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逻辑

论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逻辑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本身,寻找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节点,进而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实践历程作出阶段划分,从而在历史动态中把握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过程和运作逻辑。与此同时,宣传思想工作自身也在改革中不断转变,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不断表现出新的活力。关于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近些年尽管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角也趋于多元,各种讨论主体之间也不断进行对话和交流。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逻辑_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基础与拓展(第1辑)

◇李宗建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宣传工作”从来就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执政资源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调整,以适应党和国家的全局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和理论分析,应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进程作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这一实践活动本身作为相对独立开放的系统,着重考察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实践历程和基本脉络,重点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为何转变、转变什么及转变轨迹,即理念内容有无重大转换、表达方式有无重大变化、运行机制有无重大调整,与外部环境是否动态协调。基于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本身,寻找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节点,进而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实践历程作出阶段划分,从而在历史动态中把握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过程和运作逻辑。

问题的提出

一、“宣传工作”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运动进程中,“宣传工作”从来就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从而将宣传思想工作提升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和谋划。实际上,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日起,“共产主义的宣传”[2]就作为共产主义先驱者们将千百万被剥削被压迫者激发起来,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下,打击敌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强有力的作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也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刘少奇在题为《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的报告中就指出:“现在的情况和过去根本不同了。中国革命胜利了,我们有了更好的宣传马列主义的条件。”[3]“我们的宣传工作者,就要利用这种更好的条件来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真正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来宣传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教育人民,提高全国人民的阶级觉悟和思想水平,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打下思想基础。”[4]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决议(草案)》也指出,“各级党委必须把向党内外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当作头等重要的任务,并把这一任务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5]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以执政党的地位在全国迅速铺开。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宣传思想工作自身也在改革中不断转变,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不断表现出新的活力。

因此,系统研究建党90多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历程和经验教训,把握宣传思想工作在内容体系、表达方式、运行机制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方面调整与转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性规定,为当今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路径方法提供指导和借鉴,无疑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二、宣传思想工作在实践中面临困惑

2000年,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丁关根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面对宣传文化事业要加快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客观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迫切需要研究一些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性问题。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工作的新特点、新方式,找出一些带规律性的新东西。”[6]在实际工作中,最近这些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确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既有老问题,又有新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因为一直存在的客观情况产生的,如国内外还一直存在着敌视社会主义的力量,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意识形态渗透、颠覆与和平演变的图谋仍然存在,手段方式日趋隐蔽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仍长期存在且日益激烈。也有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及方法手段、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期待所造成的。对于后者,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去反思,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去考虑,那就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对目前形势的变化及宣传思想工作战略策略、理念定位、体制机制的转变尚未形成清醒的认识,面对已经变化的形势仍然在用传统思维、落后手段、僵化体制及生硬方式去研究并处理相关问题。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在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理念、表达方式、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着林林总总的问题,呈现出“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尴尬局面。对此,则是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过去几十年所发生转变的基本历程和原则规定缺乏自觉,对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趋势更是缺乏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

关于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近些年尽管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角也趋于多元,各种讨论主体之间也不断进行对话和交流。但是,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及如何发生转变等基本问题上的讨论并不充分,尤其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策略、理念定位、体制机制等发生转变的基本脉络还缺乏系统的分析。这种相对不足的认识状态不仅会影响对宣传思想工作改革和创新问题的深入研究,更会影响实际工作中对于形势的判断、相关战略的制定及政策措施的实施。

值得欣慰的是,在实践工作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文化环境、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新特点。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中国“宣传”在理念定位、方法手段、运行机制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实际上已经全面开启转型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但要期待这种变化向着更加深入的层面推进,让中国“宣传”无论是在语词运用,还是在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与体制机制上,都能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自觉与自信。同时,从学术研究的使命和责任来看,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还应该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适应现代和引领时代的深入转变作出切实而积极的努力,而这首先就需要我们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转变的基本历程和经验教训有清醒而理性的认识。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本文希望能够在这一问题上展开研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的系统考察,力争在这一无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发展,还是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上取得系统性梳理和规律性认识。

