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信息化社会

中国的信息化社会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 中国的信息化社会“信息"一词具有最广泛的含义,从个体角度来看,人类需要信息,犹如需要食物。有实验者将个体置入一空白小屋,每日保其食物供应,而禁止其接触任何外界人士与书报刊物,他们发现试验者所能忍受的时间非常有限。什金布赫主张,人的全部活动不外乎接收、加工、积累和输出信息[3],孟子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足见信息之于人类的重要性。远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信息的需要体
中国的信息化社会_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2.1 中国的信息化社会

“信息"一词具有最广泛的含义,从个体角度来看,人类需要信息,犹如需要食物。有实验者将个体置入一空白小屋,每日保其食物供应,而禁止其接触任何外界人士与书报刊物,他们发现试验者所能忍受的时间非常有限。什金布赫主张,人的全部活动不外乎接收、加工、积累和输出信息[3]孟子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足见信息之于人类的重要性。远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信息的需要体现于对宗教与心灵净化的提炼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制度的形成,人类出现分工与专业化,出于获得竞争优势的需要,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更为迫切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能力的竞争。人类出于自身利益根据自身知识与资源状况在市场上做出决策,形成价格信号,价格信号又反馈作用于人类自身行为,市场因而成为一个信息的汇集场所,能够包容所有个体的生产函数与效用函数。由此,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深化过程。

社会信息化过程因为通讯技术的进步而加速,以至于可依生产工具所用通讯手段来对社会做出划分,被人们所广泛使用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划分就是如此。在农业社会中,生产率的增加与劳动产品的增多是依靠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土地的使用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工业社会剩余产品的积累依靠新能源的有效利用;而在信息社会中,生产力源泉取决于知识水平。在前工业化发展模式中,知识被用来引导大量劳动力在生产方式中运动,在工业化发展模式中,知识被用来提供新能源并据此重组生产过程,而在信息化社会中,知识生成知识,所生成的知识又被用于生产力的改进,以生产更多的知识,促进生产力的更大进步[4]。笔者认为,任何社会都需要知识,而每一社会运用知识的方式不同,多数论者将信息社会与知识社会不加区分,这是不确切的。

正是因为以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为代表的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人类交流与沟通能力大大增加,进而使得以前并不经济的组织生产方式成为可能,人们才将信息通讯技术在社会中的逐步推广利用视为“信息化"过程,并以此推动信息化实践的进步,这种思路也体现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信息化定义是: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2002年10月22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界定了信息化的内涵,指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信息化"只是一个概念,要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指标化,据此,人们设置了一整套指标体系来度量中国的信息化能力与信息化水平。在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信息化指标水平测算中,共设置了20项指标,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支持状况四大类,其中包括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人均宽带拥有量、人均电话通话次数、长途光缆长度、微波占有信道数、卫星站点数、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有线电视入户率、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网络资源数据总量、电子商务交易额、企业信息类固定资产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信息产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开发经费支出总额比重、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每千人大学毕业生比重、信息消费指数。

为保证信息化计量能够制度化与固定化,信息产业部又成立了信息化测评中心,定时向社会发布信息化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国信息化水平逐年上升,虽然与得分最高的美国相比只占其1/10,但位置已居于世界第27位[5]

以计算机以及信息网络在社会中的研究开发及其运用作为信息化的替代性特征,从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机床开始,到目前全国规模的国家级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止[6],我国的信息化已经经历了近50年历程。我们也可以不从统计数字去发现我国的信息产业与信息化推进规律,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标题文章中,“信息化"这一主题总是引人注目[7],再去看一看各地兴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信息通讯大市场,去领略一下城市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计算机、上网、电脑培训,这些都显示了“信息化"这一实在。我们把分析重点放在1978年以后政府出台的关于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因为政策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阶层人民的现实需要与意识形态发展潮流,把这些政策按照时间先后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8]

①信息化酝酿阶段。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作了长篇讲话,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自此,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根据中央关于军工企业实行军民结合的精神,电子主管部门做出军转民用的战略性决策,1983年,国家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时,首次把发展信息技术纳入国家政策。

②信息化起步阶段。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中国信息化的序幕,同年12月,国务院做出把电子产业发展重点转向服务于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并把电子信息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同时把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1986年3月,原国家科委编制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纲要》(即“863”计划),1987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并组织实施。在“863"计划中,信息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1988年5月,国家又制定了“火炬”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宗旨是使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1986年10月,国务院还从宏观计划方面做出决定,要求在“七五"、“八五"期间,下大力气促进电子工业发展,并选择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软件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它们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国家还确定了电子技术的应用方向,包括机床改造、工业炉窑控制、水泥生产、化肥生产、橡胶加工、电力负荷控制6个方面。1992年3月,国家计委召开的全国第三次产业规划会议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

③信息化全面推进阶段。1993年3月,国务院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讯网(即“金桥工程”),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6年1月,联席会议改组为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有20多个部委共同组成,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1995年10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1996年5月,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之中,信息化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④信息化加速发展阶段。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成立信息产业部,主管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讯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产业部下设国家信息化办公室。1999年12月,为加强对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将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改组为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1999年7月,国家计委、科技部首次印发《当前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1999年),指南共分10个部分138项重点领域,其中信息部门共规定了25类优先发展领域。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了发展目标、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人才吸纳与培养政策、采购政策、软件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组织和行业管理、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等方面。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该建议将“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列为21世纪初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做了进一步的规定,明确提出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要求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1年7月,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研究制定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出台,2001年9月,历时一年多的《“十五"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和《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陆续出台,为加速推进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行动指南。2002年10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要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地明确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上述信息技术进步的现实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中政府所起的重要作用可看出,中国进入了一个可称之为信息化的社会。这一社会的特点在于:在传统的二元经济发展现实之内,萌生出信息技术创新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渗透性发展,因而有学界人士称其为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组成的“三元经济结构"[9]。如果说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三元"经济的划分是合于中国的现实国情的,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今后的政策取向就在于如何在这个现实框架内架构合于现实国情的有效发展战略。恰恰在这一点上,技术主义者与制度主义者的认识倾向是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