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

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 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如果用“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学科领域发展”来定义知识图谱的话,那么知识图谱最早要归功于SCI的创办人加菲尔德。这两个事件可谓是知识图谱绘制的开山之作。随着利用引文分析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也在尝试利用其他方式对文献代表的主题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研究。但Noyons等人的研究是知识领域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在引文分析之外的有益尝试。
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_基于引文分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2 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

如果用“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学科领域发展”来定义知识图谱的话,那么知识图谱最早要归功于SCI的创办人加菲尔德。1964年加菲尔德手工完成了DNA领域的引文编年图,随后,1965年普赖斯运用相同的数据完成了他的经典论文科学论文网络》。这两个事件可谓是知识图谱绘制的开山之作。后来加菲尔德利用引文时序网络绘制学科发展引文编年图就直接由此发展而来。

1963年加菲尔德创立的美国费城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编辑并正式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SCI的设计初衷本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检索工具,它是从被引文献去检索引用文献的索引,它在被作为一个检索工具提供给人们的同时,由于揭示了科学文献之间、作者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从而提供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数据。因此,SCI的问世不但向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追踪科技文献的工具,也极大地促进了引文分析的发展。

1973年美国人Henry Small和前苏联人I.V.Marshkova引入同被引概念后,虽然当时还没有“知识图谱”这一说法,但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知识图谱”的理论与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后一些年,Henry Small和他的同事们对文献同被引进行了比较详尽和系统的研究,生成的知识图谱对学科范围的显示也从最初的单学科到描述多学科结构。

1981年美国费城德瑞珂赛大学(Drexel University)的Howard D.White发表文章,把同被引的分析对象由文献扩展到了著者。Howard D.White等认为,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内,把论文作者按照其研究范围的远近进行分组也可以从中考察该学科领域研究的面貌,能满足研究者对该领域内各研究团体进行了解的需求[8]

自此以后,陆续有学者把同被引的概念扩大到期刊同被引、类目同被引等,通过一系列可视化软件,构造出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为知识领域研究拓宽了渠道。

受到文献同被引思路的影响,1986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M.Callon,J.Law和A.Rip出版了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利用共词分析,把主题词和关键词聚类成簇,并以网络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网络地图,表现出科学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随着利用引文分析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也在尝试利用其他方式对文献代表的主题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研究。荷兰的Noyons等提出了基于关键词来构建文献计量图谱的思想[9][10],即每一个研究领域都可以用一些重要的关键词来代表,而该领域的每篇文献内容也都可以用相应的关键词来描述,通过对两个作品关键词的比较,可以分析出两篇文献的相似性,即:共有关键词越多,两篇文献就越相似,表现在知识图谱上,两篇文献的距离就越近。这种方式实际上还是基于主题词的文献内容的判断,牵扯到文献标引这一难题,有一些主观的因素,因此用这种方式构建知识图谱的研究报道较少。但Noyons等人的研究是知识领域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在引文分析之外的有益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