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概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概述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概述发展的一般内涵是指事物由大到小,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并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前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其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的先导、媒介或载体。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满足各族人民不同群体体育需要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根本追求和目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概述_敖鲁古雅使鹿温克人的体育文化

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概述

发展的一般内涵是指事物由大到小,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并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前进。从宏观上看,发展有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之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之别,从事物内部来看,有数量增长的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则与一般所指的“发展”存在着意义与内涵的不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理性持续深化的产物,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原来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战略和模式,有其特定的内涵。那么,当它被引入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领域时,其特性、含义又是什么?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通过前面我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分析发现,具有自己的制度和风俗的一定类型的社会,必然具有与之相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作为社会风俗典型体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其文化内涵,既与民族思维方式有关,又与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联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其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的先导、媒介或载体。这些颇具特色的运动形式,既是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同时成为我国其他领域发展的纽带和动力源泉,尤其是在现今的全民健身活动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具有以上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广大各族群众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乐趣和享受。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满足各族人民不同群体体育需要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根本追求和目标。那么,反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性、民族性、体育竞技性、健身娱乐性、地域性、教育性等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具有传承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长期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各族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产生之时起,到后来以及今天的发展,都有着传播、继承的优势,虽然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过种种变革,扬弃或丰富,都是人们长期积累、总结下来的,始终保留着传统的、适合健身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力之所在。起源于百越地区,在岭南颇为流行的习俗——龙舟竞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百越民族由此形成了“习水促舟”的丰厚民族文化,从祭河祈年,纪念历史人物,到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逐渐传承发展成为竞技角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过去祭敖包仪式发展到现在的“那达慕”大会,起源于13世纪初,当时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并称为“男儿三艺”。到元、明时期,“男儿三艺”比赛被确定为“那达慕”的固定形式,吸引着广大蒙古族群众竞相观看及参与,人们对比赛的胜负极为关切,把它看成集体的荣誉,至今,在内蒙古各个市、旗县地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已经成为集旅游、经济贸易、体育竞技为一体的大型活动。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其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人文环境也不尽相同,但有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本来属北方民族的秋千却在南方广泛出现,南方民族的踢毽子却广泛流行于不同地域的民族中。传承性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生命力,更决定了其实用价值。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具有民族性

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是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中演进的。民族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民族自身因素(主要是民族结构、素质)及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的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由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当中创造及产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近代体育不同,风格各异,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有些体育项目常常是一些民族所特有的,如黎族的“跳竹竿”、傣族的“堆沙”、蒙古族的“打布鲁”、纳西族的“东巴跳”、赫哲族的“叉草球”、维吾尔族的“达瓦孜”等是其他民族没有的。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需要通过分化、同化,及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再加上长期从事相同的生产活动,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各民族所共有的,但各有其民族特点,如蒙古族的摔跤与朝鲜族、藏族、彝族摔跤等既具有摔跤的一些共性,也具有各民族独特的风格;苗族的“八人秋”、普米族及哈尼族的“磨秋”、土族的“轮子秋”、阿昌族的“车秋”、纳西族的“单人秋”、柯尔克孜族的“二人秋”、朝鲜族的“秋千”等各具特色,又有共性。还有一些成为全国民族运动会比赛的项目,在规则上更具科学性、规范性、竞技性,在场地、器材等方面也有所改进,已成为全国各民族喜欢的项目,但是仍然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并在本民族中广泛开展,仍是该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满族的“珍珠球”、回族的“木球”、朝鲜族的“秋千”、壮族的“抢花炮”等等。

(3)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具有体育竞技性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竞技是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在明确而正式的规则范围内,代表一个组织或团体从事比赛的特点。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规则范围内有激烈的竞争和对抗,表现为力量与技巧、技术与战术的结合。例如龙舟竞渡、摔跤、珍珠球、抢花炮等都是以增强体质、有益健康、振奋精神为目的的,尽管活动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很强的体育竞技性。