宣传思想工作的概念演变与实践历程

宣传思想工作作为一项旨在维护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活动,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中都存在。但“宣传思想工作”作为一个专门概念,是由中国共产党独有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专有名词,自然也有其区别于其他所有阶级意识形态工作的独特涵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概念名称,先后经历了以“革命导向”“价值重塑”“凝聚共识”为主要特性的概念使用的演变过程。这些名称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并逐渐稳定在“宣传思想工作”上。这些概念的演变与发展,既体现了中国时代变化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理解与运用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形势和主张对宣传思想工作性质、任务、内容和方式等作出的自觉调整和转变。在这种历史演变中,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得以清晰地体现出来,它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一项具有强烈政治性的宣传实践活动。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和转变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将其划分为改革开放以前与改革开放以来两个大的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以服务“革命”为导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与实践基本成熟和定型,这是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起点;1949年到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启并拓展了执政条件下“价值重塑型”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与奠基;1957年到1978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呈现出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运动式宣传的特殊景象,经历了宣传思想工作与阶级斗争“互强”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大致经历四个基本的阶段:1978年到1989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开启“转轨”之路,进入随改革开放进程而“转轨变型”的阶段;1989年至1992年,“政治风波”凸显宣传思想工作“极其重要的地位”,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全面反思和整顿时期;1992年到2002年,宣传思想工作开启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调整与重大变革;2002年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实现新的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13年8月19日,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

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转变与动力机制

一、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解析

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内涵的分析可以解构为内容体系的解释力、表达方式的亲和力、运行机制的现代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等四个方面。

1.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体系的阐释力。成功的宣传思想工作必然要具有一套扎根中国实践并富有解释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内容体系。由于社会实践进程和生活状态瞬息万变,作为“上层建筑”的执政党宣传思想工作不能一成不变、故步自封,在内容更新、逻辑转换与思维调整上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变化。从这个层面上讲,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体系的阐释力应该是一个动态范畴和开放格局。不断调整和更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体系,进而赋予其对中国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持续阐释力,当然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在要素和应有之义。

2.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表达方式的亲和力。宣传思想工作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大小虽然与其内容密切相关,但离不开必要的话语体系、传播媒介、宣传方式和手段。宣传实践证明,表达方式的亲和力和适切性是使执政党宣传思想工作植根实践、深入人心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诸如人文关怀、民间话语、平民风格等在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表达和话语体系中,理应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这里要重在凸显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本性和适当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通俗性。

3.把握宣传思想工作运行体制机制的转换力。宣传思想工作运行的体制机制随时代转换而发生的现代性转向,则要使其始终对变化着的社会现实有着适应性与前瞻性,体现出较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互动性。这包括:一是尊重宣传思想工作受众的主体性,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主体化诉求;二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运行方式的多样化,并随着时代转换和社会变迁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发展;三是实现宣传思想工作运行动力的利益化,这既是把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运行机制转换力的关键环节,更是现代化背景下宣传思想工作实现调整与转变的集中体现。

4.保持宣传思想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定位、内容、方式、手段等内在要素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与转变,以求与变化中的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协调与适应,即保持自身运行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的内在要求包括:一是宣传思想工作要保持适当的开放灵活意识,执政党应随着社会环境的阶段性变迁不断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调整与转变;二是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关照世俗生活。“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7]执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否具有真正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主要取决于其对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的反映程度和关照力度。

二、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随着时代转换和社会变迁,中国共产党不断面临新的境遇和使命。新的执政考验、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以及不断变动的社会历史环境等都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新期待,成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不断调整与转变的动力因素。也正是这些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制衡,推动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不断调整转变与改革创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发挥统一人们思想和凝聚社会共识的基本功能,在动态协调中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

