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宁夏大学 何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这个定义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提出了文化作为精神生活,是通过求知达成人格的完善,进而达成社会的完善,文化是甜美和
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_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宁夏大学 何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提出当代高校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这一论断,既是对近代以来大学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杰出贡献的回顾和总结,又是对当前我国大学责任和使命的新要求。大学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文化创作、创意、创造的主体,在推动文化创新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宁夏大学作为我区唯一的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在宁夏的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文化引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宁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一、“文化”的内涵

(一)从中国传统典籍中的记述角度分析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二)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

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在1690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将其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并有注释称“耕种土地是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只是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才干和能力,是表示人类某种活动形式的词汇。而“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常被看做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西方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了许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强调了文化的继承性。譬如,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定义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是人类学习和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里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譬如人类学家爱德华·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包罗万象的复合体。”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而与之相对的“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19世纪英国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甜美,是光明,它是我们思想过和演说过的最美好的东西,它从根本上说是非功利性的,它是对完善的研究,它内在于人类的心灵,又为整个社会所共享,它是美和人性的一切构造力量的一种和谐。这个定义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提出了文化作为精神生活,是通过求知达成人格的完善,进而达成社会的完善,文化是甜美和光明,光明是教育,甜美是艺术,文化因光明而甜美,因甜美而光明。这个对于“文化”的定义,对于高校及高等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向我们揭示了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教育在促进学生文化人格、文化心灵养成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也就是说文化具有育人功能。

二、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是党中央立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针对高校师生提出的战略性新要求,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新使命,高校师生必须深刻认识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是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辉煌。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数为40万,毛入学率只有2.7%,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近10年又增长11.9个百分点,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普通本专科年招生人数达681万,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当前,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这其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近十年来,与其他高校同步,宁夏大学经历了基础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扩大招生规模的外延扩张阶段,已进入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内涵建设是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注重发展基础与特色,培育学校独特的人文、科学精神与品质,办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品牌,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是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是高校实现四大功能的重要保证

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大学是以传授高等知识、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开发高新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机构,是知识的集散地、辐射源和创新基地,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同时,大学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也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进,则近道矣。”形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独具特色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任何一所大学完成其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和保障。这是因为,大学文化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左右着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生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严格要求的行为准则,引领学生寻找精神家园,追求大学的精神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正如马修·阿诺德所言:“文化是甜美,是光明,光明是教育,甜美是艺术,文化因光明而甜美,因甜美而光明,它是我们思想过和演说过的最美好的东西,它是美和人性的一切构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确定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再次明确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高校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三)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是民族地区高校保持团结稳定的重要基础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同志指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抓团结、抓稳定没有禁区,维护团结稳定是第一责任,必须守土有责,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好形势。团结稳定是宁夏最大的优势、最好的名片。近年来,宁夏呈现出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团结稳定、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投资者。只要坚持下去,宁夏完全有希望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好的形势巩固好发展好。”这段讲话是对全区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要求,也是对地处祖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宁夏大学师生的殷切期望。近年来,宁夏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等领域取得的可喜成绩,不仅仅是全校师生努力的结果,也是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国务院各部委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果,是宁夏大学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扎实做好保持团结稳定工作的结果,今后,我们要继续在学校营造好民族团结文化氛围,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大力弘扬“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高校保持团结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三、宁夏大学在文化育人方面的探索

(一)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文化育人

培养优秀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落实文化育人理念,是高校实现文化育人功能最核心、最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宁夏大学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通过数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内容,更新课程设计,使之具有时代特点、学科特色,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注重打造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任意选修课中设置文学鉴赏类、史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媒介素养类、写作创作类课程,要求理工农类本科学生必须选修此类课程,以提升全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是通过实施新生导师制,加强对新生的指导,学校从2005年起在全校一年级学生中实施导师制,每年选派优秀教师担任新生导师,导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新生进行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三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通过鼓励教师运用这些建构性的教学方法,逐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而促进“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互敬互重”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弘扬;四是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宁夏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基本上做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同时,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每年在学校的学生创新实践课题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题,鼓励支持文理科学生协同交叉。

文化育人并不忽视知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只是不再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更强调在所有课程中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强调走向社会,深入实践。虽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各自知识体系大不相同,由此蕴涵的思维、方法、原则大不相同,但追求的精神价值是一致的,缺乏任何一种文化,必将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只有实现两者的交融,才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文化育人

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教风建设,形成优良的学风。通过“学风建设年活动”,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通过总结师德建设工作经验,形成了学校师德建设的工作思路,即以提高教师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从教水平,形成长效机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建立了党委领导、主管校领导牵头,各部门协调、全校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建了“宁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委员会”“宁夏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宁夏大学师德、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各学院也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了具体实施计划,将师德师风建设列为党政常规性工作,做到师德师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2006年,学校制订了《宁夏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建设任务。二是规范制度,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了师德师风的制度建设、管理规范和业绩考核,制订了《宁夏大学德育工作条例》《宁夏大学师资培养管理办法》《宁夏大学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晋升基本条件》《宁夏大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实施意见》《宁夏大学校长特别奖励计划实施办法》等,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制订建设措施,落实建设任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树立师德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报、网站、宣传栏、师德建设征文、“我心目中的老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师的典型事迹,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全体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营造“以高尚师德为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学质量为己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通过文化氛围建设促进文化育人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艺术节”“周末文化广场”“校园体育文化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文化名人进校园”“育人讲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讲座”“读书论坛”等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平台;通过学生自办刊物、校报等校内外媒体,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在形成良好校纪学风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校院两级共青团组织加强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宁夏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的作用,引导各种理论学习类、爱心志愿类、科技创新类、兴趣爱好类社团,按照各自章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维护和谐文明校园的意识。