(4)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具有健身娱乐性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作为人们在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主要的休闲健身娱乐方式而存在的,人们往往在闲暇时光采用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满足心理上的各种欲望,在娱乐与健身之中,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不以运动成绩为最终目标,从而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这种带有娱乐功能的运动形式,既是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像“打布鲁”、投绣球等玩法简单,娱乐实用。我们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所看到的朝鲜族的“荡秋千”,意蕴明显,秋千运动的普及对人的健康大有好处,荡秋千可以培养人的勇敢精神,锻炼腿、臂、腰、背和手腕的力量,能提高心肺功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节日期间广泛开展,成为节日活动中的娱乐项目。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摔跤比赛,选手们上身穿着民族特色的跤衣坎肩,下身穿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脖子上佩戴着代表胜利的“颈嘎”,在长老的带领下,模仿着狮子、鹿、鹰等姿态入场。

(5)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具有地域性

像其他任何动物一样,人类为了生存,都必须向自然环境索取能量和物质资源,这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及其变化,才能生存繁衍下去。那么,人与任何动物不同,人不是通过改变自己生理的特征来适应自然环境,而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即社会文化来适应自然环境。人类用文化,特别是文化中的技术这一要素,帮助自己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求得生存。因此,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自然地理条件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民族虽然不是纯种族共同体的凝聚,但作为种族存在的一种属性,不仅在生物基因遗传上、体质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特点,还和种族一样,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其自然属性的一面。自然环境不仅对种族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还是氏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它制约和决定着民族的变化和发展。某一民族经济由于聚居于某一特定地域而受环境特点和资源条件的影响,使民族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某一地域也往往由于特定民族的聚居而表现出地域的民族性。由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各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

(6)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具有教育性

体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古代,体育是原始教育中的内容和手段,据《中国古代教育史》记载:“氏族公社成员们除了在生产实践中受教育以外,又在政治、宗教和艺术的活动中受教育。他们……利用游戏、竞技、舞蹈、唱歌、记事符号等进行教育。”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原始森林中过着狩猎生活的鄂温克族,“他们都有一套纯熟的狩猎技术,他们心目中的优秀射手的标尺是:身体强壮,能跑善跳,吃苦耐劳,勇敢、沉着、机智、枪法准,熟悉地形和野兽习性。为了适应这种狩猎生活,从小孩起就进行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在其中占重要地位。”“孩子五六岁时就常玩狩猎游戏,经常练习射箭和打靶……十二岁以后,开始跟随大人从实际狩猎中学习,由父亲、哥哥或祖父领着他们到山里去打猎,教他们怎样瞄准、怎样打。”还有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等的传统体育“射弩”,既是一种生产活动、生活技能,又是一种教育方式,这些民族的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要学习射弩。草原民族的孩子从小就要练习骑马。

二、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纵观世界及我国体育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有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史实。战争、宗教毁灭了古代奥林匹克的人类文明,世界大战的爆发破坏了第6、第12、第13届现代奥运会的周期连续。由于政治问题阻挠了奥运会成员国的参赛,导致社会的停滞和被破坏,各项体育运动水平下降,致使体育人口下降,当然这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如果我们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要探讨制约的因素,找出什么是不够的,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规律。

(一)认识及重视程度

1.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已经举办了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是,各级政府长期以来都是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当作少数民族工作来对待,向社会推广工作做得很少,而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育项目,应该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欣赏到它的魅力,都能从中享受到它的运动乐趣,但这方面做得不够。再有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普遍缺乏认识,即便是民族体育部门,也有忽视少数民族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不重视少数民族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特殊需要的情况,因而不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情况普遍存在。还有是民族地区体育部门没有民族体育机构或专职人员,经常是为了参加民族运动会的比赛才临时关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的出于政治考虑才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因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身体健康、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文化的关系认识较少。

2.经常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少

除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外,平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活动稀少,尤其缺乏全国性的单项比赛,这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水平的提高,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同时影响了各地人民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热情。