1.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党面临执政考验的直接反应。其一,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执政党“赢得民心”的基础性工程。执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说到底就是争取民心的工作。其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执政党宣传思想工作所宣扬的理想信念,就是执政党行动的一面公开的旗帜,也是吸引民众、激励民众和动员民众的一面旗帜。只有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才能在时代转换中有效建构价值认同,在党的事业延续中形成人民参与的合力,在多样思潮中提高群众的“免疫力”,也在社会变迁中从思想认识层面协调利益冲突,保证社会有序稳定。

2.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思想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通过宣传思想工作的不断调整和转变,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以此来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社会历史环境变动的客观要求。其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迫使宣传思想工作积极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体系支撑,建立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机制,全面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其二,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促使宣传思想工作提高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其三,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所带来的利益分化与意识形态冲突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提出迫切要求。

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经验启示与基本路向

一、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所得到的启示

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推进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历程和脉络,在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要素环节和动力机制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颇多启示,并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特征与规律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

1.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规律。通过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的系统考察,可以提炼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规律,即“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与基本功能,坚持在“围绕中心、找准定位”中自觉服务大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努力引领风气之先。作为“在精神领域搞建设”的工作,必须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把好关把好度把好导向。宣传思想工作贵在求真务实,必须坚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多做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2.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执政党与宣传媒介的关系。在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党与宣传媒介的关系方面,我们有许多需要深刻反思和进一步调整的地方。其一,应对传统政治宣传模式进行审视与反思,改变宣传管理体制本身缺乏管理弹性的状况,避免政治宣传的僵化和低效。其二,执政党应自觉将大众传媒纳入特殊执政资源的范畴。这包括注意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常功能,对大众传媒应持有科学理性的定位,充分尊重大众传媒所必须遵循的新闻传播规律,同时理性认识外国执政党、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3.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关系。从宣传思想工作连接的两个主要方面来讲,作为面对广大公众的执政方式,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既要体现执政党的意志,使党的意志为人民群众所广泛知晓并成为共识,从而产生凝聚力;又要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使人民群众心声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所透彻了解并成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改进自己工作的依据。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既要在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中体现党的意志,又要重视对人民群众心声的倾听与表达。

二、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路径选择

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基本实际来看,面临日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更加艰巨繁重的执政任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怎样应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何以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舆论阵地,能否以自身改革创新的实效,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价值支撑、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这是时代赋予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重大课题。

1.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宣传话语体系。基于话语权建构的特征和传统宣传话语体系的疲弱,我们在开放条件下构建党的宣传话语体系,要牢牢扎根当代中国实践,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原来的方式坚持传统话语,而是需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衔接、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不断发展。须着重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宣传话语内容的建构上,要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展开;二是在宣传话语形式的创新上,要着力摒弃墨守成规的说教口吻和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提高亲和力;三是要避免“话语疲劳症”;四是要尝试“换位思维”,这实际上是一个宣传“立足点”的问题。

2.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宣传工作载体已经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载体的重要作用和有效功能,又不失时机地依托新技术平台来拓展自身的影响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信息化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迫切任务。这里要着重做到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渗透”功能,积极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表达方式,将提升舆论宣传水平作为重要着力点。

3.改进方法手段是增强执政党宣传思想工作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基于社会环境变迁和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在全面总结宣传思想工作的传统经验与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开辟新路径、探索新办法、运用新手段,从而形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合力,使宣传思想工作在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上展现出亲和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应重点把握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双向互动与分层施教;二是坚持虚事实做与虚实结合;三是坚持改进文风与寓教于乐。

4.逐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大宣传管理和运行制度创新力度,革除制约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不断增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推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持续转变和深入调整的基本保证。要坚持把“党管宣传”作为完善宣传体制机制的一项基本原则,将稳定化和长效化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投入机制的基本方向,将“社会协同管理”作为形成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的机制保障。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

【注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3]《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4]同上,第91页。

[5]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6]丁关根:《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党建》2000年第2期。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