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与文化统一

哲学与文化统一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哲学与文化统一宗教、神话、科学、艺术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人类文化。正是这样,哲学才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成为每一时代、每一民族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活的灵魂。这就是现代社会中哲学发挥其功能的有效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哲学就应当与文化相结合,以文化为本体。因此,现代哲学只能是文化的哲学。
哲学文化统一_文化哲学:认识与评价

第五节 哲学与文化统一

宗教、神话、科学、艺术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人类文化。宗教创造人的信仰,神话创造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科学创造人的理智,艺术创造人的情感。面对人类如此丰富的创造性,哲学还需要创造什么呢?它应当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哲学曾经与不同的认识形式相结合,起过不同的作用。在中世纪,哲学与宗教相结合,以上帝为本体,支持信仰,宣扬蒙昧,成为神学的婢女。在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高扬理性精神,反对中世纪蒙昧,起了促进人的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由此而来,哲学也使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形而上学化,造成了几个世纪人的片面发展。随着现代反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崛起与发展,有人主张哲学与神话认识相结合,使神话思维本体化;有人主张哲学与艺术认识相结合,使艺术思维本体论化;宗教、科学、神话、艺术之所以都需要哲学,一方面是希望借助哲学巩固其思维形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人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是希望借助哲学发挥其调节社会的功能。这正表现出哲学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哲学具有理论功能,决定一定时代人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哲学具有实践功能,通过各种认识形式调节社会关系,调节人的精神生活。正是这样,哲学才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成为每一时代、每一民族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活的灵魂。

那么,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今天,哲学应当怎样发挥自己的功能呢?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已经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的劳动不再是单纯地为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而是越来越多地参与精神生产,成为精神生产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已不能再通过掠夺自然资源来征服自然界,而必须通过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来使自然界满足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在这个时代,哲学不能单纯地支持科学认识,因为这容易使人过于理智化,失去精神协调而丧失理智;哲学也不能单纯地支持艺术认识,因为这容易使人过于理想化,失去现实的力量;哲学更不能单纯支持宗教、神话,因为单纯的宗教、神话只能使人在现实生活中陷入宿命论,丧失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哲学应当综合这些认识形式,把它们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文化形式,是人类文化总体的各个部分,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文化全面发展。这就是现代社会中哲学发挥其功能的有效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哲学就应当与文化相结合,以文化为本体。因此,现代哲学只能是文化的哲学。这种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就是要探讨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认识论问题,为人发挥现实的创造性提供逻辑根据。

【注释】

[1][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

[2][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4~75页。

[3][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4][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

[5][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页。

[8][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3页。

[9][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7~438页。

[10][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11][美]布兰沙德:《理性与信仰》,耶鲁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24页。

[12][美]布兰沙德:《理性与信仰》,耶鲁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26页。

[13][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15]《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83页。

[16]《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84页。

[17][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19][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转引自[美]斯鲁威尔:《西方无神论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前言第1页。

[20]拜利:《我们关于神的知识》,转引自[美]斯鲁威尔:《西方无神论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前言第1页。

[21][美]福留耶林:《人格主义与哲学问题》,《现代美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1页。

[22][德]尼采:《快乐的科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6~97页。

[24][美]斯鲁威尔:《西方无神论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页。

[25][美]斯鲁威尔:《西方无神论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页。

[26][罗马尼亚]泰纳谢:《文化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27]马德邻等:《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28][罗马尼亚]泰纳谢:《文化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29][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7页。

[30]宋兆鹏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430、436页。

[31][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0页。

[3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70页。

[33][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353~354页。

[34][罗马尼亚]奥普列克斯库:《神话与现实》博士论文提要,转引自[罗马尼亚]泰纳谢:《文化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35]参见[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9、34页。

[36][意]维柯(维科——引者注):《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6页。

[37][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页。

[39][罗马尼亚]泰纳谢:《文化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40][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41][瑞士]荣格:《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

[42][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

[43][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6~437页。

[44][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45][意]维柯(维科——引者注):《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6页。

[46][意]维柯(维科——引者注):《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页。

[47][意]维柯(维科——引者注):《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

[48]汝信:《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页。

[49][德]席勒:《美育书简》,《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113页。

[50][德]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5、70页。

[51]我们在这里所探讨的科学认识,主要指自然科学认识。这不仅是因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认识远比自然科学认识复杂,难以在这有限的篇幅内阐明,而且是因为具有近代意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是受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和以它们为范型才形成的。

[52][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Ⅵ页。

[53][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7页。

[54][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52页。

[55]拉维茨:《科学知识及其社会问题》,转引自[英]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

[56][法]伏尔泰:《形而上学论》,《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8页。

[57][意]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页。

[58]《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8页。

[59]《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23页。

[60][美]伊夫林·凯勒:《情有独钟》,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3页。

[6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23~524、第244页。

[62]《爱因斯坦文集》第l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96页。

[63]《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02页。

[64]《禅关策进》卷一,第9页。

[65]《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0~491页。

[66]《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41~542页。

[67]参见[美]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页。

[68]《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16页。

[69]转引自[苏]米·贝京:《艺术与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页。

[70][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55页。

[7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0、15页。

[72][美]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5~316页。

[7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74][西德]劳厄:《物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页。

[75]转引自[美]钱德拉萨克:《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科学与哲学》1985年第4辑,第70页。

[76]转引自[美]钱德拉萨克:《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科学与哲学》1985年第4辑,第74页。

[77]转引自[美]钱德拉萨克:《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科学与哲学》1985年第4辑,第71页。

[78]《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73页。

[79]参见徐纪敏:《科学美学思想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3~576页。

[80]《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61、562页。

[81][美]钱德拉萨克:《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科学与哲学》1985年第4辑,第75页。

[82]见[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2页。

[83][苏]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84][苏]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172页。

[85][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86]引自[苏]米·贝京:《艺术与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

[87][英]里德:《艺术的真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201页。

[88][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6~307页。

[89][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1页。

[90][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9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92]见[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51~356页。

[93]《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81页。

[94]贝德特:《论简化》,转引自[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