3.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太少

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太少,很多地方缺乏必要的设施而难以开展经常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些地方除了参与全国比赛外,平时没有投入,有的训练基地连器材也配置不齐,影响了各民族体育的项目普及和人才培养。

(二)经济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发展、政策环境、思想观念和劳动力素质等原因,加上各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局性性,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极为落后。导致了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人们所进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水平、规格、质量以及对其的推广、普及的程度是有差别的。可见,经济条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国际体育的交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运动方式和规则上,也会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并逐渐与现代体育接轨,这必然在发展上需要经济的支持,而随着人们参与这类项目要求的升高,也需要一定经济条件的支持,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那么,根据我国国情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特征,在发展上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是国家要进行合理的体育资源配置,对经济条件差的民族地区给予经费方面的倾斜,增加那些在运动方式、规模水平方面要求较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普及程度。其实,国家早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加工、改革及提高,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逐渐增加,规模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二是不同的民族地区要结合自己的自然条件和特色,重点开展和参与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利用自身的文化魅力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商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这是国家应大力支持及鼓励的。

(三)地域特点

一定地域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很大程度上是在地理环境差异性作用下形成的。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交通又十分不发达,使得地理环境对民族生存和民族体育形成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北人喜马,南人善舟”之说,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我们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点中已论述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各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异性,从整体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大致形成三种不同的特色,即游牧民族体育文化、畜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混合的民族体育文化和农耕民族体育文化。各民族传统体育因其代表了本民族的风姿、风韵(游牧民族粗犷热烈,水乡民族细腻活泼)而受到欢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地域性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如生活在东北冰天雪地的满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滑雪、冰嬉等是他们各自民族的传统体育;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如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赛马、摔跤、姑娘追、叼羊等成为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因此,地域的不同,所流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不同,但是,能不能打破这种地域的差异,开展既适合于本地,又可在其他地域流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呢?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这是能做到的,而且已开始做了。在昆明的第五届全国民运会上,就出现了北方项目南移、南方项目北移的现象,湖南姑娘在秋千比赛中的高超技艺令人注目;在打陀螺比赛中,也有河北、天津等地的小伙子参加。

(四)人才条件及社会认识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人才问题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明确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以求人才的总体需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人才与从事现代竞技体育研究的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阶段对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规格、数量和培养的形式没有系统、全面的科学规划,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少,就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人们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形成了在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城市与民族地区的意识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不平衡等,出现了在民族运动会上,每一个项目的比赛都吸引了众多观众,但在群众中却难以开展的现象。项目并不是没有群众性,只是从事此项事业的宣传、推广的人才太少,提供给群众参与的机会太少,以至于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意识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来讲就少得多。例如宁夏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国内媒体反响平平,而国外媒体却极为关注,有的把所有项目、节目全程录像,拿回去研究。试想,过了若干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已经陌生,而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些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出现在国外的体育活动中,也许成为别的国家的体育项目。再拿我国的国术——武术来说,在过去我们对发扬武术传统文化方面做得不够好,在向奥运会推广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来看看韩国,韩国水源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钟瑛博士到中央民族大学与体育系师生交流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时,他谈到了韩国的跆拳道是如何成为奥运会项目的:韩国从20世纪40年代后国家开始把跆拳道纳入到国家计划中,韩国男人在服兵役时必须学习跆拳道,让人们建立学习跆拳道的意识,20世纪60年代后,国家经济发展了,开始向全国、全世界去普及和发展。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韩国体育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给跆拳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最终使跆拳道走向世界、走向奥运会。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如此,必须建立教育体系,培养相关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投入一定的资金,才能可持续发展。

