是一种意见多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使得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的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一种信息载体的“自净化”现象。

我们总是习惯于以舆论一律的标准来防范各种不喜欢的观点。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最安全的和谐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没有确凿的材料,对流言的否认导致流言的复述,反而会使流言的记忆更加牢固。当一则丑闻和某个政治人物相联系后,即使最后澄清了,这个政治人物的形象也会因此长期和丑闻的标签结合在一起(例如最近发生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卡恩的性丑闻)。

人们在认知框架中接受了流言对原有主题的改变,因此,会经意不经意地受流言的影响而行动,而行动又会巩固流言本身,成为一个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