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杭州小热昏

杭州小热昏

时间:2022-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杭州小热昏仍独立流行于杭州及金华、宁波部分地区。抗战胜利之后,杭州小热昏艺人除了俞笑飞外,还有小乐福的徒弟徐乐天、罗笑峰、陈锦林等。小热昏艺人俞笑飞、徐乐天、安忠文等参加曲艺改进社,俞笑飞被推选为主任。当时领队的省文化厅施振眉同志一听吓了一跳,迅速找到安忠文加以证实,安忠文断然否认。安老的儿子徐筱安是小热昏的第五代传人。
杭州小热昏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杭州小热昏

贺 艳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汉语言 302班)

小热昏是一种流行于杭州等地的民间曲艺,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在杭州,它又俗称“卖梨膏糖”,原为露天的说唱艺术,说唱者兼卖梨膏糖,并以逗笑为艺术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有说有唱。1985年因适应舞台需要,曾改称“小锣书”。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杭州人杜宝林所创始,因其艺名“小热昏”,学唱从艺者众,故杭州小热昏成为曲种名称。流行于江、浙、沪的独角戏(俗称滑稽戏)就是由小热昏衍变发展而成的。而杭州小热昏仍独立流行于杭州及金华、宁波部分地区。曲种的基本曲调有“锣先锋”,“三敲赋”和“东乡调”,现“三敲赋”和“东乡调”已绝响。演唱者仅存杜宝林第四、五、六代三位艺人,众多传统曲目即将失传,小热昏面临消亡。

杜宝林的说唱艺术诙谐风趣,滑稽可笑。内容主要讽刺、抨击黑暗势力,为了避免当局找麻烦,杜宝林就以“小热昏”作为自己的艺名,意思是头热发昏,满口胡言,不必当真。小热昏形式灵活简便,一只架子上摆着盛梨膏糖的木箱,艺人站在一条长凳上,乐器只有一面小锣,三块毛竹板。民国初年,杜宝林经常演唱于迎紫路(现解放街太平洋电影院对面)、羊坝头湖南会馆、旗下(现龙翔桥至开元桥一带)、众安桥、城站一带的空地广场。民国三年(1914年),杜宝林进入游艺场盖世界。在娱乐场的舞台上演出,不像街头说唱那样随便。为了丰富自己的保留节目,杜宝林把隔壁戏的段子如《绍兴人乘火车》、《瞎子借雨伞》、《火烧豆腐店》等改编移植过来。上世纪30年代,是小热昏的全盛时期,杭州有小热昏艺人二三十人。杜宝林的徒弟小如意(丁有生),是小热昏的第二代传人。此外,还有小如意的徒弟小长根 (程长发)、开口笑(赵文生)。他们流动演唱于杭州、宁波、金华、嘉兴与上海一带,深受群众欢迎。这一时期,小热昏说唱形式上出现了双档,如小如意的徒孙朱玲赛与妻子王玉琴便是夫妻双档。民国十七年(1928年),小如飞(俞笑飞)拜丁有生为师。俞笑飞擅唱九调十八腔,与其妻赵美英搭档,演唱于杭嘉湖和苏南各地。抗战胜利之后,杭州小热昏艺人除了俞笑飞外,还有小乐福的徒弟徐乐天、罗笑峰、陈锦林等。经常说唱的长篇,既有《火烧红莲寺》、《顾鼎臣》、《孟丽君》、《八美图》、《济公传》等古代题材的曲目,又有《啼笑姻缘》、《黄慧如陆根荣》、《枪毙阎瑞生》等当代题材的曲目。杭州解放后,1950年成立戏曲改进协会。小热昏艺人俞笑飞、徐乐天、安忠文等参加曲艺改进社,俞笑飞被推选为主任。1958年9月,杭州曲艺团成立,俞笑飞任团长。11月,浙江省曲艺工作者协会成立,俞笑飞为主席。50年代的小热昏属第四代,以安忠文(筱翔飞)为代表。他是俞笑飞的得意门生,擅长南腔北调,是一位能编善唱、坚持创新的爱国艺人。他创作的小热昏现代曲目《敢想敢做孙才尧》,于1958年8月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并作为优秀曲目进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安忠文创作并演唱的《孙才尧》、《曹老五养猪》、《连环洞》、《斩缆记》、《来阿来》、《便宜货》、《纠察队员张老头》,以及改编的《比媳妇》、《菜场新貌》、《水果招亲》等久演不衰,并多次得奖。1980年,市曲艺团说唱队中的独脚戏演员周志华也擅唱小热昏,他创作、演唱的小热昏段子《甜甜蜜蜜》及《自讨苦吃》,深受观众欢迎。上世纪80年代,安忠文之子徐筱安以及滑稽演员黄宪高等演唱的小热昏节目,也受到听众的喜爱。