(五)民族风俗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岁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而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际上就是一种风俗,是一种体育风俗,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由此看来,某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某地或所有地区流行、推广,是很难的。例如草原上维吾尔族的“叼羊”,就很难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与推广;反映傣族宗教活动的“堆沙”,就难以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中进行。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地域、语言、心理素质等的不同,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也构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例如秋千运动,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荡秋千,地点是在两山之间,用山上的藤条当绳,从这座山荡到那座山;哈尼族的打磨秋,在草坪上竖一根约2米高,较坚硬的木头,架在一根横木杆中间,横木两端各有一两个人,先是低杆来回旋转,继而一头升起,一头落地,此起彼落,上上下下,悠悠荡荡,很有乐趣。阿昌族的“风车秋千”、苗族的“八人秋”、柯尔克孜族的“二人秋”、怒族的“转秋”等,都各具特色,颇有情趣,深受本民族人民喜爱。那么,利用本地区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可适当地开展一些适合自己习俗、不违背自己习俗的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对宣传、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各民族的身体素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将影响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延长,不利于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因此,我们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让国人继承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民族,这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增进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弘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1.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国家社会稳定、和谐的标志之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历史上,由于战乱、屯田、戍边、移民和民族迁移等原因,使我国形成了全国各民族间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状况。再加上历史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把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坚持各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方针,重视各民族的身心健康与体育事业的发展。1949年10月,朱德同志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指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体育运动一定要为人民服务。”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欢度“泼水节”时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价值:“傣族人民的划龙舟,不仅是娱乐活动,而且是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人民体质,练习保卫祖国的本领。”并特别强调:“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和各族人民心连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我国《宪法》第119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1981年国家体委和国家民委在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方针时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与近代体育的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可见,我们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利益和团结,将发展民族体育事业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繁荣兴旺。自1953年以来,我国共举办了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人和地区来看,其规模和影响逐届扩大,设置的民族项目和参赛运动员不断增加。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55个少数民族,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有人口10 643万,虽只占全国人口8.41%,但分布面积却占国土面积的一大半。这些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有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跨省、跨地区、跨民族、跨国界的,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喜爱同一种传统体育项目,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桥梁和纽带,必然会增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友谊和团结,增加凝聚力,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使各民族人民生活祥和、安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及民族意识,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纵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据统计已达970余种,例如赛龙舟、赛马、摔跤、叼羊、抢花炮、珍珠球、抛绣球、冰嬉、打陀螺等等,无不显示其民族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民族文化特性,受到各民族的喜爱,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在云南景谷,陀螺运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使全民健身的热潮不断高涨,并且这一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起到了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应用和普及出现了好的势头,在思想观念上,由封闭型转化为开放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武术健身、摔跤等已广泛应用,广为普及。在管理体制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已由自发型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方向发展。在方向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已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并成立了单项或综合的协会管理组织,定期举办竞赛活动,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重视。在形式上,由单纯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转到与经济效益结合的方向。在交流上,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单一的民族活动扩大到跨地区、跨省、跨国界,甚至是多民族的活动,并逐步走向世界。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改革创新和健康发展中被不断赋予新的活力,得到了稳步发展和普及。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的主题之一,而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其内涵是全球各国各民族的发展,是不损害别国其他领域和未来利益的发展,是长期、持久的发展,它的评价体系的核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奥林匹克是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创举。人的社会性活动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健康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孤立的,它与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有着渊源的关系,它往往是某一区域的传统体育活动广为流传后,经过不断地加工、提高、完善,被各国人民所接受而成为国际竞技项目的,而这一现代体育又往往建立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上。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明显的特点是民族性、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向大众普及,让大众能够接受,要向国际发展,让国际能够接受。那么民族性将随之淡化,地域性让位于世界性,低层次性变为高层次性。现代国际流行的许多竞技体育项目最先是某一个民族在自己所生存的小范围内开展,然后发展走向世界的,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发展也如此,如中华民族的国术——武术运动。香港的武打片早已在西方国家引起了轰动,外国人对中华武术崇拜有加。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文化现象,它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的,是东方文化哺育之下的体育文化结晶。中华武术既有对抗性很强的散打,又有以鲜明的“和谐”运动观念区别于奥林匹克运动“竞争”观念的拳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领悟到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和谐,并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人只有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类和谐,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从而树立和谐处世与待人的生活方式。鉴于此,中国武术似乎就是顾拜旦追求的“为了人体的和谐,身心的平衡,为了感到更加朝气蓬勃的欢乐……”以及能培养“理解、和谐以及谦让品质”的那类运动。因此,1991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并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下属单项协会,会员国已达80多个,举办了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洲际和国际武术赛事频繁,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武术还未被排出奥运会门外,武术走向奥运会指日可待。

