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城市”的理想图景与发展思想

“文化城市”的理想图景与发展思想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国内外还没有完全按照“文化城市”的完整性概念进行实践的案例。我国的“文化城市”意识与实践则始于21世纪之初。在“文化城市”实践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伦敦。2003年英国伦敦正式提出建设“文化首都”的概念,发布“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文化首都——世界城市的潜能发展》。
文化城市”的理想图景与发展思想_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第二节 “文化城市”的理想图景与发展思想

一、“文化城市”的提出及相关实践

(一)“文化城市”的思想渊源

“文化城市”理念源远流长。何谓文化城市,目前并没有太多翔实的论述,但其理论由来已久。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这句话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体现了城市的终极目标。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Howard)在1898年发表的《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首次将城市规划的视野转向城郊和农村地区,在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统治权威和个人情趣的约束,将重点转向从社会学角度来关心和解决城市居民面临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美国人文主义大师芒福德(Lew is Mum ford)在1938年出版的《城市文化》一书中,通过回顾和分析欧美城市从中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历史,充分展示了城市作为文化载体表现出来的活力和价值,论证了文化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重要性。他在1961年发表的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在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学科中倡导人文主义思想的里程碑著作,明确提出城市未来的图景应该是生态型和文化型的思想,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未来的城市必须通过大量的文化设施及网络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共享空间,形成无形无界的城市图景。

英国城市学家霍尔(P.Hall)在《城市文明》中,将城市本身作为一个文化实体的视角,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大城市的发展。认为大城市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归宿,因为大城市才具有自然而然的创意环境、有能力将各类创意人才汇集起来,从而塑造文明进程。在深入评析西方2500年文明史中21个城市的源流、文化与建成环境之后,霍尔提出城市在创新上有四个重要的独特表现,即促进文化艺术创造、促进技术进步、催生文化与技术的结合、针对现实存在问题寻找答案。

美国学者佐金(Sharon Zukin)在《阁楼生活》中,试图阐明艺术对城市发展的深刻影响,并从当代城市发展现实出发,将城市文化理解为一种可商品化的符号。他认为,城市已经更多地从传统物质商品的生活转向为更为抽象的产品生产,抽象产品的消费在空间组织、工作组织、电视文艺策划、文学创作意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变得和生产组织同样重要。基于此,“文化资本”的概念开始明晰,并成为“象征经济”的主体思想。他在1996年出版的具有深刻影响的《城市文化》一书,揭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隔离状态,以及与文化相关联而展现出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空间表征,强调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意义。

进入21世纪,在韩国首尔2005年公布的“世界城市市长论坛”的《首尔宣言》中,将文化城市概念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保存历史传统,城市的历史与世界普遍文化价值相和谐,具有自己文化认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培育造就文化市民,广大市民享有文化权利。宣言认为,当前城市发展必须通过建设文化城市和福利城市以及改善教育环境来保证市民的政治、经济权利乃至文化权利。韩国学者李奎泰在分析首尔的文化城市建设中,将文化城市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文化城市是指重视音乐、电影、美术等艺术活动为主的文化艺术城市;广义的概念除了艺术活动的层次外,还包含了城市空间规划以及市民生活质量等内容,被定义为:市民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更具文化涵养的城市、整个市区空间结构更具文化性的城市、具备满足市民文化艺术欲望所需要的文化设施和内涵的城市。

(二)“文化城市”的实践

考察西方文明与城市规划思想,曾经有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情怀,古希腊对人的全面关怀和社会公正平等的追求,体现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是追求充满人情味的公共空间和人性化的生活社区。但经历古罗马的帝国气象、中世纪的宗教统治和资本主义的功利实用,人文思想的光辉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卓然地位。尤其是20世纪中叶,人类进入全面高速发展时期,对技术和机器主导的社会生存模式和GDP的顶礼膜拜获得广泛的市场,忽视城市人文历史和人的社会需求的理性功能主义再次成为社会主导,城市功能分区思想正式以宪章形式加以明确与提倡。到了新千年之际,面对日益累积和突出的现代城市生活诸多矛盾与问题,人文主义思想被重新强调和广泛推崇,人们希望通过发现和发挥城市文化的各种潜在功能来解决当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发展出现一种“文化导向”。“文化城市”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和城市发展理念被提出、关注、探讨和实践。

当前,国内外还没有完全按照“文化城市”的完整性概念进行实践的案例。但是,将“文化城市”作为一种战略意识的实践,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开始。我国的“文化城市”意识与实践则始于21世纪之初。

“欧洲文化之都”是“文化城市”战略实践较早和最盛行形式,一直延续至今。该项实践采取一种类似于申请奥运会举办权的方式,通过竞标确定每年的举办城市并在欧洲各城市轮流举行。其活动的目标:一是通过遍及欧洲的文化之都活动,使整个欧洲珍视其共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观,从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二是让公众增强对自己所居城市、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质的认识,借此机会复兴城市经济和提高城市知名度。受欧洲影响,美国也开展了以文化为主线的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亚洲的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和新加坡等为了应对国际城市的新一轮竞争,均实施了城市文化战略。

