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华侨华人研究发展阶段

广西华侨华人研究发展阶段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华侨华人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二)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这个阶段的广西华侨华人研究,除了继续研究印支三国华侨华人以外,还更多地扩展到整个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三)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广西华侨华人研究继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个阶段的专著有《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
广西华侨华人研究发展阶段_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

广西华侨华人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

这个阶段开始建立学术团体和出版学术刊物,开始举办全区性并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活动,进行侨乡调查和资料收集,进行以印支华侨华人历史和印支难侨为侧重点的华侨华人研究并取得首批成果。这个阶段发表的华侨华人研究论文列举如下(按发表年份顺序排列,下同):《中国人移居越南的历史原因》(黄铮,1981),《越南“明乡”述略》(黄铮,1981),《十九世纪下半叶华侨在北圻的贡献》(杨万秀,1981),《柬埔寨华侨的历史功绩》(赵和曼,198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越的华侨》(杜剑宣,1982);《华侨移居柬埔寨的过程及其历史原因》(周中坚,1985),《略述越南华侨史各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黄铮,1985);《广西人移居海外史略》(黄铮,1987),《广西人移居国外原因初析》(向大有,1987),《广西籍华侨华人旅居南洋述略》(黄镛锟,1987),《广西海外社团的历史和现状》(黄镛锟,1987),《华侨与越南北方解放初期的经济建设》(李白茵,1987),《略述二次大战后华侨的几点变化》(杜剑宣,1987);《越南各个时期的华侨政策》(李白茵、罗方明,1989),《越南华侨教育事业的兴衰》(李白茵,1989),《广西籍华侨华人知多少》(赵和曼,1989),《广西籍华侨华人对东南亚的贡献》(赵和曼,1989),《广西籍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贡献》(赵和曼,1989)。

(二)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这个阶段的广西华侨华人研究,除了继续研究印支三国华侨华人以外,还更多地扩展到整个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90年代出版了下列专著、文集和资料汇编:《越南华侨与华人》(李白茵,1990),《广西籍华侨华人资料汇编》(广西华侨历史学会与广西侨务志编辑室合编,1990),《广西侨史侨务文集》第一、二辑(1993),《广西通志·侨务志》(向大有、唐旭亮、陈平润等,1994),《广西籍华侨华人研究》(赵和曼,1996)。另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杨立冰、杜敦信、罗方明、郭明、黄铮、郭明主编,1992)有关于越南华侨华人的专门篇章。

90年代发表的论文列举如下:《战后越南南方华侨华人经济的变化》(李白茵,1990),《广西籍华侨华人的贡献》(陈平润,1990);《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广西籍华侨华人》(陈平润,1991),《欧美“印支”华人的形成和发展》(黄振灵,1991);《“大框架下多模式”的走向——兼论海外华人的国家认同与民族同化》(向大有,1992);《谅山华侨华人与广西》(杜剑宣,1993),《新加坡的华文教育》(藏慕莲,1993),《再谈广西籍华侨华人知多少》(赵和曼,1993);《新加坡的华文教育》(藏慕莲,1994),《印尼华裔经济与中、印尼互利合作》(黄振灵,1994);《华侨对近代广西矿业的投资》(唐凌,1995),《广西华侨归侨抗日史实》(向大有,1995);《广西籍海外社团研究》(赵和曼,1996),《新桂系集团吸引侨资开发矿业》(唐凌,1996),《越南胡志明市的华侨华人社会》(杨然,1996),《战后五十年柬埔寨华人的曲折历程》(周中坚,1996);《论海外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若干关系》(向大有,1997);《近代海外华工开矿述论》(唐凌,1998),《广西归侨概述》(丁有权、卢彦雄,1998);《广西籍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赵和曼,1999)。

(三)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

广西华侨华人研究继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个阶段的专著有《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赵和曼,2004)。下列书籍含有华侨华人的篇章:《东南亚手册》(赵和曼主编,2000),《2001—2002年东南亚发展报告》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编写,2002),《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张坚,2008),等等。

这个阶段的研究论文按研究内容例举如下:

(1)侨务理论研究:《以侨为本是侨务发展的核心》(向大有,2007);《试析十七大报告中侨务理念的启示》(向大有,2008);《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侨务领域的若干关系——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向大有,2009);《再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侨务领域的若干关系——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向大有,2009);《关于新时期侨务工作宗旨的再学习、再识知》(向大有,2011)。

(2)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抗战胜利后广西对侨民问题的处理》(唐凌,2000),《二十世纪海外华侨华人沧桑巨变》(向大有,2000);《广西籍华侨华人的影响力》(谭显兵,2008);《清代广西向国外移民三大板块背景要素的比较研究(上篇)》(向大有,2010),《清代广西向国外移民三大板块背景要素的比较研究(下篇)》(向大有,2010),《东兴汇路中的广西籍华侨与侨批馆》(陈思慧、郑一省,2010),《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广西边疆社会稳定的历史考察》(石维有、许彩盏,2010);《让世人了解广西接待安置印支难民真相》(向大有,2011)。

(3)华侨华人与广西的发展:《海外华人与广西侨乡经济建设》(赵和曼,2002);《华侨华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作用》(胡晓玲,2007),《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互动研究》(郑一省,2007);《东南亚华商在北部湾经济开发中的角色与作用》(郑一省、叶英,2009);《广西侨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蒋婉,200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华商创业的作用》(石维有、苏妙英,2010)。

(4)对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研究:《柬埔寨华侨华人史主要事件述略》(周中坚,2003);《老挝的华文教育》(陶红,2004);《泰国华文教育现状分析》(游辉彩,2005);《泰国华人农业资本与农村合作:兴起、作用、经验和启示(石维有、钟雄,2009),《泰国华商资本高度融合型发展模式》(石维有,2009),《华裔国家认同与泰国1932年立宪革命》(石维有,2009),《泰国华人农业资本的兴起及其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石维有,2009);《老挝新华侨华人与中老友好交往》(杨超,2011)。

2009年9月24日,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区侨办在南宁共同主办以“加强侨务理论研究发展侨务工作”为主题的2009年广西侨务理论研讨会,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区侨办共同成立广西华侨华人研究所。广西华侨华人研究所的成立适应了广西侨情的发展变化,促进侨务部门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华侨华人研究工作。2009年11月,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区侨办共同编辑完成《广西侨务理论研究成果集萃》,该文集涉及侨务理论、侨务工作、华侨华人与中国、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广西籍华侨华人研究、华侨农林场、华商与广西的经济发展、侨乡开放与发展等方面,是广西侨务理论研究、广西华侨华人研究的最新成果。

广西华侨华人研究的特点如下:①起步较晚,但发展态势良好;②地缘因素明显,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邻近的印支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成为研究的起点和重点;③利用现有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首先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入手;④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广西已成为全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