龙舟竞渡原旨是祭河祈年,是一项富有宗教内涵的民俗活动,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发展成为竞技角力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既有体育竞技性与民族特色,又有娱乐审美的功能。1985年成立了中国龙舟协会,并将龙舟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而且举办了多届国际比赛。我们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如珍珠球、抢花炮、摔跤等等,只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对程序和规则进行规范化和科学性整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自身的民族特色走向国际体坛指日可待,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因此,对那些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原理的,适合改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龙头项目,加以科学整理,仍然实行“奥运战略”,争取成为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真正体现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对那些缺乏竞技性,不可能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发挥它们的健身娱乐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及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保持社会规范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举办非奥运项目的特色表演赛、联谊赛、综合性运动会等,不仅可以保留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还能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顾拜旦先生曾说过:“让我们促进每天的体育锻炼,努力增加吸引群众的便利条件,消除无用的障碍,简化复杂的规则;让我们处处设置体育器械使之唾手而得,让我们不断完善体育器械并降低生产成本,让我们努力将不同的运动形式连接在一起,使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迥然不同的差异获得的欢乐或者通过体育运动如影随形的和谐高度赞美体育运动……这就是我们能够信心百倍地朝着目标前进的能动性认识。”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文化,通过改革开放,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体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潮流。

(二)民族地区经济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相比较虽然较少,但分布地区却很广泛,且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几乎都居住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8%。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物产资源丰富,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既有热带、亚热带的椰林胶园,也有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原;既有浩瀚无垠的沙海,也有浓荫覆盖的原始森林;既有高低错落山区丘陵,也有广袤丰美的草原。我国勤劳、淳朴的各少数民族人民,祖祖辈辈长期同汉族人民一起辛勤地开发耕耘,并按照本民族的习惯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和发展了经济文化,推动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加之各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别,使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极为落后。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和少数民族地方自治集中的地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加强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再加上2001年我国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有积极作用。如此大力度的西部开发活动,着实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契机,然而,这并不能保证该地区经济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西部地区不仅矿产丰富,能源、旅游、土地资源极具优势,并且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在贯彻中央制定的“积极倡导、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方针的同时,如何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值得探讨的课题。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增加民族地区就业人数,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人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还有相当多的人不知所措,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件大事,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促进民族经济贸易交流的新方式,例如举办具有浓郁民族地方特色的节日活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等就吸引了各族人民和不少外国客商以及旅游观光者,活跃了市场,繁荣了经济,通过举办这些节日活动,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溜索原是云南怒江的一种传流交通方式,现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项目,不到一分钟便可横渡百米宽的怒江,来回一趟10元,可以自己溜也可以请当地工作人员带着溜。

2.带动民族产业发展,有利于民族产业走向世界

通过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不仅增加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色彩,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市场活跃了,进一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民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通讯、旅游、餐饮、娱乐、住宿等相关行业的配套建设,给民族地区带来了商机。在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由于当地群众对陀螺运动的痴迷,使得制作陀螺成为一条致富门路。县城几个制作陀螺经营户,整日忙个不停,人们买陀螺都要排队预定,每家能卖两三千个陀螺(每个50元)。在这里最大一家私人作坊,作坊有三台机器,年产量约3 000多个,每年利润在8万元左右,他们可制作比赛陀螺,也可制作装饰陀螺,当然,这种私人作坊需要扩大和加强规模建设,才能有竞争力。举办奥运会是全国家、全社会、全民族的事情,面对奥运会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正是向世界展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大好时机。中国在加入WTO后,国内的民族企业、民族产业要抓住机会发展自己,赶上世界的脚步。

