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战略综述

可持续发展战略综述

时间:2023-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的必由之路。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2002年,在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可持续发展战略综述_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要和广大有识之士关注的热点。我们党和政府对可持续发展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特别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的必由之路。

一、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导致文明衰落、发展不可持续

建国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加之人口增长过快,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干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使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严重失调,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以甘肃民勤县为例,2800多年前,民勤人就创造过举世闻名的“沙井文化”。建国后,民勤人民与风沙抗争,靠“愚公移山”精神,经几代人努力,营造并保存下85万多公顷防风固沙林,沙区群众开始安居乐业,成为当时全国治沙先进典型。70年代开始,上下游水生态失衡,石羊河来水锐减,加上人口增加,开垦强度加大,年超采地下水达3亿立方米。风大、水少,全县荒漠化土地开始扩张,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4%,现全县已有13万公顷人工沙枣林枯萎死亡,35万公顷白剌、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和半死亡状态,60万公顷天然沙生灌草朝不保夕,50万公顷耕地已经沙化,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这里开始“握手”、融合。民勤的未来令人是十分担忧。青海省玛多县地处黄河之源,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曾有大小湖泊4077处。过去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上世纪80年代是全国有名的畜牧先进单位和牧区富裕县。90年代开始,由于干旱加剧,草场过牧超载,加上鼠害蔓延,草原大面积沙化,现退化草场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70%,成为全国十大贫困县之一。玛多在创造、享受文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后,又不得不重新吞下贫困的“苦果”。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以血的教训告诉我们,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必然付出沉重的不可弥补的巨大代价。古人云:竭泽而渔,岂可获得?而明年无鱼;梦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就是说,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虽然能获得短期利益,但必然要付出高昂的环境成本,也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特别是现代生产,不仅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也必然通过一定的环境联系起来。扩大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财富、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也是环境的再生产,重视和保护环境,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因此,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我们一定要深刻反思和汲取历史的教训,决不能再重蹈覆辙,一定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经济发展必须归属生态的观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自觉遵循自然和生态规律,把我们的资源开发限定在永续利用的范围之内,把我们的人口增长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把我们的经济活动纳入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满目疮痍的生存空间。

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亦称“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发展”,既是现代社会进程中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也是历史发展长河中被我们先民们反复证明的一种自然法则。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在20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等于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怀疑并展开讨论。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书中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引起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2002年,在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今天,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科学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着力追求的一种先进的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强调本代人的公平,也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强调这一代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且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的三个主要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人类发展的需要,而是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潜在能力,以满足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是只顾发展不顾环境,而是尽力使发展与环境协调,防止、减少并治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自然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持续不断的,不会在有朝一日被限制或中断,不仅能满足当今需要,而且能保障人类未来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成就是巨大的。但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上,也有过一些教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在全面深刻地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实质和目的是促进全面发展,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是保持协调发展,重要体现和基本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和我国的国情,是对人类社会和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这种认识,是现代文明的突出表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环境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这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冲突的历史中得来的血的教训。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我们这代人不还的话,下一代的人也得要还。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当代人在创造今世发展和消费的同时,不能自私地剥夺后代人应当享有的同等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也就是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为此,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资源消耗看,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从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8.7%,而且至今发展势头不减。应该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代。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是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2003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去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钢铁为44%、铜58%、铝30%。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是日本的4.3倍、法国的4.03倍、德国的3.7倍、法国的2.4倍。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根本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而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地大踏步往前走;如果处理得不当,就有可能走不该走的弯路。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实,不少发达国家在对资源利用精打细算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美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至少要有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5年;而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只有半年,可见差距之大。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这种筷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浆出口中国,换取外汇。

通常讲,新型工业化有五大指标体系。一是原材料消耗强度,即万元产值的主要原材料消耗,体现工业增长对原材料的消耗程度,是技术、管理水平、经济结构调整的综合体现;二是能源消耗强度,即万元产值的能源消耗;三是水资源消耗强度,即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四是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即万元产值的“三废”排放总量,体现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水平和程度;五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综合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资源利用水平和劳动素质的高低。我国原材料、能源和水资源都面临严峻挑战,所以给我们的机会只有从可持续发展出发,降低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走“绿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