76岁老人安忠文,是“小热昏”的第四代传人,也是目前杭州城内资格最老的“小热昏”艺人,他的学艺,既是酷爱小热昏的结果,亦是时势使然。安老生于1925年,13岁那年,日寇侵占杭州。为了生计,安忠文决定学一门手艺,当时杭州有一句俗话:“大生意开当,小生意卖糖”。卖梨膏糖,当时是作为街头唱小热昏的卖艺者赖以谋生的手段。卖艺场子均在露天,观众以买糖代替买票。如果噱头足,唱得好,千把人的场子,艺人挑来的一箱梨膏糖可以换回一箱子钱,于是,他决定走这条路。1942年,安忠文来到祖庙巷小热昏第三代传人俞笑飞的家中,焚香点烛,三跪九叩,正式拜俞笑飞为师。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但行行也有难念的经。“小热昏”虽通俗易懂,唱的全是市井中的俗人俗事,但要在社会上打响并不容易,有的人学了一辈子的小热昏,到头来连几块三巧板都打不象样。小热昏艺人不但要会敲锣说新闻,也要会说大书;既要会模仿三教九流南腔北调,也要京戏越剧样样皆通。安忠文以其的聪明才智,勤学苦练,写出了不少“小热昏”的新段子。

解放以后,一盘散沙的民间艺人,被政府组织起来。1958年,安老进了俞笑飞任团长的杭州曲艺团,这一年,全国曲艺汇演在京举行,安忠文进了怀仁堂,演唱了小热昏之一种:小锣书《比媳妇》。这段小锣书是根据顾锡东同名唱词改编的,周总理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并向邓颖超同志介绍说,这是小锣书,过去在街头演出,老百姓很爱听。然而,就在前一天,安忠文进怀仁堂演唱小热昏的事差点搁浅,原因是杭州有人打了长途电话到北京,声称安忠文有历史问题:“这个人解放前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他能给首长表演吗?”当时领队的省文化厅施振眉同志一听吓了一跳,迅速找到安忠文加以证实,安忠文断然否认。由于施振眉的担保,才有了安忠文第二天进怀仁堂的演出。事后得知,这个电话不过是某些艺人因心理不平衡所致的荒唐举动。1958年这一关口,安忠文未曾“吃瘪”,腰板反而挺得更直,别人对他了解也更深。第二年,他再度进京,参加了全国文教系统的群英大会。

安老十分看重艺人自身的修养。解放前,有的小热昏艺人演出时,箱子上放一口小棺材,观众若是不肯买他的糖,他便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甚至破口咒骂。安老最看不起这一套,他卖梨膏糖,一直走的是“姜太公路线”——愿者自来。他相信自己的说唱功夫,相信凡事都要凭实力说话,强扭的瓜不甜,强卖的糖不香。

安老的儿子徐筱安是小热昏的第五代传人。他生于1960年,现任杭州市曲艺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专职编剧。他又是安老的第五个孩子,由于老三、老四都不幸夭折,为了保佑这个孩子,安老让儿子改姓母姓。家里其他孩子也都会小热昏,但是唯有这个学得最快,功夫最精。

历史变迁,前路茫茫,但对祖传的“小热昏”的热爱,一直未在筱安心中消褪,只是他不想再进剧团。他宁愿做一个“槛外人”,自编自演,独来独往,靠自己的努力挣得名声。1980年,安忠文退休,长根考入西泠印社,成了一名裱画师。这一年,他才18岁,但是小热昏的衣钵,已得其父真传。浙江省首届职工会演开始,他开始披挂上阵。为了这次演出,他专门与父亲合作编写了小锣书段子《来阿来》。与以往的“小热昏”不同,演出当天,徐筱安竟然拉来一支小乐队为他伴奏。

“小热昏”这个曲种,因演出时要涉及时弊和社会黑暗,故以“热昏”为幌子,假痴作癫,以免麻烦。“小热昏”,同时也是杜宝林的艺名。此曲种民国初年兴起后,代代传唱,但以小乐队作为伴奏,的确是开天辟地头一桩。演出前几天,徐筱安找到父亲:“爸爸,我准备演小热昏的辰光搞点新花样,拉一支工人文化宫的小乐队帮我去伴奏,你看呢?”父亲很是开通:“你本事大,想搞搞花样经,有啥要紧?只要下边观众买你的账,我不会给你掺冷水。你看滑稽戏,不就是从我们小热昏变花样经变出来的?不怕你想要变,只怕你变不出!”家学的渊源,后天的勤奋,终使徐筱安脱颖而出,成为小热昏第五代传人。

小热昏目前在街头巷尾已然绝迹,即使舞台上曲艺演出,小热昏也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小热昏衰落了。“能不能让小热昏重新回归民间呢?比如,让我们父子两个,加上第六代的传人周志华,或者再牵上仅有的两个唱小热昏的小字辈,每年到社区去,寻块空地,演他个五十场一百场,小热昏就一定会还魂!”“会有市场吗?”“会!以前我们卖梨膏糖,今天我们为企业商家吆喝,只要说唱功夫原汁原味,小热昏在我们手里就断不了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小热昏日后能否柳暗花明,笔者未敢妄测,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安氏父子与小热昏,就像糖饼儿粘芝麻,这辈子都将如影随形,想分都分不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