3.掀起全民健身热潮,提高各民族人民的体质,为经济建设多做贡献

国家的全民健身计划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手段,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宏观领导,社会多方支持,全民共同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是在总结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成功的基础上,在深化体育改革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一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大举措。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已提出要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宝贵遗产,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也指明了发展方向。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在山区和边远地区,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对于开展场地、器材等要求高的现代体育项目有一定困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在人体能量物质“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中,促进人的体能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因而,强健体质就成为其主要的功效之一。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强,正好解决民族地区群众(包括共同聚居的汉族)健身难的需要。由于体育工作者始终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这些特点极大地促进全民健身热潮,全民健身促进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见全民健身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加深各族人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唤起人们积极主动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极大地增进各族人民健康,增强体质,这必将转化为间接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三)政策支持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国家体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作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一项内容,逐渐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

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少数民族成员及家庭来说,无疑是富裕之泉,发展之根;对西部地区来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对每个少数民族来说,是提高文明程度,创造自我的必由之路;对国家来说,是加强民族团结与稳定,加快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保持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措施。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长期受历史发展的影响,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受计划经济影响较重。但是,广阔的民族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资源和后劲,例如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来看,民族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独特,有利于开展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冰雪运动以及高原训练等。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将会给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因此,我们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伴随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不断优化“思想环境”,将其发展的思想和做法置于地情、区情的现实中,在尊重少数民族意愿,肯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遵循“积极发展,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民族体育发展方针,树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区域性的民族文化意识,加大保护与扶持的力度,加强保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科技含量,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到一个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认识,既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发挥各族人民的自我努力奋斗精神,又要改革一切依赖政府的局面。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国家、地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尽快组织、计划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台发展的行业政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调整与价值评估,探讨其健身机理和锻炼价值,在保留其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和发展,使其被全民所接受,确立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重点地区、试点地区,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全国推广。构建多元协调发展策略,重视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相关的内、外环境因素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认真思考诸多因素的协调,并把高科技引入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领域,开展新项目,从而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高科技含量,最终达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加强环境保护,造福子孙后代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几乎与各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物质文化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人,总是在地球表面上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并且有明显的分布差异,它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在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从白山黑水茫茫林海到南方热带、亚热带雄伟神秘的“东方大峡谷”,都是少数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之地,各少数民族形成的独特的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孕育、发展在这片富饶、辽阔的神州大地。那么,利用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将会给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带来新的增长点,但有时人类在征服、开发自然的过程中,往往也在破坏自然。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云南景谷对陀螺运动的痴迷程度国内罕见,使得制作陀螺成为人们一条致富门路。但是,陀螺是由紫柚木制成,所用的紫柚木为直径1.5米的百年大树,一棵树只能制作二十至四十个陀螺。据说,紫柚木长成大树,年代久了,就会成为空心的,也会死掉,而其分枝可用来做陀螺,因当地老百姓能卖的东西太少了,而这些树木资源丰富,于是上山伐树砍分枝来卖,而过分砍伐就是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云南景谷县政府已经意识到用树木制作陀螺是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已不许老百姓上山伐树,而且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已于2004年开始在北京实验,用回收的旧布料加工制作成陀螺,并投入使用,效果非常好,景谷县、普洱县的私人作坊也纷纷利用这种工序制作陀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是分不开的。进一步扩大开放,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社会,不能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分割、对立,而应当统一起来,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地方政府要发展经济,注重经济效益是对的,但不要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可以牺牲短时间的一些经济效益,而得到更长久广泛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效益,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3.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弘扬民族文化

党中央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为进一步开发西部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体育人文资源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作为实现全面现代化主要手段之一的体育,它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连,通过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各民族文化活动进行各种交往与交流,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我们不仅要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把它融入区域经济中,还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已作为政府的重要目标。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诸多如余暇时间增加、生活质量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等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条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据统计,具有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达到970余种。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体育全球化浪潮中,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内容上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中合理的、有益于提高现代人类生活质量的因素。在国际竞争中,避免我们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使世界了解中国,以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推动体育文化跨民族、跨文化的沟通和交融。