在“文化城市”实践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伦敦。2003年英国伦敦正式提出建设“文化首都”的概念,发布“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文化首都——世界城市的潜能发展》。城市文化战略旨在维护和增强伦敦为“世界卓越的、创意的文化中心”的地位,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中心”。其“文化城市”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卓越性,增强伦敦作为世界一流文化城市的地位;二是创建性,把创建作为推动伦敦成功的核心;三是途径,确保所有的伦敦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城市文化之中;四是效益,确保伦敦从它的文化资源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伦敦城市发展的目标很明确,一个世界级城市不仅在经济上是世界的中心之一,同样在文化方面也应该是世界的中心之一。从英国的实践看,在“城市复兴”中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和核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要素;另一方面,新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因素的进入,提升了城市的活力与品质。

在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自2000年以来,相继实施了城市文化战略,出版文化发展蓝皮书。2002年南京提出“文化南京”战略,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香港在2003年的《施政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战略的政府性文件,并付诸实施。杭州在2008年确立文化创意新蓝海战略,旨在将杭州打造成为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的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二、“文化城市”的基本理论

(一)“文化城市”的基本涵义

在上述的分析与理解基础上,我们将文化城市初步定义为:文化城市是建立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以文化资源为发展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和文化设施发达、文化艺术和创意活动广泛发展、适合人的审美生存和全面发展的城市生活空间丰富多彩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理想图景和当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二)“文化城市”的构成要素

刘合林对文化城市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1]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文化城市的关键构成因素,从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空间、文化精神与城市形象、文化制度与文化政策等方面来认识和分析。

1.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包括城市拥有的一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动态性、重复消费性、品牌性、资本增值性等特征。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文化资源的存在,一方面,文化城市的图景必须是多样性的文化为其基本构成,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消费;另一方面,文化城市目标必须依靠整合、发展、经营、运作文化资源来实现。

2.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城市要为思想交流和发明创造、人民文化生活、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包括了“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硬件”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包括建筑物、科研教育机构、公益性文化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及休闲健身、聚会交往等社会支持系统。“软件”主要是文化氛围与环境,包括鼓励思想交流互动的社会机制,自由开放的态度,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包容性;文化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健全的文化参与和决策机制,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品质的生活方式。

3.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商品化所形成的产业门类,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它涉及众多门类行业。其中,作为提供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包括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生产等七大门类行业。它们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决定发展水平,不仅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文化人才的集聚、创新资本的扩张和社会就业的增加。作为提供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包括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的三大门类行业,是文化产业的补充,有利完善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人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市场的扩大与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动力因素和产业支撑。

4.文化空间

城市文化空间是文化城市的场所化、场景化的体现,它包含了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和人情味、人性化的生活空间等。其中,城市文化的生活场所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休闲的集聚空间,它由实体空间及与之相对应的意向空间构成。实体空间通过文化景观、空间尺度、基础设施等内容激发居民的参与、交流的欲望;意向空间则使这种参与具有精神、体验、记忆等价值意义和城市精神体现。激发并展示一个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空间是文化城市的活力源泉。

5.文化精神与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是内在文化精神与外在城市形象的有机统一。城市文化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它包括了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传统、风俗习惯等,是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影响和支配城市居民的行为规范和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城市文化精神要通过城市的风貌个性民俗传统,城市建筑及空间形态,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以及居民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等表现出来,形成一种为人们所感知、认同的城市形象,并具有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6.文化制度与文化政策

城市的文化制度是国家文化制度在城市层面的具体体现,规定了文化城市的本质属性要求,决定了城市文化政策制定的基本指导方向和文化价值取向。文化政策则是文化制度的具体实施策略,直接表现政府组织实施城市文化战略的决心、原则、能力和措施。城市文化政策涵盖范围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决策、城市文化组织管理、城市文化产业培育、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城市文化消费、城市文化营销等政策与策略。

(三)“文化城市”的类型与阶段

1.“文化城市”的类型

城市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我们认识到,这些划分并不意味着优劣之分,只是禀赋基础、发展特色、路径选择的不同,但城市发展能级、城市地位与作用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程度和水平的高低。刘士林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分析,将城市分成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三大类型。[2]我们认为,从历史维度来分析城市类型,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发展的总体过程和趋势;同时,城市发展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多样化地并存着不同类型城市,如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政治中心城市、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经济城市、服务业为主体的消费城市、知识经济发达的科技城市,以及未来的以文化为核心资源和发展要素的文化城市,等等。不论属于哪一类型的城市,可以肯定的是,文化城市将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集聚的中心,是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中心,是城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掌握精神生产与文化时尚“领导权”和“话语权”的中心城市。

