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通过率

教育知识与能力通过率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该行动计划特意将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列为首项,更表明了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
教育观念的转变_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代科技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首当其冲的是转变教育观念。

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由于当前高校统考招生和名额的限制,使得中小学教育以高升学率为目标,形成“应试教育”。而绝大多数中小学不得不以提高学生考试能力来取代或削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智力开发能力。灌输式教育取代了启发式教育,强制教育取代了愉快教育。其结果是一方面将一批聪明但又淘气的青少年人才拒之大学门外,另一方面又将一批只是善于适应现行考试制度、缺乏灵气的“复读生”迎入学校,而进入大学的学生又易产生如释重负之感而放松学习。一方面我们造就了无数个国际奥林匹克比赛的神童,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对我国最优人才培养和参与国际高科技竞争是十分不利的。

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确定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动素质教育。强调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包括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还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的欲望”。该行动计划特意将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列为首项,更表明了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我国的高考制度由传统的单科考试向现在的“3+X”和英语听力记入高考分数等政策的转变,也充分说明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快速转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所学校和每个家庭更要提高认识,结合高考“3+X方案”改革,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使青少年真正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在探索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水平方面,各地、各部门都有不少成功的探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注意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如何根据儿童和青少年脑功能发育特点和心理行为发展的特点,研究各种教育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充分发展和培育儿童及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到一条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水平的新途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安排教育,根据国际教育界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概念,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同时主张“伦理道德也十分重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面独辟路径,都很值得借鉴。

2.由“多识”教育向智能和创新教育转变

教育领域曾长期风行所谓“仓库理论”。它认为人脑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教与学双方尽力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学习者获取的知识,知道的事实越多表明越有学问。由此,仓库理论特重视记忆,因为记忆是积聚知识的最佳途径。中国自古也有崇尚博闻强记、博览群书的传统。然而,当今知识爆炸、信息横流的知识经济时代,“多识”的仓库型人才是无能为力的,时代需要智能和创新型人才。

学校在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智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大致可以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几个方面。这些能力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自学能力包括阅读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的能力,检索数据库的能力以及在因特网上查阅信息的能力,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书的能力,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现代科技情报的特点是数量大、增长快、交叉广和保密性强,快速、有效地检索、浏览相关文章,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是提高科研效率的重要一环。如国际互联网上,大家都知道上面有不计其数的资源,如何利用搜索工具进行快速、有效的资料查询,这就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若不利用搜索工具去网上查询资料,和大海捞针完全一样。有关统计显示,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科研项目中,由于查阅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项目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验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占9.3%。由此可知查阅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注意收集国内外研究动向资料,往往会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在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今天,那就等于瞎忙。因此,培养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基本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应大力提倡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大有益处的。表达能力指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曲线图表的表达能力以及数理计算的表达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则包括计划能力、决断能力以及指导管理能力。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想像力和创造能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各有千秋,有再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之分。再现型人才善于积累知识,并能有效地再现;发现型人才能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实践有所前进、有所提高,进而有所发现;而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则往往是创造型人才的贡献。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大对高校和科技部门的投入和改革力度,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动力源”的作用,只有培养大批高素质、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知识创新成果。

3.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学科、专业划分过窄、过细,培养出的人才是仅仅精通一门或少数几门专业的“专才”教育,它很难适合现代科技综合化、总体化发展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通才”教育。所谓“通才”,是指除具有某些专业知识外,又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美国曾对1 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进行过跟踪五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均是以“通才”取胜的。钱伟长,1931年以历史、国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矢志从事物理学研究,终成名家;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初学化学,后致力于粒子物理学研究,成就卓著。而当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也很难发现仅仅是“专才”的学者。目前,国外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通才”教育。美国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威斯康星大学,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指出:“不再培养株守一隅的狭隘专家,而要为它的全体学生提供关于环境问题的广泛的普通教育,不管这一学生学业领域或职业前途如何。”比利时根特大学认为要培养“能看到最不同的科学领域间相互关系的人,而这种人,又应是兼通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行”。法国学者也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培养“既有广阔得多的视野,又有某些新的问题或新的设想,有高度的造诣,不受学科的历史界线束缚的人”。日本教育界从“博才取胜”的事实中得到深刻的启示,意识到过去那种专业科目繁多,划分过细的“纵向深入型”的培养目标是不妥的,转而积极倡导综合性的“适才教育”。

国内教育界也开始注重“通才”教育。北京大学新的教学计划中,把课程分为全校公共课、学科大类或学院级课、专业课三个层次,各占1/3左右,同时规定文理科学生必须互选课,本科生必修艺术类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北方交通大学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计划,把学校原有的28个专业改为14个专业和两大类,所有专业不再设专业方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强调整体优化,将以前的1 669门理论课程缩减为698门,并把文化素质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及部分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等近30门课程定为“放开”选修课,着力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

4.由“一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由于知识的增加和更新速度加快,产品换代加速和职业迭替频繁,在人的一生里,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要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随着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性质、专业特点的不同,大学阶段所学知识老化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人们仅凭大学阶段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不足以应付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期需要。因此,只靠在校学习,也就是说“一次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应该转向“二次教育”、“终身教育”,否则难免会“江郎才尽”。

“终身教育”在国外又叫“回归教育”、“更新教育”,它主要指完成了某一教育阶段的人在参加工作之后重新接受一定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实施终身教育的形式也有多种。一种是回到大学学习第二专业;一种是企业或研究机构自己培训,基本上每个职工在三年内有半年时间接受培训;一种是社会业余教育,如日本采用训练所、养成所、教习所等形式培训技工,采用修研所及教育中心提高管理人员及高级干部的教育水平;一种是现在正迅猛发展的网络教育,即“网络大学”。美国80%的企业有科技人员培训计划,有几百门课程,每个员工每年必须接受一至二次培训教育。法国成立有“国家技术学院”,为在职进修提供了方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中央国家机构、部门的撤并调整等深入广泛的改革,无疑会对我国的“终身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广大职工和各类专业人员均应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或自觉、或有组织地接受再教育。高校教师的“终身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教师的职责是不断地将最新科技成果的信息传给学生。所谓“名师出高徒”,而我们有些高校教师多年没有进修机会,影响到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就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教育改革中,应当赋予“终身教育”以更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