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中国林副特产》期刊为例,提出林业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应主要突出其办刊特色,准确市场定位,开拓创新,以改革求生存,在市场中求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造社会效益。从未来林业科技发展需要来看,《中国林副特产》期刊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革发展与创新。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中国林副特产》期刊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创新与发展_以《中国林副特产》杂志为例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

林业科技期刊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以《中国林副特产》杂志为例

纪 萍

(《中国林副特产》杂志编辑部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作者简介:纪萍,《中国林副特产》编审,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摘 要:本文简述了在报刊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期刊的生存现状及发展问题。以《中国林副特产》期刊为例,提出林业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应主要突出其办刊特色,准确市场定位,开拓创新,以改革求生存,在市场中求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造社会效益。

关键词:《中国林副特产》期刊;办刊特色;改革发展与创新

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迅猛,市场化、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化,报刊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林业科技期刊的一个小分支期刊——《中国林副特产》期刊,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尤为突出,为保证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坚持办刊特色,重新定位尤为重要。

1 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1.1 发行量下滑

随着互联网产业及数字化期刊的迅猛发展,读者可选择的信息来源逐渐细化,读者群细分程度提高,纸类期刊面临挑战,期刊的发行量下滑严重,多数科技期刊的发行数量不过两三千册,有的甚至更少。以《中国林副特产》期刊为例,1993年以前每期在2000册以上,从1994年起订数逐步下滑,到2005年订数只有1000余册。

1.2 重复办刊

1990年后,我国期刊数量迅速增加。2007年,据中国农学会统计,如果按大农业(农、林、水、渔、生物和食品加工等)计,农业期刊近1000种。对于林业来说,林业学会、林科院所都有林业科技期刊,林业大专院校都有林业学报,而且,相关学科的科技期刊互相交叉渗透,导致期刊的高度同质化,使作者投稿及读者订阅的选择性增加,期刊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1.3 稿源不足

中国已进入期刊大国之列,但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林业科技期刊却不多。以《中国林副特产》期刊为例,《中国林副特产》是在20世纪80年代,为林业多种经营的科技推广创办的期刊。而林副特产产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优秀稿件少,稿源严重不足,严重影响期刊的质量。

1.4 经济压力大,后劲不足

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大部分林业科技期刊,处于分散、规模小、生存能力弱、实力差的状态。无论大学学报,还是科研院所及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均是主办主管单位以补贴的形式进行运作,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市场运作机制。加之网络、电子图书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冲击,以及期刊读者群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发行量逐渐萎缩,广告经营很难开展,由经济状况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林业期刊的发展。

2 我国林业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近年来,在文化和科技不断发展的新趋势下,新闻出版业加快了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速度,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这也导致林业科技期刊的竞争日趋激烈。从未来林业科技发展需要来看,《中国林副特产》期刊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革发展与创新。

2.1 提高期刊质量

2.1.1 开拓稿源,把好稿件质量关

开拓稿源、提高稿源质量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首要要素。《中国林副特产》在近30年的办刊过程中,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拓稿源,比如,编辑通过参加专业会议的方式,主动约稿;鼓励主办单位科技人员参加专业会议进行约稿;从2011年开始同“黑龙江省天然产物工程学会”联合出版学术研讨会专题论文。这些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2 坚持办刊宗旨,选稿突出特色

《中国林副特产》期刊在组稿过程中以办刊宗旨为指南,以解决林区当前急需的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选登技术先进、实用性强的稿件,忠实地为“天保”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服务,为解决林业危困服务。把科研院所、大学的科研成果通过期刊平台展示给林区职工。

20世纪末,国家提出在国有重点林区实施“天保”工程,《中国林副特产》期刊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1995年以来,根据林区职工种植农作物的情况,本刊增加了农作物方面的稿件。2002年国务院公布了《退耕还林条例》,期刊又及时刊登了经济林建设方面的稿件,对龙牙楤木、刺五加、五味子等经济林的建设及时进行了报道,为其实用技术在林区的推广应用及时提供了服务,加快了成果的转化。