文化城市还可以再细分为若干小类。刘合林提出从文化角度对城市进行划分的两大原则:一是以城市文化特质为主、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为辅。理想的文化城市必须是文化主题突出,其他战略以此为主线展开。二是不仅关注城市的文化特质,更要关注其所呈现的社会形态。文化城市不仅要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性,而且文化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实现高度的融合发展。据此进行界定,其结论是: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城市还处于文化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有成熟的、理想的文化城市;二是现阶段的文化城市可分为高雅艺术主导型、大众文化娱乐型、精英商务主导型、高端技术主导型、传统工业文化主导型、历史文化遗存主导型以及多维综合型七小类。[3]

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考察发达国家城市实际,我们将当代文化城市发展的基本类型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单一特质的、专项性文化城市。主要是指一些具有某一文化特质而著称的国际知名城市,它们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某一小类。如以高雅艺术或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艺术文化城市,前者如维也纳、佛罗伦萨,后者如好莱坞等;以现代工业、现代科技为主导的产业文化城市,如苏黎世、日内瓦、硅谷等;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城市,如罗马、雅典等。这些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基础、具备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化城市的潜质,但并不表明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城市的构件业已成形。二是多维文化特质、综合型的文化城市。主要是指同时具有多个文化特质的国际城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还具有多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文化产品。既有古典的诗歌、戏剧,还有现代服饰、动漫、金融、文化节事等。这类城市一般都属于世界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是信息、技术、艺术、人才、资本、创意、时尚消费的中心,它们更接近于成熟的文化城市。其典型代表是伦敦、巴黎、纽约。这种划分的意义,一是表明文化城市是城市发展高级阶段。虽然目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城市,但已成为当今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文化城市构建有了积极的实践和初级的发展。二是说明文化城市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有相对综合的、也可以有某一明显特色的。虽然城市的发展能级水平和城市地位会有所不同,但是文化城市必将成为各个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引。

2.“文化城市”的演进阶段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结合国际上已有的城市文化战略实践,大致可以看出文化城市的一些阶段性的发展顺序。第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阶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构建文化城市的基础,也是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初始阶段。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付诸实践,西方国家大约在三四十年代。工作重点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之下的文化资源和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第二,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阶段。文化所特有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充分体现,文化资源开始产品化、商品化,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利器,文化产业聚集区、特色文化街区成为城市空间的亮点。文化消费主义盛行、文化市场扩大和政府支持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推波助澜。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目前刚刚进入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全面启动阶段,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的80年代启动,目前正在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显著,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整合提升阶段。一是在分析城市地域文化特征、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之上,提炼城市文化主题,明确文化发展重点,形成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体系,并开始进行城市文化品牌的整体营销。二是将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等发展战略进一步融合整合,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全方位的城市发展战略系统,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协调发展。目前,只有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少数城市开始制定和实施文化城市发展战略。第四,成熟的文化城市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文化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的战略都将越来越维系于文化轴心。城市发展的一切都着眼于保障城市居民文化权利、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目前这一阶段尚未到来。

三、向“文化城市”转型的解析

虽然目前对“文化城市”的理论探索和向“文化城市”的发展转型分析还十分有限,但以文化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指导理念、推动“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的实践已是丰富多彩。

(一)向“文化城市”转型的意义

1.“文化城市”的本质意义

“文化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活空间,在更高层次上阐释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它不以塑造生产型城市为根本目标,也不是简单地建设消费型城市,而是将重心置于塑造高质量、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空间和精神家园之上,将城市居民的心理感受置于首位,以营造令人愉快的工作、生活、休闲环境与氛围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2.“文化城市”的历史意义

“文化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目标,文化城市已完全突破了城市原始的防卫、生产、居住行等实用功能,超越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阶段;它是建立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的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和理想城市。于是,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便有了一个演进过程和历史方位。

(二)向“文化城市”转型的条件

分析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发展,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主要有:(1)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后期或者已进入后工业社会。(2)城市能级。一般是当代的国际性大都市或具有悠久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和社会基础。(3)资源要素情况。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达,有比较强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优势。正如美国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指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所以,在城市转型发展中文化资源将起到不容低估的作用。

(三)向“文化城市”转型的标志

从城市资源角度分析,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源。继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知识资源之后,文化资源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要素和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讲过,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

从城市产业角度分析,日益增长的大众文化需求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和一体化。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本、文化品牌,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从城市空间角度分析,文化是控制城市空间的一种有力手段。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政策的实施,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对城市空间形成新的分异,涌现一批新的文化空间。实现城市功能空间置换、特色空间营造、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使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从城市发展战略分析,文化城市作为现代城市系统的整体发展,必然是一个在文化城市发展战略导引下的社会实践。文化城市战略在城市发展战略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仅仅为某些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或局限于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

从城市性质角度分析,城市可以分成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三大类,并再分亚类、小类。经济城市还可分为工业、商业、交通等经济中心城市。城市主导功能决定城市性质,因此,文化城市必须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质,以文化为发展主题,并由此构筑了文化城市的发展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