(四)民族体育教育体系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建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单纯体育竞技的旧思想,树立育人、健身、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其次,要构建与其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建立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各国都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才素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学校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服务。因此,要在特色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也要进行不断地改革和提高,特别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将影响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延长,不利于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现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全社会实施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已使我国的体育指导思想从竞技体育转为促进全国人民身心健康的大众体育。教育部门既要支持学校开展一般项目的体育活动,也要支持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只有重视和发展大众体育,增进各族人民的身心健康,才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全国缺少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人员,特别是各级体育部门、民族宗教局等今后可能要设置民族体育机构或专职人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中也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体育指导员。因此,我们在高等体育教育中,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各民族的民俗、宗教、体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学科体系,让各民族这些古老而又年轻的传统体育项目得以发展,让年轻人继承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民族,这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增进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弘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认真对待,并为之努力的事情。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应纳入“人文社会科学”范畴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特别强调学校体育要加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它既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经济和政治的制约,也为政治、经济服务。在揭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时,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与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任务等作为研究范畴,去阐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各种基本问题。通过阐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功能、目的、任务和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地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质,端正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和所涉及的内容,是体育科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和推广,更重要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交流和弘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体系,纳入“人文社会科学”范畴。

通过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各级学校才能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纳入学校体育教育范畴,才能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各种形式的宣传,也使各级政府尤其是体育部门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

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为什么能走向世界,发展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除了国家经济、政治等综合国力外,就是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韩国水原大学,体育课程里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有100多种,且都受到学生的欢迎。现今,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在学科体系的构建方面尚无定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未建立。可喜的是现今一些体育院、系,已经开始探索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等列入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人文社会专业培养方案中,开始探索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所以,只有把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理论知识优化组合,构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才能放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功能和价值,这正是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掌握体育发展规律,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明确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新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理论体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密切相关,各种因素的制约,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规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属“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不仅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基本路线,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融合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并且要在广泛借鉴民族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体育学科自身的理论作支撑,将不断成熟的体育人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民族学以及体育方面的自然学科理论充实其中,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依托,有序的、开放的学科体系,不断地吸纳交叉学科的成熟理论和知识,逐渐完善和充实。

在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后,必须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教材、评价层次,以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的知识通过这些载体得到具体有效的实施。例如中央民族大学体育系的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已明确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列入课程教育体系当中,并编写了《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论》、《少数民族体育史》等教材,逐步发展、完善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需场地、器材。所以,只有把与各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理论知识优化组合,构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才能放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功能和价值,这正是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体系的构建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体系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它与其他学科相比,又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锻炼去增强人的体质,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实践去促进社会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内容浩瀚,因此,必须选择能够代表55个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技术主干和框架,并以此建立起不同技术分支,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在众多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部分内容已经成为我国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项目,这些项目能够比较全面地代表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把这些项目融入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技术体系,将会更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划分在不同的项目类别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技术体系,它们也都有集体和个体之别,不同项目根据自身性质可以集体形式出现,也可以个体方式进行。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到社会上就业后可以丰富单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若到学校就业可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这些集体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个体方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有效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现在,北京市一些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有花样跳绳、中华毽、空竹、武术、跆拳道、珍珠球、陀螺等,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备受各年龄段学生的喜爱,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技能培养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如学校开设了“珍珠球”项目之后,除成年组外,其他年龄段的学生都更钟情于“珍珠球”,而田径课程却门庭冷落。其原因是由于少儿组及青年组的学生具有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他们很少局限思维,对体育活动的接受更倾向于娱乐成分多、简单易学的项目。这在一个侧面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首先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进而推向大学和社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技术体系在各级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作为必修或选修课。为了便于学习和区分,从项目的性质、内容上可将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划分为技巧型、力量型、速度型等几种。

