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艺术的创造品

艺术的创造品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单单把艺术和创造联系在一起,并不能说明艺术认识的本质。如果进一步考察,又会发现艺术品的这一规定没有把艺术认识的本性与科学认识的本性区分开来。苏珊·朗格从文化本体入手分析艺术认识,对艺术作了新的说明。在这里,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创造呈现出反向思维过程。[86]苏珊·朗格把艺术品规定为表现情感的形式,揭示了艺术的文化特殊性。
艺术的创造品_文化哲学:认识与评价

一、艺术的创造品

人们往往把艺术活动称之为艺术创作,把艺术品称之为艺术创造品。可见,艺术总是和创造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单单把艺术和创造联系在一起,并不能说明艺术认识的本质。这是因为,宗教认识、神话认识、科学认识都是人的创造活动,创造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本质。我们只有进一步研究艺术的创造品,考察艺术究竟创造什么,才能深刻地揭示艺术认识的本质。

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中对艺术品作了一个规定:“艺术品也是反映现实并在某种方面类似于现实的艺术家活动的产品。”[83]按照这个定义,艺术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部世界和客观现实”,包括“以某种方式反映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并体现出社会理想”;二是“艺术家本人的内部世界的、主观的、心理的现实”[84]。然而,对艺术品的这一规定,并不能把艺术认识与其他认识区别开来。任何一种认识都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的作品也就必须是认识客体与创造者的主体内部世界的统一。如宗教教义是神和人对神的信奉心理的统一,神话故事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与创造者的信仰心理的统一,科学理论是外部世界与创造者对自然美的感受的统一,由此类推,艺术品当然是艺术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统一。可见,这一规定只说明了认识作品的共性,并没有指出艺术作品的个性。如果进一步考察,又会发现艺术品的这一规定没有把艺术认识的本性与科学认识的本性区分开来。这一规定认为,艺术品反映外部世界和创作者的内部世界,这也就是说,艺术认识的客体是外部世界,艺术认识的本质是反映。这就使艺术与科学在认识对象、认识本质上毫无区别。因此,我们认为斯托洛维奇对艺术品的说明是不合理的。这种说明方式实质上属于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代表的自然本体论的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考察也是遵循自然本体论的模式,对艺术认识的看法类似于斯托洛维奇的说明,使得艺术认识的研究难以突破,无法深入。

苏珊·朗格从文化本体入手分析艺术认识,对艺术作了新的说明。她通过分析艺术的各种具体形式——绘画、音乐、诗歌等,认为:“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85]在她看来,虽然艺术是以独特的方式再现外部现实的形象,然而,这些形象都不过是将内在现实即主观经验和情感对象化。也就是说,艺术不是反映外部世界,不是反映情感,而是创造情感。在这里,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创造呈现出反向思维过程。科学的创造是科学家从内心情感出发构造理论结构,说明外部现象,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思维过程;艺术创造则是艺术家利用生活中的原型作为材料加以选择和简化,创造出人类的情感结构,是一个从外入内的思维过程;科学的创造品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理论,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艺术的创造品则是关于情感的形式,是主体对客体的表现。两者的区别正如高尔基所形象地表达的那样:“科学创造‘第二自然’,用这个自然‘从外部’关心地把我们包围起来,‘而艺术创造着我们内部的这个自然’。”[86]

苏珊·朗格把艺术品规定为表现情感的形式,揭示了艺术的文化特殊性。但是,要真正揭示艺术认识的特殊性,还需要对表现情感的形式作更深入的理解和说明。

什么是人类情感?艺术品为什么体现人类情感,而不是体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我认为,人类情感是积淀着人类理性的感性表现,是人类的精神或时代的精神。这种人类情感客观地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与人的经验、情感相联系,通过个人的经验、情感表现出来,但又不属于个人。艺术家就是以这种情感为认识客体,把它由人的经验、感受变成外在于人的形式,变成人们可以意识到、感觉到的艺术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艺术品不是属于艺术家个人,而是属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所处的民族,艺术创作不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发泄,不是艺术家闲来无事的消遣,而是人类文化、人类精神的创造。

情感与外部世界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外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经验与感性,外在于人的精神与意识的存在,因此,它的存在是客观的存在;与外部世界的存在方式不同,情感存在于人的经验和感情之中,支配着人的精神和意识,与人的活动直接相联系,因此,它的存在是主观的存在。主观的存在不能反映,只能表现。表现就是抽象,把主观的结构与人的感性经验分离开来,客观地呈现给人看。这个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表现情感的形式是客观化了的人类情感结构,或人类情感本质。这表明,艺术认识尽管表现人类情感、人类意识,但不像宗教和神话那样远离人的现实,而是一种现实的认识。

艺术家表现情感形式,是要让人看到应当属于自己的东西。艺术品不只是让人享受、供人鉴赏,而是要让人认识自己,感受、体验人的未来。正是这样,艺术家在表现情感形式时,不是模仿人的现实情感。在他们看来,人的现实情感只是用于加工的材料,他们从中所抽象、所概括的是人的未来、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型,因此,艺术家的创造总是高于现实,体现未来。艺术品的价值与魅力来自于它对人的心灵未来的揭示。正如里德所说:“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越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在于表现了永恒的人性。”[87]布克哈特曾以此高度赞扬但丁《神曲》的艺术创作。他写道:“整个中世纪,诗人们都是在有意识地避开自己,而他是第一个探索自己的灵魂的人。在他那个时代以前,我们看到了许多艺术诗篇,但他是第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第一个有意识的把不朽的内容放在不朽的形式里。主观的感受在这里有其充分客观的真实和伟大,而它的大部分都是这样表达出来的,因而可以使一切时代和一切人民把它看作为是他们自己的东西。”[88]由此可见,艺术的认识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理想化的。人的情感的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是艺术创造的内容,也是艺术能作为时代精神标记的原因所在。

人类情感与人的文化—心理相联系,是对一种文化模式的赞同或否定。情感与文化—心理相联系,形成了艺术创造的特殊动因。科学创造产生于科学家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追求。科学家可以按照个人的气质、爱好选择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形式,不受历史环境的限制。艺术没有科学创造这样的自由。艺术家可以根据他的气质、爱好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表现内容上却受历史环境的限制,受到文化—心理的支配。文化的传统与变革、碰撞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激荡着艺术家的心灵,产生出对时代精神的感受和冲动,对人类未来的希望与关切,从而形成艺术创作的动因。艺术家的创作就是在文化创造活动中描绘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勾画新的精神风貌。这就构成了情感与文化—心理的内在联系。

表现情感形式,不仅决定了艺术品的本质和内容,决定了艺术创作的特殊动因,而且还决定着艺术的创造方式和认识方式,规定了艺术认识的特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