(四)通过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文化育人

一是以《宁夏大学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为抓手,着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共分为8大类19条引导路径及62个主要活动载体,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引导大学生始终拥护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大学观,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的就业难问题。通过开通“大学生手机报”、建设“网上团校”、开展“时代青年楷模进校园”活动和“黄河之畔”史学大讲堂等重要活动,构建一批有效载体,努力开创我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二是倾力打造宁夏大学党建“金种子工程”。通过“选种”“育种”“炼种”“播种”四大工程,精心打造党建“金种子工程”,并以此来全面统领学校学生党建工作,培育学生党建工作品牌,为推进学校中心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奠定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三是以健全和创新党建制度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在全校建立健全了20多项全局性党建工作制度。近期,校党委又根据工作实际建立了校领导晚间值班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例会制度、校领导联系班级制度,建立了领导干部网上学习工作平台和督办平台,搭建了各级领导互相评议、研究工作的信息网络,形成了党委领导、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新机制。四是以学生公寓为单位建立公寓党支部。在学生公寓区以宿舍楼为单位,建立学生公寓党支部,以学生宿舍为平台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自我管理教育作用。目前,我校12号楼公寓党支部已成为自治区教育系统党建示范点。五是以学科、社团等单位建立功能党小组。在政法学院“民族学”学科组、“西北地区回族文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学科团队、“秋风摄影协会”“仙人掌协会”中组建了功能性党小组,在机械学院建立了“机械之家”党员工作站,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六是构建学生工作“百人队伍”。克服困难,争取每200名学生配备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在全校打造了一支素质较高、业务精良的“百人队伍”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进一步做好文化育人工作的理论思考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目前,高校文化建设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条件下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关系;二是中西文化相互激荡过程中继续借鉴与批判创新的关系;三是以人为本理念关照下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关系;四是社会环境复杂化条件下现代适应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为此,需要从理论上分析解决四个重要问题,即“四个如何”。

首先,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引领和主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帮助引导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辨别是非、明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今后,宁夏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统领,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学生重大活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创新教育引导方式,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公寓、入头脑。要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名家讲座、朋辈辅导、开学典礼仪式教育等方式,向新生全面讲解核心价值体系;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采用读书报告会的方式,在理论层面提升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要组织青年学生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图片展览、观看专题片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其次,如何在积极吸收和传播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意识,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在全社会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的观点,最初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的,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费先生还以他在80岁生日时所说的一句话,作为对“文化自觉”的概括,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创建。“文化自信”,是指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引领青年学生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引领学生深刻认识大学承担着的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参与大学文化建设;要引领学生深刻认识大学文化是高雅、青春、积极的文化,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辨别低俗、落后、消极的“文化”,不宣扬、不参与这些“文化”;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建设积极向上、规范有序、青春阳光的校园网络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引领学生一定要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不怨天尤人、不贪图安逸,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进道路;一定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骛远,用埋头苦干的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一定要牢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不畏惧挫折、不彷徨退缩,在千磨万击中历练人生、收获成功。

再次,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中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出生的青年一代,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以父、母、子或女组成的小家庭中人际关系趋向单一,兄弟姐妹关系逐渐淡化,同辈互助、平等合作的家族传统受到挑战。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与父辈们有所差别的个性特点,中央文件将这种个性特点概括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健康的学习动力,把个人成才与国家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建功立业与民族振兴结合起来,自觉抵制庸俗的个人利己型成才观、学习观;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大学生学习理念,并将其自觉运用于课程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社团、学院团委的重要作用,建设好宁夏大学主流特色论坛、博客群、QQ群、微博客,以接近性、实用性占领青年学生主流网络舆论阵地;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反感说教、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怀疑和批判的特点,对于纯粹正面宣传、说教式的教育,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多采用案例教育、形象教育等方法,实事求是,讲求真实。

最后,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应对人生挫折和社会各种矛盾的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感问题、学习及就业压力等,具体来说,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表现在对生活目标的茫然;大二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问题较多;大三学生面临的主要是考研问题;大四学生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相对而言,贫困学生、农村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率比较高,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学生、农村学生比重相对较高,因此,教育引导我校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应对人生挫折和社会各种矛盾的能力就成为我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要通过课程学习、讲座、编排心理剧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引导学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要通过开展和谐文明公寓评建、爱国卫生月、文明宿舍联谊等活动和开展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保证能够满足每个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抚慰的学生在第一时间接受细致周到的服务,保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能够对当事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团体心理辅导。要在新生中开展朋辈辅导,组织成绩优良、综合素质良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班级的兼职团支部书记,对新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观念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王诚.通信文化浪潮[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陆扬.文化研究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

8.陈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8(5)

9.张纪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