技巧型项目是那些以灵敏、协调的技术为衡量标准的项目。技巧型项目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项目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参加人数众。技巧型项目主要有:武术、秋千、赛马、马上拾哈达、马球、射弩、陀螺等。这些项目均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然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例如,武术是中国人最推崇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锻炼体魄、防身自卫的运动,可使练习者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中,强健体魄,不断提高攻防技能,这是自强不息精神赖以生存的基础。从中国古代到现代,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尚武教育,因为我们长期积累的尚武精神,鼓舞和培养了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抵御自然灾害时,不向敌人和困难屈服、勇往直前的人生观和民族气质。现今,东枪西棍、南拳北腿仍是国人对武术项目特色分布的主要认识。秋千本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族之戏,春秋时齐桓公北伐山戎时带回中原,逐渐传播开来。现在山西长治流行的“车链秋”,山东荣成盛行的“龙门秋”,柯尔克孜族的“二人秋”,青海土族的“轮子秋”,苗族的“八人秋”,壮族、彝族、哈尼族等的“磨秋”都是充满情趣的秋千活动。当然,人们更多地会联想到朝鲜族的秋千,朝鲜族姑娘荡起秋千,那优美的身姿飘荡在空中。珍珠球是满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类似篮球、手球,对抗性强,要求参与者技术全面,能攻善守,精于协作配合,是一项集体性的运动项目。蹴球、陀螺等运动可以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部分内容。

力量型是指以力量大小为项目取胜标准的对抗性项目。集体力量型的竞技内容主要有龙舟竞渡、抢花炮、舞龙狮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是以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战胜对方,任何个体在这个集体中都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协作发挥自身的潜力,共同与对方抗衡。抢花炮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得较为盛行,有独特的风格,快速和激烈的对抗性、较强的集体性,类似橄榄球运动。江南的龙舟竞渡通常在每年端午节举行,是一项大型的群众性竞技活动,每条船人数至少40人,多则可达80人以上,各船锦旗招展、锣鼓喧天,船手们划桨呐喊,奋力争先。临岸观者如云,一片欢腾,场面宏大。个体型的力量较量有摔跤、投掷、押加、举重、爬杆等。摔跤在各个民族同胞的体育活动中是最受青睐的项目,有藏族摔跤“北嘎”、蒙古族摔跤“搏克”、维吾尔族摔跤“切里西”、彝族摔跤“格”等。摔跤、赛马、射箭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蒙古族同胞几乎人人都精通这三艺,“那达慕”大会更是摔跤手们展示风采的最佳时机,获胜者的美名将传遍草原。押加运动,即双人拔河,受佛教文化影响。藏族人民视大象为吉祥之物,又崇尚大象的力大无穷,此项运动形如大象,实为拔河,所以也称为大象拔河,是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体育运动,形象有趣,简便易行,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这项运动能够充分展现藏族人民的粗犷、豪放、坦诚的性格。

速度型项目是指以速度取胜的体育活动内容。这类项目包含的内容较多,其共同的特征即以娴熟的技术、合理的战术为保证,充分发挥自身的速度优势去取得胜利。如高脚竞速、赛马、滑冰、滑雪和游泳等,速度是每个项目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从速度项目的分布情况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速度型项目主要分布在北方,这与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北方天高地阔,生产方式简陋,生活方式也同样简朴,在这种情况下欲与严酷的大自然抗衡,就必须有一种野性的勇猛、迅捷的速度为生存后盾,物竞天择,体育活动自然趋向于速度型。

鉴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在各级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教学,只有选择具有开展广泛、民族特色突出、已经具备推广价值的内容,如被选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项目以及在各地流行的民间传统体育内容都可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技术体系的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古老的历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其体质,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加深青少年对祖国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能够使青少年在接触、学习现代体育思想时不至于感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虚无;能够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清洁人心的作用。面对体育全球化的强劲走势,保护、继承和弘扬、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规范性和应用性,建立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形成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贡献具有可操作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融入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