2.1.3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人员素质

林副特产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林学、农学、药学、化学、动物学机械学等。学科跨度较大,它要求期刊编辑不能局限于学校所学的专业,要不断地学习,扩大知识面,积极主动地了解前沿学科研究成果的动态。因此编辑部要求每位编辑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听取课题申报会和鉴定会,获取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到目前为止,《中国林副特产》已有3位编辑获得“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考虑到期刊在农业类稿件审理方面的弱势,编辑部选派1位编辑进行了农学函授学习。面对期刊的发展与需求,每位编辑都进行了初级的电脑培训,一位编辑已成为网页制作专家。近年,编辑部成员还多次参加新闻出版总署、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科技期刊协会组织的各种培训班。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中国林副特产》期刊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2 加快出版频率,扩大篇幅容量

本刊于2001年将16开本改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将页码由48页增加到64页,使之更趋规范化。2003年又将期刊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2004年页码又由64页增加到96页,2010年页码增加到104页,扩大了期刊的载文信息量,同时也加快了出版速度。对于一些季节性很强的适用技术,尽最大的努力使其及早刊登,让读者及广大用户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其应用技术,使我们为广大用户的服务落到实处。

2.3 搭建信息化平台,强化网站建设

从2000年起编辑部为每位编辑配备了电脑,并实现了网上投稿和编辑,从而大大提高了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2003年创建了“中国林副特产”专业网站,加强了《中国林副特产》的知名度和形象宣传。通过网络,驾起了编者、作者、读者三者之间快速沟通的桥梁,搭建了三者之间的互动信息平台,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智能化,使三者之间的各自需求达到了最大的优化。从而使《中国林副特产》在功能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实现了网上互动、信息发布等功能,初步实现了期刊信息化,使读者和作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所需的信息。

2.4 优化建设,突出特点,服务学科,服务社会

2.4.1 准确市场定位,保持形象特色

“十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适应市场变化,林业科技期刊找准市场,及时更新定位,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国林副特产》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反映林业多种经营的应用技术类期刊,多年来努力保持自己的形象特色,始终坚持把为林农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期刊的定位支点,满足众多层面的需求。《中国林副特产》经过4次改版,由最早的小16开48页变更为国际通行的大16开本,页数增至104页,并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还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4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多位专家评议推荐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4.2 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社会

林副特产学科是一个年青学科,此学科的发展是由于森林采伐量的减少、林业危困、林业工人的转产而得到重视和发展起来的。其科研经费紧张,科技力量薄弱。从事林副特产的林区职工文化素质较低,实践能力较差,急需一个应用技术类期刊引导他们进行生产和加工。《中国林副特产》为林副特产学科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展示各种学术成果的平台,科研、教学与生产有了一个交流的渠道,促进了林副特产学科的快速发展;反过来林副特产学科的快速发展又使《中国林副特产》期刊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的“山野菜加工技术”已推广到十几个省市,其加工技术、加工机械及存在的问题均刊登于《中国林副特产》,由于该技术市场需求很大,使《中国林副特产》订数上升了5%;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期间,期刊及时设立了经济林建设专栏,推出了龙牙楤木、五味子经济林建设技术,使其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有些加工厂家,根据期刊刊登的资源状况,去资源地设厂或采购;有一些种植户打电话或上门咨询,我们都给予了耐心的回复和热情的接待。《中国林副特产》期刊因此也受到上级和企业的好评。

总之,在以后的办刊过程中,继续强化《中国林副特产》的特点和优势,创办成中国特色的、独家的中国林副特产方面的科技期刊,使其在中国林副特产方面的报道更具权威性和前瞻性,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期望的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孙月,白文军.农业科技期刊的改革、创新与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60-862.

[2]杨碚,汪飞杰,边全乐,等.世界农业期刊名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