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九月十三生堂庙会,一起来看看

九月十三生堂庙会,一起来看看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登堂庙会在农历的九月十三日举行,一般地方都作兴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而许村则作兴九月十三。也许是这两个节日相隔太近,所以,就舍弃了重阳节而重视九月十三的登堂庙会。庙会为期两天,十三是鸡祭,十四是做会。相传姬王好吃鸡,所以来祭拜者特别要带上一只大红公鸡,而负责杀鸡的就是村中的小伙子们,这是九月十三庙会上最大的特色。整个队列方阵如协忠庙会一致。久而久之,许村就形成了九月十三裹粽子的习俗。
登堂庙会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登堂庙会在农历的九月十三日举行,一般地方都作兴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而许村则作兴九月十三。也许是这两个节日相隔太近,所以,就舍弃了重阳节而重视九月十三的登堂庙会。庙会为期两天,十三是鸡祭,十四是做会。

鸡祭,即杀鸡祭姬王。相传姬王好吃鸡,所以来祭拜者特别要带上一只大红公鸡,而负责杀鸡的就是村中的小伙子们,这是九月十三庙会上最大的特色。这天一早,本村和邻村的信众就领着子女,带着粽子、公鸡等祭品来庙前焚香致祭。村中的小伙子也早早做好了准备,将小刀磨快,迎接带鸡信众的到来。信众来到殿前,将鸡交给他们并付两个铜板,请他们开刀沥鸡血于庙前大香炉中。与此同时,信众还要带着香烛进殿祭拜,并也要给敲钟鼓的人两个铜板,算作祭礼。祭拜完毕后,出殿将宰杀的鸡带回家中,制成板栗烧鸡,并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传说吃了可保小孩一年不生疮疖。

九月十三这一天都是信众们带鸡来请愿、还愿、祈福的日子。如果有曾请过李王去接生的,也是在这一天来还愿。负责宰鸡的年轻后生们这一天也特别地卖力。除了能得两个铜钱的刀手费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谁宰杀得越多,谁就对姬王越虔诚;或者谁的鸡接得远,谁对姬王也越虔诚。于是年轻的后生们有的手起刀落,沥鸡血于香炉,杀得不亦乐乎;有的不辞辛劳,最远的甚至要走到五里外的东山岭或上丰的昉岭头去接公鸡来杀。许村几乎是每户一只鸡,再加上从屯田、上丰、溪头、霞江、跳古、下蒲田、塔山、前村、上九、东山、武山下等十多个邻村信众带的鸡,你可以想象整整一天要杀多少只鸡。据老人们回忆,那天的鸡血常常是从香炉里溢出,流得满地都是鲜血。如此壮观而血腥的杀鸡场面,可能是许村的“一绝”了。

九月十四是做会,做会的当头执事是由东、南、西、北、中五大方轮流充当。首先进行的是猪羊祭,轮到的当头一方提前一年就要准备好肥壮的猪羊。当天一早,就是宰杀猪羊,将猪羊身上的毛刮净,仅留头部一丛鬣毛,并在头部扎上一朵大红花。然后将它们呈卧姿摆放于猪羊架上,抬到庙前的广场上。将猪羊的头朝大殿摆在石香炉的两侧,南侧摆猪,北侧摆羊。香炉内仍然是头天的鸡血,两边的石花瓶里插上柏枝、天竺叶。

庙内供桌上要换上锡制的五什件,即两花瓶、两烛台、一香炉,也有的称为“舞狮件”,它因香炉盖上塑有一个狮子钮而得名。另还有八件套,也有说是十二件套的木雕动物造型的祭器,现在的老辈人只记得其中有兔、鸡、鱼、猴、猪,也有一说是十二生肖的造型。祭祀的人员也是由主祭、叫赞、礼生构成。民国中后期祭祀的主要成员由这样一些人组成:写祭文是许春喜,念祭文是许云舫,叫赞是许济平。主祭和礼生,都是由当头方选长辈和冠丁来充当。祭祀开始,主祭站在上进的菩萨前,八礼生(大年则为十二礼生)分两列,站于天井两侧走廊上的供桌之后。两供桌上各摆着四件动物木雕。听到主祭喊“明眼对”时,礼生就要用眼睛看着祭器。听到“礼生动作”时,礼生就要把它庄重地端起,举过眼前。“奏乐”令下,立于天井中的乐队齐奏鼓乐。“行祭”令下,礼生依规定路线,绕下进,走直线,拐直角,直到上进的菩萨。八礼生站定后,主祭喊“献礼”,礼生捧祭器向菩萨鞠躬。当“祭止”令下,两组礼生各依对方行前的路线回到原位。“敬礼”令下,礼生再将祭器举过头,行礼后,放下祭器。然后,八礼生走到下进中间正对上进菩萨的位置站定。主祭喊“跪”,礼生齐跪下。依“叩首”、“再叩首”、“三叩首”令三次叩首,听“平身”令后归位,仪式结束。

做祭结束后,就将姬王和李王请入菩萨轿内(汪公菩萨不在内),由当头方派出十六位青年抬轿,每轿八人,四抬四扶,两组轮换。整个队列方阵如协忠庙会一致。也是开锣启示上前,各方助旗紧跟,大锣大鼓,爆竹鸟铳助威,两轿由细乐队伺候。

行进路线是从庙出发,从沿河的古官道逆流而上,过前溪桥,再沿河过中间屋直到金村;然后顺街而下,经前溪,绕东升;从三街巷口过山下坦,往河前过升溪到上丰田;再从上丰田进环泉,绕环泉从泉泽门出,到高阳、楼下、古山下、青山头、西沙、东沙;最后沿天马山后,即今之马路,回登堂庙。整个行程要到下午三点多才结束,中间不许停顿。所以,家家户户都要裹粽子给参与活动的家人当午饭。当游神队伍到自家门口时,孩子们就把粽子送到家人手中。久而久之,许村就形成了九月十三裹粽子的习俗。

九月十三、十四两天还要演六本戏来娱神,戏台就搭在正对登堂庙的河滩中,戏台面向登堂庙,十四晚最后一本戏演完即告庙会结束。民国后期已无力请戏班,但其他程序依旧每年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全部废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